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投喂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初始体重为(68.85±0.44)g和(26.67±0.17)g的2种规格黄鳝为研究对象,大规格按照体重的2.8%、3.6%、4.4%和5.2%投喂;小规格按照体重的3.0%、4.0%、5.0%、6.0%和7.0%投喂;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大规格组50尾/箱,小规格组100尾/箱,实验持续56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2种规格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以及全鱼脂肪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但金鱼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和5.2%时增重率达到最高水平,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规格黄鳝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大规格黄鳝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先升后降,血清甘油三脂(TG)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达到组间较高水平.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小规格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TG、TC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投喂水平为6%时,小规格黄鳝的SOD和LZM活性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当大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4.4%、小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5%-6%时,黄鳝的生长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甘露寡糖(MOS)对欧洲鳗鲡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540尾初重为(5.82±0.02)g幼鳗,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甘露寡糖(0、0.10%、0.20%、0.30%、0.40%、0.50%),连续投喂42 d。实验结果表明,0.40%组和0.50%组鳗鲡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8.01%、23.85%(P0.05),肝体指数和肥满度于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MOS添加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但各组之间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20%~0.50%的MOS能够提高鳗鲡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MOS含量的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呈先增后降趋势,0.30%~0.40%添加组欧鳗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达各组最高水平(P0.05),0.40%组LZM和AKP活性达各组最高水平,血清TP随MOS含量的增加不断升高,并于0.5%组达最大值。综上所述,饲料添加MOS有促进鳗鲡生长、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提高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本实验条件下MOS的适宜添加量为0.4%。研究结果为欧洲鳗鲡在养殖过程中甘露寡糖适宜添加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ienoti)苗种培育的适宜投喂策略,实验采用5×2双因子设计,通过8周的养殖投喂,研究投喂水平(1%、2%、3%、4%和5%)和投喂频率(2和3次/d)对圆口铜鱼幼鱼[初体重(4.91±0.11) g]生长、体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但在投喂水平达到3%后趋于平稳。鱼体肥满度和脏体比随投喂频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当投喂水平不超过3%时,3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2次/d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全鱼的水分则显著下降。投喂水平对肝脏胰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影响,当投喂水平超过3%时,投喂水平升高显著降低了肝脏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在3次/d投喂组,肝脂肪酶随投喂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投喂水平、投喂频率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圆口铜鱼前肠消化酶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肝脏脂肪蓄积逐渐增多,并诱发脂肪肝,且在同一投喂水平下,3次/d组的脂肪肝症状较2次/d组的症状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对鲟鱼血清中一些指标(GPT、GOT、AKP、SOD和溶菌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mg/kg体重(正常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投喂300mg/kg体重(超10倍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GPT、GOT、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超量使用盐酸恩诺沙星使试验鱼血清中的GPT、GOT、AKP活性升高,反应出对肝脏等组织有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多纹钱鲽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消化酶和肝脏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模式下,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实验,以确定适宜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1、2、3、4次·d-1共4个投喂频率组,分别记为F1、F2、F3、F4组;投喂水平实验采用2次·d-1的投喂频率,设饱食投喂和体质量的4%、6%、8%共4个投喂水平,分别记为G1、G2、G3、G4组。进行60 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在F2组最高,其余各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高投喂频率组较高。G1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P<0.05)。甘油三酯含量G2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G1组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G1组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G2组含量显著升高(P<0.05)。2)消化酶:肝脏胃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生长、肠道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2.0±2.0) g的大泷六线鱼270尾,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和2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 30尾鱼。对照组投喂仅有蛋白液包裹的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含活菌量达5×107 CFU/g(0.5%)和1×108 CFU/g(1.0%)地衣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投喂50 d后进行致病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aonicida)攻毒感染,测定14 d内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实验组饲料中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大泷六线鱼的特定生长率(SGR) (P<0.05)。