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播种期对水稻米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个早籼和6个中籼品种(系)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米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早籼和中籼品种(系)晚季栽培比早季栽培,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米质提高,特别是整精米率提高,米粒垩白减小,食味变好。8004和七桂早25晚季栽培产量高,米质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与播期对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连作晚稻直播栽培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合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区连作晚稻直播栽培的品种有两优287、株两优30、株两优08等品种(组合),晚稻产量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适宜播种期应控制在7月9-15日,如播种过迟,不利于晚稻安全齐穗,显著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3.
浙粳23(ZH98272//DP51653/Rathu Heenati)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于2001年育成的晚粳稻新品种,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各级区域试验中,表现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中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易于栽培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浙粳27(ZH9318//绍糯928/越光)系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于1998年育成的优质晚粳稻品种.参加各级区试,表现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易于栽培等特点.2004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和连作晚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连作晚稻宁84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作晚稻机插条件下,进行晚粳稻新品种宁84播期试验,研究其最适播期及在迟播迟栽情况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该品种迟播迟栽情况下有效穗数变少,穗形变小,每穗粒数减少,产量明显下降。在宁波地区宁84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时,为保证产量,最适播期为6月25日至7月5日,移栽期为7月15日至7月25日,秧龄20 d 左右。  相似文献   

6.
甬优6号系我国第1个通过农业部确认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农科办[2006]36号公告)。全国推广面积较大的籼粳亚种间三系杂交稻。经省级验收,每667m^2单季最高产量843.03kg,连作晚稻最高产量702.6kg。为2008年浙江省、福建省水稻主导品种(浙审稻2005020、闽审稻2007020)。适宜在浙江省南部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和温州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福建省作单季和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单季晚粳稻已成为杭嘉湖地区种植面积最大一季粮食作物,但因栽培技术一直沿用连作晚稻的配套技术,产量不高不稳;在品种类型上一直选用单季稻与连作晚稻兼用型品种,生育期偏短,增产潜力小;同时还存在求产量而忽视品质的问题,可见,提高单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有利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种粮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浙江省兰溪市连作晚稻生产,对新引进的品种"H优518"采用机插栽培的适宜播种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优518"在浙江中西部地区作连作晚稻,采用机插栽培方式,过迟播种,会导致其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下降,进而导致产量明显降低,故"H优518"的播种期不宜迟于7月5日。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双季稻区种植,并适应缓释肥一次性机插侧深施肥条件的优质籼型连作晚稻品种,于2021年开展了8个优质籼型水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机插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泰两优217、泰两优1332、华浙优261田间综合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野香优莉丝和泰两优1332的稻米品质较好,以上4个品种适合在瑞安双季稻区作连作晚稻机插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部分双季连作稻区的晚稻,产量低而不稳定,亩产200斤左右,仅为早稻的5-7成。其原因除了秋季干旱、施肥不足、螟虫为害外,在栽培技术上主要是由于嫩秧迟插引起生长期的不足。连作稻区的连作晚稻品种数目很少,同时多数是生长期短、产量较低的品种,随着连作稻的扩种,不少地区引种或采用了生长期长的一季晚稻或间作晚稻品种当连作晚稻栽培。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26个品种(系)研究了矮秆早中籼稻米粒垩白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米粒垩白与产量、生育期、株型、米粒形状和大小、直链淀粉含量、食味等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优质香稻莲香早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香早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晚籼优质稻923辐射后产生的早熟株与早籼优质稻中鉴98-19杂交经系谱多代选育成的一个籼型优质香稻品种,在赣中南可以作早稻和晚稻种植,在赣北可以作晚稻种植。在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并且适应性广。由于该品种米质优,有香味,口感可与923相媲美,表现出很好的市场前景。2009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莲香早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年 8次分期播种的 5个较具代表性的早籼稻品种的各项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日均温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日均温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它们之间存在的很可能是某种另外较复杂的关系。不同品种及不同性状对温度的反应不一样 ,品质较好的品种受结实期日均温的影响要小于品质较差的品种 ,糙米率、粒长、G .T等 3项米质性状与日均温的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4.
Meeting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japonica rice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China’s grain secur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yield,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japonica rice varieties(including hybrids and inbreds) grown in the late season as compared with local elite indica hybrids in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China where indicas are traditionally planted. Indica hybrids had significantly longer vegetative(from sowing to heading) and total(from sowing to maturity) growth durations than japonicas in both2011 and 2012, while reproductive growth duration(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was longer for indica hybrids than for japonicas in 2011 but not in 2012. Indica hybrids produced higher grain yield than japonicas in 2011, 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2012. Japonicas had higher brown rice, milled rice, and head rice percentages than indicas, but had lower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amylose content,whil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l consistency and protein content. Indica hybrids tended to have lower chalky grain percentage and chalkiness degree than japonicas, 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ue to large genotypic variations. The net returns were 16.1% and 9.9% greater for indica hybrids than for japonica hybrids and japonica inbreds in 2011, with only 3.8% and 1.3% in2012, respectively. Thu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placing indicas with japonica varieties as late rice may not be feasible at the present site unless locally adapted japonica varieties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综合米质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评判多指标稻米品质的综合模型,据此可对任一品种多指标米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即对任一品种可用一个指数来衡量米质的综合表现,本文将其称为“综合米质指数”。本试验选用25个有代表性的籼稻品种测定了10个米质性状,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综合米质指数、产量及早晚季米质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早籼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早籼产量的主导因素,为早籼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13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水稻产量的8个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早籼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r =0.516 7)>结实率(r=0.485 1)>穗长(r=0.474 1)>千粒重(r=0.427 2)>实粒数(r =0.402 1)>株高(r=0.382 4)>总粒数(r=0.359 4)>有效穗数(r=0.311 0).[结论]在进行早籼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要抓住结实率这个指标,在保证穗长和千粒重前提下,提高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份和类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5年来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个早籼、中籼和晚籼杂交稻品种的12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3组:糙米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胶稠度与质量指数和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粒率与质量指数、直链淀粉含量与质量指数.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1组:早、中型杂交稻的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早、晚型杂交稻的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晚型杂交稻的整精米率与粒长.研究结果还表明这9组性状间的相关极明显和稳定,不因年份、稻作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变化,可直接应用于杂交稻优质育种中.  相似文献   

18.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西近几年来早籼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状况。[方法]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及新组配的10个早籼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稻米的品质性状。[结果]参试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精米长度的达标率最高;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的达标率为0;参试组合的大多数品质性状表现一般,无一组合的全部品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2级标准。[结论]该研究为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籼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籼、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由于其进化过程中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致使其形态结构、稻米的理化性质、食味品质等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为探索其影响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了20份早籼稻、12份晚籼杂交稻、12份粳稻共44份品种,测定了5个粒型指标、8个RVA特征指标、5个理化指标、6个品尝指标共24个参数,对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回归方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品尝的7个指标与早籼、晚籼杂交稻、粳稻三组品种品尝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且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外观结构对早籼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硬度对晚籼杂交稻和粳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回归方程显示影响早籼稻、晚籼杂交稻、粳稻食味值的主要理化指标有所不同,在食味品质改良过程中,籼稻和粳稻的选择指标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