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种新的棉花黄、枯萎病快速接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彭姗  吕学莲  高峰  李国英  李晖 《棉花学报》2008,20(3):174-178
 3种不伤根的棉花黄、枯萎病接种方法,即全生育期的田间病圃鉴定法、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浸根法和土壤种植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灌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浸根法(接种浓度为107个分生孢子·mL-1)全周期只需要30 d。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鉴定出棉花品种对黄、枯萎病菌的抗、感病性,还可以鉴定不同黄、枯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对比不同浸根接种时间(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对结果的影响,发现浸根接种40 min可加快发病,鉴定结果和田间病圃鉴定的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耐低磷种质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研究棉花品种耐低磷筛选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88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进行磷素利用率极端基因型的筛选。结果表明,株高和根冠比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棉苗干物重、地上部鲜重、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重及磷利用率在不同磷浓度处理和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磷能力的评价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进行了分析。聚类结果将88个品种主要分为耐低磷基因型和非耐低磷基因型两大类,分别包括25个和55个品种。其中,中棉所21、中99和陕棉11属于耐低磷的极端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京郊菜豆枯萎病的致病菌,经作者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Qxysporum f.sp.phaseoli).在防治上,我们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2年多点试验,防治效果显著(92.50—94.73%),增产明显(31.26—34.09%).  相似文献   

4.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124-130
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棉株感染枯萎病后主要生理代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地棉感染枯萎病后、叶片膜脂脂肪酸组成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下降,供试两个品种分别减少7.79%和8.04%,而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2.31%和6.01%,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亦增多,分别增多3.46%和2.86%,脂肪酸的不饱和系数减少。与健株叶片相比较,在感染了枯萎病的棉株叶片中,糖含量变化以蔗糖、肌醇和x糖最为明显,蔗糖下降64.4%~69.0%,x糖降低52.4%~61.6%,肌醇减少32.6%~51.2%,以蔗糖含量减少幅度最大。病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健株叶片下降58.7%~62.8%。气孔导度仅为健叶的21.3%~35.6%,蒸腾速率为健叶的31.8%~53.3%。病株叶片的温度较正常叶片高,甚至可超过气温。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枯萎病基础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介绍了70年代以来,我国在棉花枯萎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向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抗枯萎病棉花品种(系)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截止1994年底,我国育成抗枯萎病棉花品种(系)共204个,其中有52-128、岱字15、中棉和乌干达棉血缘的品种(系)达186个,遗传基础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8.
西瓜抗枯萎病育种的分子辅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西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基因紧密连锁标记4451_fon,首次对抗枯萎病育种创新的二倍体和四倍体种质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全部二倍体单系和除编号D16、D17外的四倍体单系均表现为抗病基因型,判定为抗病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分子鉴定还表明,这些抗病单系为抗病纯合体,在以后的自交纯化过程中抗性基因不再分离和丢失,因此不必继续对其自交后代进行抗性选择。研究结果认为dCAPS标记4451_fon可以作为西瓜抗枯萎病分子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的重要工具,能够实现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土壤生物学障碍是制约中国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土壤病原菌是引起土壤生物学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以土壤生物学障碍问题突出的黄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堆肥和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中的微生物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显著降低病原菌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作用,且二者具有协同效应;堆肥微生物主要影响黄瓜幼苗一级侧根(直径0.3~0.9 mm)的绝对长度和二级侧根(直径0~0.3 mm)的相对量,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主要影响了黄瓜幼苗一级侧根的绝对长度。综合分析认为,堆肥主要通过其微生物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抵御黄瓜病原菌,并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0.
植物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植物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寄生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使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无害的生防菌剂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在此,介绍了各类生防因子在枯萎病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1.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指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 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 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划分为6个RAPD组,确定了不同小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2.
播前氟乐灵土壤处理减轻棉花枯萎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除草剂氟乐灵48%乳油以0.864kg/hm2作棉苗播前土壤处理,可明显减轻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在现蕾期,施用氟乐灵后对感病品种沪棉2011和抗病品种中棉12枯萎病株发病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8.25%~69.42%和49.41%~70.59%;病害严重度也明显下降,对沪棉2011和中棉12的抑制作用分别为55.98%~64.78%和46.36%~70.45%。从棉花收获后进行的剖秆检查看,氟乐灵施用后不仅降低了枯萎病菌对棉花的侵染率,对沪棉2011和中棉12的防治作用分别为16.02%和26.82%;而且也减轻了受侵棉花植株木质部的病变程度,对沪棉2011和中棉12植株木质部病变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2.02%和36.33%,对施药2个月后土壤中枯萎病菌接种体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氟乐灵并不影响土壤中枯萎病菌的接种体密度。综上所述结果,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以减轻田间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其原因是氟乐灵处理诱发了棉株对枯萎病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抗源52-128、57-681是我国第一批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为了确立抗源种质转育应用的理论支撑,丰富棉花抗性育种的遗传理论,对两个抗源种质的抗性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在所内人工接菌水泥槽病床和大田接菌病圃中,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方法,研究两个抗源经多年病圃和无病地连续种植后的抗性变异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抗源种质52-128、57-681的抗性多年、多代一直保持稳定,且抗性遗传效应好、遗传力高,转育利用价值大,为我国利用两个抗源奠定了基础.全国利用两个抗源转育出了一大批通过审定的棉花抗病品种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枯萎病菌诱导感、抗陆地棉品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陆地棉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2和感枯萎病品种新陆早7号,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棉花幼苗受到枯萎病菌侵染后3 h和6 h根部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中棉所12受病菌侵染后3 h与0 h相比,6 h与0 h相比以及6 h与3 h相比,分别鉴定出4447、5481和2559个差异表达基因;新陆早7号分别鉴定出8615、6727和2078个差异表达基因;2个品种比较,在3 h和6 h分别鉴定出1879个和500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划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注释本体,并进一步细分为48个功能类别。代谢通路分析显示,中棉所12和新陆早7号在枯萎病菌侵染后的6 h与0 h相比鉴定出的代谢通路(Pathway)最多,均有126条;在枯萎病菌侵染后6 h,2个品种相比鉴定出的代谢通路最少,仅有89条。各个比对组的代谢通路涉及的基因可被划分为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环境适应和免疫系统等13类。在环境适应和免疫系统分类中存在着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代谢通路,涉及到996个已知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44个基因上调表达,552个基因下调表达。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是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其次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而DNA损伤修复/耐受性蛋白,JAZ1、RAR1和RPM1互作蛋白,S位点的特异性糖蛋白S6前体以及钙牵引蛋白等6类基因参与该代谢通路的数目最少。最后随机抽取6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尖镰孢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大)蕉是世界重要的水果和粮食作物,但世界香蕉产业的发展正遭受到由古巴尖镰孢菌侵染引起的枯萎病的严重威胁,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且其致病机理尚未明晰。笔者综述尖镰孢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包括侵入前期寄主根的分泌物对尖镰孢菌生长的影响和尖镰孢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包括尖镰孢菌所产毒素的成分和毒素的作用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和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棉花枯、黄萎病和苗期根病病情分级的国标严谨、科学、可行,以适应科研和生产的需求,本研究对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和苗期根病分级标准诞生与演变的过程进行了回顾,肯定了某些分级标准在这3 种病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贡献。指出了GB/T 17980.92—2004 和GB/T 17980.93—2004 中棉花枯、黄萎病和苗期根病分级国标的缺陷。比较了不同分级标准对病情指数统计结果的影响。依据制定植物病情分级标准的理论和国内外多种植物病害分级的实例,提出了修订棉花枯、黄萎病和苗期根病分级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50份陆地棉新品系(品种)进行了抗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或抗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鉴定,并从中选择10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各级病株所造成的籽棉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有4个品系抗枯萎病,占抗枯萎病鉴定材料(40份)的10.0%;耐病27个,占67.5%;感病9个,占22.5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6月至2010年1月,我们通过采集或交流的方式共得到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35个市县的56个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菌株,并通过盆栽伤根淋灌法接种巴西蕉苗,系统性地评价了56个Race 4菌株的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6个Race 4菌株表现出了很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29个、中致病力的有9个、弱致病力的有18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1.79%、16.07%、32.14%。  相似文献   

