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蜂王信息素在蜂箱内通过单独以气流方式传递(A组)、工蜂与气流两种方式传递(B组)以及蜂王、工蜂和气流3种方式共同传递(C组)时对蜂群内工蜂出勤情况以及王台形成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蜂出勤情况为:C组一天的出勤总次数和各时刻出勤次数多于B组和A组,B组出勤总次数和各时刻出勤次数多于A组;王台形成数量为:A组第3 d出现自然王台,第10 d出现改造王台;B组第6 d出现自然王台,第17 d出现改造王台,比A组分别推迟了3 d和7 d;C组第10 d出现自然王台,但直至试验结束仍没有出现改造王台;A组自然王台和改造王台数量高达929只,B组634只,C组194只,这一数据表明,如果没有蜂王传递信息素,蜂群就会出现改造王台。  相似文献   

2.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意蜂)蜂王酒精提取液,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中蜂)蜂群的上梁上,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表现在: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且有新、在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越冬前蜂王停产早。蜂群失正后,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要抑制工蜂产卵。无王群出现产  相似文献   

3.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蜜蜂蜂王的质量是影响蜂群生产的首要因素。旨在探究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培育蜂王的质量(生产力和免疫能力等),以期为如何提高蜂王质量和促进蜂群生产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对象,控制F1蜂王在王台产卵育王器中直接产卵,待产卵后转移至育王条,并放入继箱育王区中进行培育F2蜂王,为培育王台产卵组F2蜂王;对照组为人工移虫育王方式,即利用移虫针移取2日龄工蜂巢房幼虫至王台进行育王,培育对照组F2蜂王。通过测定分析F2蜂王个体形态、卵巢数量,以及分析两种育王方式培育F2蜂王Jhamt,Hex110,Defensin1和CYP9Q1 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以科学评估培育蜂王质量水平。【结果】王台产卵组蜂王接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初生重、前翅长与后翅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P<0.05);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右侧卵巢管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与蜂王发育和免疫相关基因(Jhamt,Hex110,Defensin1)在王台产卵组蜂王体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而与解毒相关的蜂王发育和免疫相...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效果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内的工蜂繁殖现象,探讨蜂群的工蜂监督效果。【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蜂王自然交尾的蜂群作为对照。蜂王成功繁殖后7周,利用蜜蜂微卫星DNA技术检测蜂群内的雄蜂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还是由工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果】所有蜂群中的雄蜂都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论】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 王桨高产的理論根据和蜂群組織方式 过去认为生产王浆只在无王条件下才能进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自然分群情况下总是蜂王照旧产卵(分群前几小时或会停卵),工蜂照常采蜜同时大量营造王台,因而边产蜜、边产卵、边分群应該是蜂群的生物学規律。适应着这个規律,来人为地加速繁殖蜂群、提高蜂蜜产量而同时增产王浆是完全可能的。这已由我們三年以来的試驗証  相似文献   

7.
自然分蜂是蜂群群体繁殖的形式,刚建蜂场,可利用其增加蜂群的数量,但在大流蜜期出现分蜂,会影响蜂蜜产量,必须预防和控制。 一、分蜂热的征兆 春夏繁殖盛期,大批幼蜂出房,巢内哺育蜂过剩,十分拥挤,巢温升高;巢脾上空房少,无处贮蜜,工蜂怠工,常在巢脾下方及巢门前,相互挂吊成串,形成所谓“蜂胡子”。巢内一批雄蜂出房,蜂王停产,出现自然王台,便是……  相似文献   

8.
蜜蜂是一种资源共享性强、社会分工精确度高且信息交流高度结构化的社会性群体。蜂群中,蜂王的交配方式是"一雌多雄",因此蜂群是由多个"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组成。研究表明,蜂群内这种"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结构,可以显著影响蜜蜂内在的部分社会分工。本研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为实验材料,从3群自然蜂群中各取样94只饲喂蜂王的工蜂和原蜂王,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样本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分析得出了亚家庭总数分别为13、13和21的3群蜂群,结果表明:饲喂蜂王的工蜂的亚家庭组成并无亚家庭专属现象,即蜂王会接受各个亚家庭的适龄工蜂的饲喂。  相似文献   

9.
