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马尾松共生真菌(P.t)增殖培养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它又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国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研究表明,马尾松苗木菌根感染率不同,对其造林成活率有着明显的不同,且菌根化苗木造林后缓苗期短,生长快,株高、茎粗、新梢高度均大大超过无菌根化苗木。因此,马尾松苗木菌根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将彩色豆马勃Coker et couch子实体制成孢子悬浮液菌剂,在6个P水平处理上,接种加勒比松容器苗,育苗及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接种苗木的生长优于未接种的,根径和干重两项指标尤为明显。P肥对容器苗的生长有明显作用,适宜的P浓度会促进菌根化苗木的生长。总体来说,在P浓度0.5%-7.0%的范围内,接种彩色豆马勃的处理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6年开始的全国马尾松种源试验13省(区)6批种源试验林(含局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及中试)材料,对幼林高径、材积生长,干形,结实,抗性,保存率等作性状间遗传、表型相关和年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马尾松种源作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据两次全分布区试验多点材积资料分析,种源与造林区,种源与试验点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种源材积在地点间相关密切;用Wright模型衡量两次试验各参试种源稳定性并划分类型  相似文献   

4.
松树Pt菌剂育苗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苗圃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与松苗形成内外生菌根。结合生产大田应用试验,证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Pt菌根剂具有明显的菌根化效果,和促进苗木生长、提高生物产量的作用。所试4种松树菌根化率均为100%,Pt指数在84以上,提高合格苗产量14.6%以上,平均苗高、地径、干物重、侧根数和根系总长分别增加28.1%~71.4%、22.8%~49.2%、66.7%~457.1%、128.0%~200.0%和82.4%~101.0%。  相似文献   

5.
用采自马尾松幼林中的Pisolithustinctorius(Pt)子实体分离培养制成菌根剂,对马尾松苗木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剂能显著地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平均苗高、地径、侧根总长、生物量分别提高47%、45.6%、86%、115%,一级侧根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微繁殖和菌根的形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尾松种胚作外植体进行不定芽诱导。基本培养基的种类对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GD附加2.0mg/LBA的培养基上,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率达70%以上。IAA或NAA的加入不利于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在不定芽生长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IBA能促进不定芽的伸长生长。伸长至0.5cm以上的嫩枝在1/2GD附加4.0mg/LIBA的培养基上,生根状况良好。生根后的小植株,在1/2GD培养基上接种Rt49菌根真菌,菌丝侵染进入根部,形成组培菌根植株。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造纸材最优产地的确定*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树干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步筛选,选择了30个优良产地马尾松木材进行制浆造纸试验,研究表明多数木材化学组份和浆纸性能在产地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不同产地木材纸浆产量、质量和每吨干浆成本的综合分析,可以确认江西崇义,广西岑溪,广东罗定、韶关、英德和福建永定是马尾松造纸材的最佳产地,这些产地分布在南岭山脉东南端,云开大山两侧和武夷山脉南端。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优良菌根真菌(S.l)液培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经过对褐环乳牛肝菌[Suilusluteus(L.exFr.)Gray]的一系列研究,业已证明它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树种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共生的优良菌根真菌。它具有生长快速、繁殖容易、拮抗性强、适生范围广、制剂简便、...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马尾松人工林立地质量的数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浙江290块马尾松人工林样地的8个立地因子和9个交互作用因子数据,运用逐步回归、交互逐步回归及数量化理论Ⅰ三种方法,剔除无效变量,分别对武夷山北坡产区、天目山产区及浙东、浙西丘陵产区所调查的立地因子(海拔高、土层厚度、黑土层厚度、坡位、坡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检验。从剩余标准差、方差比、复相关和偏相关等检验结果看,以数量化法计算结果最精确,交互逐步回归法次之。本文还根据入选因子类目的相关距阵,用数量化理论Ⅰ法计算出立地质量得分值,并编出三个产区的数量化地位指数表。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菌根真菌的筛选及圃地接种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1.
12.
马尾松人工林管胞长度的株间和株内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木株间变异和株内变异是木材的两个主要变异来源,由于木材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性以及育林措施对木材的可塑性,人们可以培育出材质优异的木材,然而因变异的存在,在如何充分利用木材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林学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充分掌握木材变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法提高材质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丰富马尾松遗传信息,开发更多适用于马尾松的新型分子标记。[方法]依据马尾松Ty1-copia类型和Ty3-gypsy类型反转录转座子RT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马尾松IRAP-PCR技术体系并以12个基因型个体为材料进行验证。[结果]42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29条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2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7个,多态性比例为91.19%,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11 9±0.284 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8 0±0.288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1 1±0.144 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47 2±0.195 3;利用引物P-12、P-15或R-1,可以将栽培种与无性系两类区分开;P-2可作为核心引物,能将12份供试材料有效区分开来;采用IRAP标记构建了供试种质的DNA指纹图谱;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6 0.69,以相似系数为基础,进行UPGMA聚类分析,以0.57为阈值可将供试种质分为三类,其中无性系内不同材料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结论]IRAP分子标记能有效地用于马尾松种质的鉴别与亲缘关系分析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谢菲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2019,32(3):121-126
[目的]研究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和枯梢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60块毛竹样地开展了监测调查,分析了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和土壤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厚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感病指数与坡度及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感病指数与坡向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对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无显著影响。同时,为了探究这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的综合影响,利用数量化理论,以这5个立地条件为自变量,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复相关系数R=0.854,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得F=10.432F_(0.01)(11.48)=2.64,经T检验,与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关系最大的立地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海拔高度和坡度,这3个因子是影响毛竹枯梢病的主导因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在急险坡、上坡位、阳坡面、高海拔、薄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大;在平缓坡、下坡位、阴坡面、丘原、肥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16.
火炬松早期性状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Baccharis dracunculifolia (Asteraceae), the most important plant source of the Brazilian green propolis (GPE), displayed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Leishmania donovani, with an IC50 value of 45 µg/mL, while GPE presented an IC50 value of 49 µg/mL. Among the isolated compounds of B. dracunculifolia, ursolic acid, and hautriwaic acid lactone showed IC50 values of 3.7 µg/mL and 7.0 µg/mL, respectively. Uvaol, acacetin, and ermanin displayed moderate antileishmanial activity. Regarding the antiplasmodial assay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BdE and GPE gave similar IC50 values (about 20 µg/mL), while Hautriwaic acid lactone led to an IC50 value of 0.8 µg/mL (D6 c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