与对照组比较,0.5%和1.0%地衣芽孢杆菌均可提高大泷六线鱼血清中SOD、CAT及T-AOC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P<0.05);GSH-Px活性在1.0%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而0.5%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鱼血清GS、MDH和HK活性均得到提高(P<0.05),0.5%和1.0%不同剂量组的提高程度不同。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鱼血清中AST和ALT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CHE和ADA活性较对照组有提高(P<0.05)。实验组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1.0%实验组活性最强(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1.0%地衣芽孢杆菌组大泷六线鱼14 d内累积死亡率仅有35.55% (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促进大泷六线鱼生长,提高其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其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设1个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和3个实验组(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的饲料,添加浓度分别为1000 mg/kg(Ⅱ组)、2000 mg/kg(Ⅲ组)和3000 mg/kg(Ⅳ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初始体重为(175.79±15.32)g草鱼8周后,测定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且Ⅲ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增重率比Ⅰ组提高了16.32%。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其中Ⅲ组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Ⅳ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会降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复合益生菌能显著降低草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升高。结果表明草鱼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益生菌能促进其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适宜添加量为2000 mg/kg。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水体盐度和饲料脂肪含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营养组成和肉质的影响,本实验设置0、8和16共3个盐度梯度,每个梯度分别投喂中脂(6%)和高脂(12%)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0±0.2) g的尼罗罗非鱼8周,并测定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和肉质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中脂饲料投喂下,与对照组(盐度为0)和高盐组(盐度为16)相比,中盐组(盐度为8)的尼罗罗非鱼具有最大终末体质量、躯壳比、脂体比、肌肉蛋白质含量、肌肉氨基酸和乳酸含量和总产肉率,但其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和肌肉p H值显著降低;而中脂高盐组的尼罗罗非鱼其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全鱼总脂、肝脏甘油三酯、血糖、血清乳酸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较高,但全鱼和肌肉水分、全鱼灰分、产肉率和肌肉离心失水率降低。在高脂饲料投喂下,随着盐度的上升,其终末体质量、成活率和脂体比降低,但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增大。其中,高脂中盐组尼罗罗非鱼的肌肉蛋白以及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而高脂高盐组的全鱼灰分、肝脏甘油三酯、血糖、谷草转氨酶活性、肌肉总脂、肌肉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显著提高,但全鱼总脂、肝糖原、...  相似文献   

12.
越冬对黄鳝形体、肠道消化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重(118.42±4.38)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对象,利用网箱研究越冬(时间为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3月25日)对黄鳝形体、肠道消化酶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后黄鳝的平均体重、脏体比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6.50%、19.84%;肝体比极显著下降,降幅32.93%;越冬对黄鳝的肥满度无显著影响。越冬显著降低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力,降幅46.37%;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虽下降,但不显著。越冬极显著降低了黄鳝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力,降幅66.19%;显著降低了溶菌酶活力,降幅29.59%;血清中丙二醛含量虽有下降,但不显著;血清中补体C3活力极显著上升,升幅28.57%;补体C4无显著影响。越冬显著影响黄鳝形体指标,越冬期间黄鳝主要消耗自身储备来维持血糖水平提供能量,并通过降低过氧化氢酶、溶菌酶和肠道胰蛋白酶活力和提高补体C3活力达到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将实验鱼的投喂频率分别设定为2、1、0.5、0.25、0.125次/d,养殖56 d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肝脏T-AOC、SOD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次/d组T-AOC活性与0.5、0.25、0.125次/d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CAT活性和GSH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5、0.25次/d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0.125次/d组(P0.05),1次/d组GSH含量显著高于0.5、0.25和0.125次/d组(P0.05);肝脏MDA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0.5、0.25、0.125次/d组MDA含量显著高于2、1次/d组(P0.05)。免疫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实验鱼肝脏LZM活性逐渐降低,2次/d组与0.125次/组差异显著(P0.05);而肝脏IgM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5次/d组显著高于2、0.125次/d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史氏鲟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以避免投喂频率过低对鱼体造成的胁迫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0.5%、1.0%、1.5%、2.0%、3.0%的壳聚糖,分别投喂平均体重为(21.55±1.62)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60 d,研究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存活、蜕壳、血液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0.5%添加组存活率为84.44%,与对照组和1.0%添加组无显著性差异;总蜕壳率和相对增重率随壳聚糖含量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1.0%时,总蜕壳率和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肝胰指数差异不显著。2.0%添加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组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5%添加组血清和肝胰腺中的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0.5%添加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升高;0.5%添加组肝胰腺中CAT活性最高,为4.93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壳聚糖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饲料中添加0.5%~1.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石亚庆  孙玉轩  罗莉  敬婷  陈拥军  文华 《水产学报》2014,38(10):1778-1785