工蜂在意大利蜜蜂性比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蜂群中蜜蜂性比调控问题。以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RAPD技术测定3群蜜蜂中蜂王自然交配次数分别为14、4和6次;通过人工饲养幼虫和弹氧式热量计测定技术测定并计算出培育每只工蜂和雄蜂所需的能量值分别为748.99J和2451.39J;通过亲属选择理论和性比原理,计算出蜂王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峰王都是1:1,工蜂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工蜂与蜂王自然交配次数有关,分别为(12、94。24.43):1、(16.98~32.06):1和(15.05~28.43):1;在分蜂季节,测定了3群的实际测定蜜蜂性比值分别为(20.21—25.63):1、(17.37~68.28):1和(24.04-45.97):1。蜜蜂实际性比值与工蜂所“期望”的理论性比值(T工峰)都很吻合。研究结果支持了工蜂调控蜜蜂性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春繁时期小麦胚芽在蜜蜂代花粉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比例,在春繁前期,将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姊妹王群,随机分为5组,每组3群,其中A组为对照组,B、C、D、E分别为添加小麦胚芽25.00%、45.00%、65.00%、83.74%的试验组。试验期共36 d,记录期间蜂群的采食量和蜂群群势,第21 d采集各群新出房工蜂,测其初生重并在之后14 d,解剖标记蜜蜂观察中肠组织发育状态,测定中肠消化酶活性;测定1日龄和14日龄工蜂的抗氧化基因SOD1、SOD2、CAT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D、E组蜜蜂采食量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蜂群群势增长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C组工蜂初生重最大,且显著高于B组(P0.05);C组蜂群的中肠组织发育状态显著优于A、D、E组(P0.05);D组工蜂中肠蛋白酶活性最强,且显著高于B、E组(P0.05);随着饲料中小麦胚芽添加比例的升高,抗氧化基因SOD1表达量无显著差异,SOD2、CAT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得出,饲喂小麦胚芽添加水平为45.00%~65.00%的代花粉饲料,可以促进蜂群群势的增长,提高工蜂初生重,促进中肠发育,提高中肠蛋白酶活性,但会下调SOD2与CAT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免移虫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质量,明确幼虫信息素中的甲基棕榈酸酯(methyl palmitate,MP)和甲基亚油酸酯(methyl linoleate,ML)在育王过程中能否提高蜂王质量。【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选择蜂群群势、蜂王年龄、子脾面积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蜂群3群作为哺育群,群势均为5框,采用郎氏标准蜂箱饲养。另选择一群健康、蜂王产卵性能好的蜂群作为母群。免移虫育王和人工育王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哺育群中每种育王方式至少育王3次。幼虫信息素试验过程中,每个哺育群每种信息素至少采用人工育王法育王3次。试验期间,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提高工蜂哺育积极性。利用自主研制的塑料免移虫育王生产器进行免移虫育王,人工移虫育王则采用自制的蜡质王台。测定育王过程中的幼虫接受率和蜂王出房率,待蜂王出房后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将蜂王的单侧卵巢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卵巢管计数,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蜂王腹部的卵黄原蛋白基因(Vitellogenin,Vg)和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Trf)表达量,从而比较蜂王的质量。为了研究中蜂幼虫信息素中MP和ML在人工育王中使用能否提高蜂王的质量,采用人工移虫育王,在幼虫60—63 h的王台内分别注射1 µL MP和ML(浓度梯度为0、0.1%、1.0%、10.0%),同样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和卵巢管数以及其腹部Vg和Trf表达量等指标。【结果】免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40.87%,蜂王出房率38.52%;人工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74.38%,蜂王出房率69.13%。显然工蜂对于人工移虫育王中的蜡质王台更易于接受。免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在初生重、胸重、胸宽、单侧卵巢管数和Trf表达量等与人工移虫育王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值也较接近,但蜂王腹部Vg表达量显著高于人工移虫育王(P<0.05)。在人工移虫育王蜂王幼虫60—63 h时加入MP(或ML),不同浓度的MP对蜂王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1% ML对蜂王质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1.0% ML显著降低蜂王初生重、胸重及其腹部Vg的表达(P<0.05),对卵巢管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 ML显著降低蜂王的各项指标(P<0.05)。MP和ML对蜂王Trf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免移虫育王与人工移虫育王相比,王台接受率显著偏低(P<0.05),蜂王腹部的Vg表达量增加,但在蜂王初生重、胸部指标、单侧卵巢管数量及Trf表达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MP和ML在人工移虫育王过程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提高蜂王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蜜蜂(Apis mellifera L.)