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几株微生物产絮凝活性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方法J取几种不同的微生物菌种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分别测其絮凝率,选择一种絮凝率高的菌种分别改变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助凝剂等条件,优化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参数。[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在30℃、170r/min下培养72h后,其絮凝率最高,达95.7%。不同的碳源对絮凝剂产生的影响不同,从高到低为葡萄糖〉蔗糖〉淀粉〉乙醇〉甘油,以25g/L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液的絮凝率高达91.4%。氮源以复合性氮源为佳,絮凝率〉80.0%。培养基pH值为7.5,絮凝效果最佳。助凝剂以添加1.8mmol/L的Ca^2+效果最佳。[结论]不同菌株不同培养条件产生的絮凝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选育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22-228
为了研究微生物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由此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以采集于山西省晋阳湖湖心岛和平定县玉米地10~15 cm深处土壤为试验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分离和高岭土悬浊液法,从中筛选出编号为PY-M3和PY-F6絮凝活性较高的2株菌株。优化培养试验表明,菌株PY-M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2 g/50 mL,氮源为复合氮源,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80 r/min,碳氮比值45,接种量2%;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2.57%提高到94.43%。菌株PY-F6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0.5 g/50 mL,氮源为酵母膏,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40 r/min,碳氮比值30,接种量3%;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5.95%提高到98.61%。  相似文献   

4.
郭旭辉  梁宗琦  周文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537-5538,5548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SS-3的絮凝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测定絮凝率,选择絮凝率高的菌株分别改变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优化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参数。[结果]分离获得1株产絮凝活性高的棉生枝孢菌株SS-3(Cladosporium gossypicola SS-3),为国内首次报道棉生枝孢产絮凝性物质。该菌株的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可溶性淀粉20.0g,硫酸铵2.0g,CaCl20.5g,30℃、150r/min下摇床培养72h。[结论]SS-3产絮凝活性受培养基成分、无机盐、培养温度、通气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的筛选与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娟  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68-11069
[目的]筛选出活性高、用量少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探讨絮凝剂的成分及其絮凝特性。[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从花园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WH一2,探讨其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高于90%。该茵产生的絮凝剂不舍还原糖。当絮凝剂的投加量为3m1时,絮凝率最高,达75.4%。[结论]WH-2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絮凝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钶  信欣  羊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0-12622,12629
[目的]筛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并对其絮凝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从成都市土壤中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7。考察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其活性成分分布及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时间为72h,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在最佳条件下,该菌株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4.5%。该菌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多糖,含量高达85.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和能生物降解的水处理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工艺及絮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工厂及其周围环境的土壤样本中分离出110株细菌菌株,并以这些细菌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产絮凝剂最高的菌株。该菌株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10 mL培养基接种0.2 mL细菌的接种量,6 h种龄的种子液接种,pH7,30℃的摇床培养60 h可达最高絮凝活性,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尿素0.5 g、酵母膏0.6 g、NaCl 0.6 g、K2HPO4.3H2O 6 g、KH2PO4 3 g,pH值为7。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微生物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对高浓度染料废水的脱色能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9.
邓冬梅  彭晓春  陈志良  董家华  刘旺  杨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386-11387,11393
[目的]筛选微生物絮凝剂高效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絮凝剂产生菌株,考察它们对焦化废水的絮凝效果,并探讨了利用糖蜜废液作为廉价培养基扩大培养菌株的可行性。[结果]从活性污泥中共得到4株絮凝率〉70%且絮凝特性稳定的菌株。其中,J-Y1和J-Y2菌液的絮凝活性最好,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4.4%和98.9%,在处理焦化废水时絮凝率最高分别也达到88.4%和93.9%。J-Y1和J-Y2在糖蜜废液中均生长良好,且糖蜜浓度未对絮凝率产生显著抑制。[结论]糖蜜废液可为J-Y1和J-Y2的扩大培养提供廉价的营养,并且这两个菌株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均具有相当高的絮凝能力,表明它们在废水处理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从浓缩污泥中筛选到1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初步探讨了培养基不同碳源和氮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并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絮凝活性分布、替代培养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为87.14%;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属于固氮菌;微生物絮凝剂主要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且絮凝效果优于0.1%聚丙烯酰胺;该菌能在沼液中生长,且发酵液絮凝率为76.82%。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青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6-11947