19.
M. Staniaszek    E. U. Kozik    W. Marczewski 《Plant Breeding》2007,126(3):331-333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inhabits most tomato-growing regions worldwide, causing tomato production yield losses. A molecular marker linked to resistance would be useful for tomato improvement programmes. Thus, a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 marker TAO1902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omato genotypes possessing the I-2 gene, 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F. o. lycopersici race 2. The Rsa I or Fok I restriction fragments corresponded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I-2 allele in a segregating 100 F2 progeny, tomato cultivars, 16 resistant and 20 susceptible to Fusarium wilt, respectively, lines and F1 hybrids, representing various tomato gene pools. TAO1902 may be helpful for selection of F. o. lycopersici -resistant tomato germplasm.  相似文献   

20.
尖镰孢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haseoli)引起的菜豆枯萎病是菜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维管束类病害之一, 防治该病害有效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因此, 一种能够从菜豆受侵染组织中准确鉴定并定量检测枯萎病原菌含量的方法将有助于筛选抗性品种, 应用于普通菜豆枯萎病抗病育种。本研究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发出一种能够对定殖于菜豆组织中的枯萎病原菌准确定量的新方法。该技术对根、茎组织中病原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1 pg, 能在接种病原菌6 d后明显区分抗病性不同的品种, 可在菜豆植株表现出明显发病症状前准确鉴定不同品种抗性水平的差异。经验证参试的感病品种BRB-130和A0640-1根、茎组织中定殖的病原菌DNA量显著高于抗病品种260205和黑芸豆, 与表型鉴定的结果完全符合。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在病原菌侵染早期快速、准确、高效定量菜豆组织中定殖的病原菌, 这对指导菜豆抗病育种和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