幼虫级型分化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蜜蜂(Apis mellifera L.)蜂王与工蜂级型分化期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以探明蜂王和工蜂在级型分化时期蛋白质表达调控方面的异同。【方法】采用双向电泳建立蜂王和工蜂级型分化期蛋白质组表达 谱,获得图谱中蛋白质表达的数量、表达量、等电点和分子量等信息,然后进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结果】在幼虫3日龄,蜂王表达288个蛋白质,工蜂表达259个蛋白质,2种级型蜂共有蛋白质为156个,其中25个蛋白质在蜂王中的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工蜂,34个蛋白质工蜂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蜂王,而蜂王和工蜂的特异蛋白质分别为132个和103个;到幼虫5日龄时,蜂王表达274个蛋白质,工蜂为236个,这2种级型蜂共有蛋白质点为95个,其中蜂王15个蛋白质的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工蜂,工蜂26个蛋白质的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蜂王,而蜂王特异蛋白质点为179个,工蜂特异蛋白质点为141个;到蛹11日龄时,蜂王蛋白质组有311个蛋白质点,而工蜂则有278个蛋白质点,2种蜂共有蛋白质点为194个,其中蜂王45个蛋白质的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工蜂,工蜂35个蛋白质的表达量显著大于(P<0.05)蜂王,而蜂王的特异蛋白质点为117个,工蜂特异蛋白质点为84个。【结论】在蜜蜂3日龄、5日龄、11日龄时,蜂王和工蜂的蛋白质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蜂王表达的蛋白质总数和特有蛋白质数都较工蜂多,说明蜂王幼虫的基因表达和代谢比工蜂幼虫更加旺盛。2种级型蜂发育中所表达的共有蛋白质可能是它们发育所必须的管家蛋白质,但级型间部分共有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在3个日龄中蜂王和工蜂中所表达的特异蛋白质表明在级型分化中,不同级型需要不同的蛋白质来调节各自的发育。这些特异蛋白质是否是级型发育相关的功能蛋白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南方主要食用油料树种,但油茶花授粉效率很低,存在“花多果少”现象,严重影响了油茶果产量,油茶花授粉技术已成为油茶产业中“卡脖子”难题。蜜蜂是最常见授粉昆虫,但由于油茶花中的花蜜和花粉,会引起蜜蜂幼虫腐烂和成年蜜蜂胀肚等中毒症状,因此蜜蜂不愿采集油茶花的蜜粉。本研究拟在育王期间添加油茶蜂蜜来培育对油茶蜜粉具有抗性的蜂王及工蜂后代,旨在提高蜜蜂为油茶授粉效率。【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材料,在油茶花期饲养20群蜜蜂,从中选择1群烂子率低的蜂群作为试验群。在第2年春季油菜花期结束后,利用以上烂子率低试验群中蜂王产卵进行育王。育王哺育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放入育王框前7 d摇净蜂群中蜂蜜,同时饲喂足油茶蜂蜜;而对照组饲喂足量油菜蜂蜜。然后统计育王王台封盖率,刚羽化出房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前翅长、卵巢管数及卵巢中卵黄原蛋白(Vg)和储存蛋白110 b(Hex110b)基因相对表达量。另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王台内剩余蜂王浆中的糖类成分及绝对含量。试验组和对照组蜂王自然交尾...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苯咪唑类药物品种及给药方式对小白鼠旋毛虫感染的疗效,将6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只,每只小白鼠经口感染旋毛虫幼虫300条。其中A组的2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A1、A2、A3、A4(对照);B组的2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B1、B2、B3、B4(对照);C组的2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C1、C2、C3、C4(对照)。感染后3d,A1、B1、C1用甲苯咪唑处理;A2、B2、C2用丙硫苯咪唑处理;A3、B3、C3用丙氧苯咪唑处理。A组灌胃3d疗法对旋毛虫成虫的治疗作用,B组灌胃5d疗法对旋毛虫幼虫的治疗作用,C组皮下注射5d疗法对旋毛虫幼虫的治疗作用,并设对照组。将所有试验小白鼠50d后剖杀,膈肌压片镜检,并消化计幼虫数量。试验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和丙硫苯咪唑口服或皮下注射临床治疗小白鼠旋毛虫病疗效较好。丙氧苯咪唑仅皮下注射对小鼠旋毛虫幼虫感染有效。  相似文献   

15.
山药改善老龄小鼠游泳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26-17527
[目的]研究山药水煎液对亚急性衰老小鼠游泳耐力及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A)、衰老模型组(B)、和衰老用药组(C)。B、C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100mg/(kg·d),连续60d,建立衰老模型。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mg/(kg·d)。第46天c组灌胃山药水煎液100mg/(k·d),A、B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15d。第61天进行力竭游泳试验,观察并记录力竭游泳时间,后断头采血,测定红细胞数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含量,并称小鼠脾脏、胸腺重量,计算相关脏器指数。[结果]与B组比较,c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BUN含量降低(P〈0.01),血红蛋白含量、胸腺、脾脏指数上升(P〈0.05)。[结论]山药水煎液可以改善老龄小鼠的游泳耐力,并对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起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鼠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6.
