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莲都区葡萄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避雨栽培架式、避雨栽培配套技术三个方面介绍该技术,通过应用推广莲都区果农提高了葡萄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平均亩产值在10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沿海地区避雨棚栽培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王健  谷纬  朱芙蓉 《现代农业科技》2012,(4):140-141,144
以维多利亚、白罗莎里奥、魏可为研究对象,研究避雨栽培对葡萄品质的影响。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葡萄的粒重、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糖量、维生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的粒重、横纵径显著优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条件下3个葡萄品种的含糖量略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避雨棚栽培可提高葡萄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葡萄避雨栽培修剪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避雨栽培修剪技术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是避雨栽培成功的关键工作。它与陆地栽培的修剪技术有所区别,因此不能照搬陆地栽培的修剪技术。根据国内避雨栽培修剪的成功经验和本人的多年实践,现将葡萄避雨栽培修剪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葡萄避雨栽培可减轻葡萄病害,提高葡萄品质和效益。本文分析了渭南市临渭区葡萄避雨设施栽培的现状,提出了临渭区避雨设施栽培的棚体建造及栽培管理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5.
结合当前葡萄塑料棚室避雨栽培技术,针对本地区的沿海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了葡萄避雨栽培塑料棚室结构,同时从葡萄栽培的棚架技术、栽培管理等多方面来对本地区的葡萄塑料棚室避雨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控产(30 t/hm2)栽培方法,对葡萄塑料大棚、避雨和露地3种栽培方式下的主要物候期、果实品质和病害发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藤稔葡萄的生物学表现不同。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其成熟期分别比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提前18、20 d;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风味佳,固酸比极显著高于避雨栽培,避雨栽培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调查多发病害黑痘病和霜霉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塑料大棚栽培极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白粉病的2项指标为塑料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间无显著差异。藤稔葡萄在荆州地区栽培的最佳方式是塑料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年在桂北地区避雨葡萄架下套种冬莴笋技术研究,集成并制定了桂北地区避雨栽培葡萄套种冬莴笋技术规程,规定了避雨栽培葡萄套种冬莴笋的产地环境、避雨栽培设施结构、品种选择、套种时间、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标准,以期为桂北地区避雨栽培葡萄套种冬莴笋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测定露地栽培与避雨栽培2种模式下,葡萄果实大小、硬度、果梗拉力、糖酸等基本指标及避雨栽培对浆果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下,果粒粒径及果穗均小于露地栽培,去皮果实硬度比露地栽培高13.56%,带皮果粒硬度与果梗拉力分别比露地栽培低7.04%和9.73%;避雨栽培可提高糖质量浓度,但差异不显著,固酸比显著提高;pH及总酸在果实发育时期极显著低于露地栽培葡萄;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果实总酚、单宁及总花色苷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而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则比露地栽培提高4.95%;另外,避雨栽培会降低葡萄的抗氧化活性,葡萄果皮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降低,但葡萄果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葡萄栽培方面的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葡萄标准化避雨栽培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迅猛,获得了大量农业经营者的认可和实践。本文针对葡萄标准化避雨栽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同一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果实中4种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Real—timePCR分析了葡萄果实中酒石酸合成关键酶——艾杜糖酸脱氢酶基因(L—VvldnDH)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显著提高了发育中的‘赤霞珠’果实酒石酸、苹果酸和草酸含量,但在采收期,2种栽培方式下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避雨栽培对‘霞多丽’果实发育过程4种有机酸积累无明显影响;避雨栽培显著上调了幼果期‘赤霞珠’果实中L—VvldnDH基因的表达,并在发育中后期保持较高转录本。这可能是导致该品种果实避雨栽培下酒石酸积累较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