[目的]为获得纤维素分解菌,以研究其在有机物质资源的利用上的应用。[方法]通过固体培养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从腐烂的含菌秸秆、腐叶、朽木和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并对它们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内切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均较高的3株细菌和4株真菌。将7个菌株分别接种到不同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经3d培养后测定其CMC酶活,可发现不同菌株对同一碳源产生的酶活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利用能力也不同。[结论]测定各菌株在不同纤维素碳源中的纤维素酶活力并将其应用于相应行业,这在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方法]以絮凝剂产生菌FJ-15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N+注入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处理,从突变体中筛选高絮凝活性、性能稳定的菌株,并检测其絮凝活性。[结果]N+注入剂量为2×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较低,随N+注入剂量增加,菌株存活率呈上升趋势,当N+注入剂量为8×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最高(75.34%),当N+注入剂量为1×10^16ions/cm^2时,正突变率较大;通过初筛试验,得到了193株正突变菌株;通过复筛试验,得到了3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FJM-10、FJM-19、FJM-29,其絮凝率分别为93.81%、86.64%、83.65%,平均较原菌株的絮凝活性(64.55%)高20%左右。其中,FJM-10菌株的稳定性最好,絮凝活性最高。[结论]FJM-10菌株的最佳发酵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和蛋白胨(或尿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啤酒废水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琴  杨劲峰  杨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693-11695
[目的]确定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最优培养条件。[方法]以啤酒废水为培养基,研究了CODCr浓度、辅助氮源、无机盐、pH值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F-12絮凝活性的影响。[结果]CODCr浓度为10000mg/L时,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0.04%。以(NH4)2SO4、NaNO3为氮源生产的F-12的絮凝率高于83.00%;以(NH4)2SO4为氮源生产的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4.51%。(NH4)2SO4的加入量为0.2g/L时,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8.21%。KH2PO4可将F-12的絮凝率提高到91.06%;Na+、Ca2+、Mg2+、Fe2+对其絮凝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9.0时,F-12的絮凝率高于88.00%;当pH值为7.0时,其絮凝率最高,为94.02%。F-12的絮凝活性在第2天达最大值,为96.24%。[结论]F-12的最优产生条件为:1LCODCr浓度10000mg/L的啤酒废水中加入0.2g(NH)SO、0.2gKHPO,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30℃和150r/min条件下摇床培养48h。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鉴定出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方法]通过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出高絮凝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培养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鉴定筛选出的菌株。[结果]通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和初筛后,从供试土样中共分离到14株具有絮凝性能的细菌,经复筛后得到5株絮凝活性较高(絮凝率〉70%)的絮凝剂产生菌,其中1株经多次传代培养后絮凝活性仍很稳定(絮凝率始终〉90%),其标记为TS-1。TS-1菌为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并且菌体内无类脂物质如聚β-羟基丁酸。TS-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故将该菌定名为Bacillus TS-1。[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的菌株可用于淀粉工业废水的絮凝处理和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元蘑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优化液体菌种培养工艺。[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不同的接种条件(包括不同菌龄、不同接种量)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不同转速、不同培养时间),以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及菌丝球形态为指标进行元蘑液体菌种的筛选。[结果]液体培养元蘑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0 g马铃薯、150 g稻草粉、10 g玉米粉、20 g葡萄糖、3 g蛋白胨、2 g酵母膏、维生素B_11片;最佳接种菌龄为5 d;最佳接种量为9%;最佳培养转速为160 r/min;最佳培养时间为7 d。[结论]元蘑液体菌种经过优化培养,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及菌丝球形态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卢庆华  卢俊  季祥  蔡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85-21087
[目的]筛选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种。[方法]通过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马铃薯液体摇瓶培养和变色反应,对采自吉文山枯木中的木质素降解菌进行了筛选,并对其降解构树的卡伯值和纤维素进行了测定。[结果]共筛选出3种对木质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种,分别为JWS-1、JWS-2和向日葵菌核病菌。[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制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佳佳  叶亚新  金琎  李兆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69-11870
[目的]为竹黄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从野生竹黄子实体中获得能产生竹黄多糖的无性株,然后用其进行液态发酵培养,通过摇瓶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初始pH值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α=0.05)。其显著性依次为:碳源浓度〉生长因子浓度〉酸碱度〉氮源浓度,在交互作用中只有CGF×CN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g/L+酵母膏8g/L+玉米浆2g/L,最佳初始pH值为6.0。当摇瓶装量为50/250ml(V/V)。接种量为10%(V/V),培养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20r/min时,120h后发酵液的竹黄多糖含量为8g/L。[结论]该试验初步研究了利用竹黄无性菌株通过液态发酵生产竹黄多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