麻疹疫苗预防犬瘟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麻疹疫苗用于预防犬瘟热的可行性,选择同窝8只土种幼犬,按2~2.5人份/犬的剂量对A组幼犬(n=3)进行2次麻疹弱毒疫苗接种,应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免疫前及每次免疫后第7d血清中的犬瘟热病毒(CDV)中和抗体效价,并转移加强免疫犬外周循环全血[(3.2~3.5)mL/犬]给未免疫B组犬(n=3),3d后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的第3代CDV昆明分离株,以2000个TCID 50(相当于5600 PFU)/犬的剂量对上述2组犬和对照C组犬(n=2)进行肌肉注射或滴鼻攻毒。结果发现:不论是否接种麻疹弱毒疫苗,所有犬只均未产生可检测到的CDV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4);攻毒后连续观察14 d,A组与B组均未出现犬瘟热临床症状,C组出现明显的犬瘟热症状但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麻疹弱毒疫苗不能诱导犬产生CDV中和抗体,但可诱导产生有效的抗CDV感染的细胞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组织中ATP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有色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复明片组(D组),每组12只。B、C、D组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后第1天给药,A组、B组予温开水灌胃;C组予西药混合溶液灌胃,以上均1次/d;D组予复明片混悬液灌胃,1次/d。并于造模后7、21 d分别观察各组视网膜复位情况,取材后观察视网膜组织中ATP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组织AT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和复明片治疗组ATP含量明显升高(P<0.01)。至术后第3周,复明片治疗组ATP含量已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复明片)能改善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经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30~50日龄AA鸡在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血液ANAE^ -淋巴细胞比例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液ANAE^ -淋巴细胞(%)在攻毒后的头5d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明显下降,且A组比B组下降的更快,第5天A组明显低于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B组也较C组低,C组没有明显的变化,以后A和B组均回升,但B组比A组回升的快,至28d时A和B组均达到或接近攻毒前水平,并接近或高于C组。血浆IL-2水平A和B组在IBDV攻毒后的头7d内呈逐渐下降趋势,但A组下降的更剧烈,C组无明显差异性变化,三组相比,B和C组均高于或明显高于A组,以后A组和B组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中华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饲喂3种不同人工饲料,检测其对中华蜜蜂春繁群势、封盖子数及工蜂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人工饲料的实验组蜂群在春繁群势与封盖子数方面的饲养效果均与对照组(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工蜂初生重方面,实验组B(饲喂花粉+熟豆粉+酵母粉+白糖)的饲养效果与对照组蜂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实验组蜂群(C组和D组)(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五皮口服液对鸡痛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0只40日龄海兰蛋鸡随机分成A~H共8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五皮口服液预防组(在饲喂高钙高蛋白饲料的同时在饮水中添加4 mL/L五皮口服液),C~H组饲喂高钙高蛋白饲料制作鸡痛风模型,其中C组为模型对照组,D、E、F组分别为五皮口服液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在造模第36天时分别在饮水中添加2,4,8 mL/L五皮口服液),G、H组分别为八正合剂、乌洛托品治疗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1 mL/L八正合剂和0.4 g/L乌洛托品。在试验过程中,每天进行临床检查,对死亡鸡只进行剖检,治疗组用药前1 d(记作第0天)和用药后第3,7天时,采血检测血清黄嘌呤氧化酶(XO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及尿酸(UA)、尿素(Ur)、肌酐(Cr)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鸡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35天时XOD、ALT活性及UA、Cr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Ur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与A组相当(P>0.05)。C~H组在造模1周后鸡只出现痛风临床症状,2周后临床症状及脏器尿酸盐沉积明显,第35天时血清UA含量达480 μmol/L以上的鸡有135只,痛风发病率93.1%。在鸡痛风造模成功后,五皮口服液治疗组用药第3天时鸡痛风症状明显减轻,D、E、F组UA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D、F组Cr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与A组相当(P>0.05);F组AST及E、F组ALT极显著低于C组(P<0.01),D组ALT显著低于C组(P<0.05),与A组相当(P>0.05)。治疗第7天时,E组XOD显著低于C组(P<0.05),与A组相当(P>0.05);D、E、F组UA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F组Cr、Ur极显著低于C组(P<0.01),D、E、F组与A组相当(P>0.05);D、F组ALT及AST显著低于C组(P<0.05),D、E、F组与A组相当(P>0.05)。【结论】五皮口服液对鸡痛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