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53.65±0.05)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4尾鱼),分别饲喂亮氨酸(Leu)水平为1.11%、1.51%、1.90%、2.29%、2.69%、3.08%和3.48%的7种等氮等能(粗蛋白32%)的半精制饲料56 d,旨在评价吉富罗非鱼对Leu的最适需求量。结果表明,以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在投饲率为4%~6%时,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的Leu为2.28%~2.33%。随饲料Leu水平的增加,罗非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全鱼和肌肉水分差异不显著。罗非鱼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肠脂肪酶、肠淀粉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也随饲料Leu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除肠脂肪酶活性在2.69%水平组最高外,其他指标均在2.29%水平组达到最大值。同时,罗非鱼肠道表皮生长因子(EGF)、肠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溶菌酶(LZM)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也均在Leu为2.29%水平组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罗非鱼(50~200 g)饲料Leu的最适需求量为2.28%~2.33%(占饲料蛋白的7.11%~7.26%),该Leu水平能显著促进肠粘膜的发育,增强胃肠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Chelon haematocheilus)脂肪沉积、脂肪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5.4±0.2)g的梭鱼鱼种,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含量为2.71%、5.79%、8.23%、11.85%、14.39%、16.91%的6组等氮饲料,饲养60 d,测定相应生物学指标及酶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肥满度8.23%组最大,其显著高于2.71%组(P<0.05);梭鱼全鱼、肝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14.39%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16.91%组肝脂肪含量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脂肪代谢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总酯酶(GE)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增高(P<0.05),16.91%组显著高于2.71%、5.79%、8.23%组(P<0.05);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EFA)有升高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水平16.91%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2.71%的组(P<0.05);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8.23%组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16.91%组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结果显示,肝是梭鱼脂肪沉积的主要场所,肝脂肪沉积比肌肉更敏感,高脂肪饲料还使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增强,血脂含量增加;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提高梭鱼的抗氧化能力,脂肪水平过高则会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50、100和150 mg/kg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SOD和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SOD活性在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活性在3、4、5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SOD和LZM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活性于1、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50、100和150 mg/kg 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 SOD 和 PO 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 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 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 SOD 活性在前2 d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 活性在3、4、5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 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 SOD 和 LZM 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于1、2 d 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一种自制的免疫增强剂对鲤(Cyprinus carpio)免疫力的影响,在鲤基础饲料中添加1%的免疫增强剂为试验组,在投喂1周、2周、3周和4周后,分别取鲤的血清,测定血清中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补体C3的含量,比较免疫增强剂对鲤血清中3种酶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鱼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气化酶和补体C3的值为先升高后降低,投喂2周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免疫增强剂可有效增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精准投喂模型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投喂水平下草鱼的能量收支。实验在水温(27.5±2.0)℃条件下,选用初始体重(71.03±1.13)g的草鱼,共设5个不同投饲水平(饥饿、1%鱼体重(1%BW)、2%BW、4%BW和饱食),研究摄食水平对草鱼生长、鱼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草鱼鱼体水分减少,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增加,灰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热积温生长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5%鱼体重时达到最大,且高于饱食投喂组。饵料转化率(FE)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生长能比例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体重2%组到饱食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代谢能与生长能相反。在最大投喂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 C=21.72 F+4.25 U+45.85R+28.18 G或100 A=61.94R+38.06G。结果表明,5%鱼体重的投喂量为草鱼此阶段的最佳投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