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 (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 )时 ,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 ,以达到分离、提纯目的的一种分离技术。1948年AbbleNelkt首先创造了Osmosis这一词 ,用来描述水通过半透膜的渗透现象 ,由此开始了对膜过程的研究。但在2 0世纪早期 ,膜技术尚未工业应用 ,也未形成产品。膜分离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是从 2 0世纪 6 0年代的海水淡化工程开始的。目前除大规模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化及纯水、超纯水生产外 ,还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 L—S 醋酸纤维非对称膜研究成功,使膜技术更具有实用价值。尤其超滤膜及反渗透膜对水具有良好的渗透分离性能,通量大,脱盐效果好,不需要进行相变,能节省大量能源,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设备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少等特点,因此国内外正大力进行膜的研究,并利用膜技术解决水处理和生物工程等产品的回收,提供更有效、简便的方法,产生显著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一、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及其特点膜分离技术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薄层物质(称为分离膜)使流体内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其他物质不能透过,从而起到浓缩和分离纯化作用的技术。其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大小、形状、  相似文献   

4.
陶瓷分离膜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高强度、高孔隙率、孔径分布窄等特点,在超过滤和气体分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国外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分离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组成和工艺条件对膜孔结构和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陶瓷分离膜在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和气体分离等方面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5.
李慧蓉  王利强  吕小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873-10874
介绍了膜技术在大豆乳清活性成分回收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活性成分分离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膜技术处理水具有效率高、不需要添加剂、无污染等优点。但由于膜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其应用推广。梳理了海水养殖的主要污染物,分析了传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概述了各种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膜技术未来的主要改进方向,旨在为膜技术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污水膜处理技术以及自然高效的特点成为目前国内污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污水膜处理法以及新兴膜处理技术,综述了近两年国内在研究膜处理污水过程中的一些新技术,主要包括膜组件、新型膜技术和膜清洗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果蔬汁的加工技术与传统的加工技术相比,其最大的进步是膜分离技术的引入.所谓膜分离技术是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级、分离、提纯、富集的方法.膜分离技术包括电渗析、微滤超滤、反渗透等方法.超滤主要用于果蔬汁的澄清和过滤,反渗透主要用于果蔬汁的浓缩.本文主要阐述超滤膜分离技术在澄清果蔬汁加工中的应用,并与传统果蔬汁加工工艺相比较说明其主要特点.1 超滤膜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特点、超滤膜技术自本世纪60年代由实验室走向工业化,70年代迅速扩展了应用领域和规模.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1987年在东京国际膜会议上专家门指出:“在21世纪的多数工业中,膜技术将扮演着战略角色,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工技术的未来”.膜技术主要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污染物分离处理技术标准的日益逐步提高,传统的处理污水分离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出水水质的要求。膜技术指的是一种高效、低能耗和易操作的新型液体污染物分离技术。本文通过研究制备复合状态的超滤膜,将制的膜用于不同浓度的多种盐,观察记录各种膜的耐盐性,并研究合成膜的有机-无机物组成、膜的孔径大小、外界施加压力大小等因子对膜处理临港含油废水的效果,选择得到耐盐性好且对溶解油处理效果好的耐盐性超滤膜。  相似文献   

10.
纳滤膜(Nanofiltration Membrane)是介于反渗透膜(Reverse Osmosis Membrane)和超滤膜(Ultrafiltra-tion Membrane)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填补了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空白,是近年国际上发展较快的膜品种之一。它能截留透过超滤膜的那部分小分子量的有机物,透过被反渗透膜所截留的无机盐。近年来纳滤膜尤其是复合纳滤膜,因其具有操作压力低、通量大、选择性高等优点,它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广大膜技术人员的关注,界面聚合法是目前制备复合纳滤膜最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纳滤膜的过程、界面聚合所用材料、膜性能影响因素及…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乳状液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分离提取氨基酸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用于水处理工程中,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原料省,效果好等特点。随着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膜工艺的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膜技术被用于水处理行业中。本文简述了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膜分离技术的种类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为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述反渗透、超滤和膜蒸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实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反渗透、超滤和膜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三种膜技术用于食品加工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膜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乳状液膜技术在金属离子分析测定中的分离富集作用以及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针对棉田机械化回收的废地膜与棉秆、土壤等杂质混合难以分离,无法资源化再利用,且随意掩埋或焚烧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拟开展膜杂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提出筛筒式膜杂分离原理,为膜杂分离机的设计提供参考。以残膜回收机回收的膜杂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物理特性研究,测出废膜、秸秆、土壤颗粒的悬浮速度,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物料悬浮速度与受风面积的相关性,通过搭建膜杂混合物料风选试验台,分析膜杂混合物各组分在风选试验台气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沉降规律,确定了筛筒式膜杂分离装置关键部件最佳尺寸和工作参数,并采用Fluent进行流体域数值模拟,确定地膜和杂质分离效果的最佳进风速度为8.0 m/s,最优入风角度为6.00°。通过验证试验可知当筛筒转速为40 r/min,进风速度8.0 m/s,入风角度6.00°时,试验所得的膜中含杂率为9.73%、杂中含膜率为0.261%,验证了理论分析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及流体域数值模拟分析的正确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废地膜杂质分离及废地膜资源化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是产抗最多的稀有放线菌,为了探索塔里木河流域土样中小单孢菌物种多样性并筛选抗菌活性菌株,本研究通过可培养的方法以塔里木河流域采集的10份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6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通过添加特定抗生素选择性分离培养小单孢菌,并对小单孢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表明:选用可培养方法从塔里木河沿岸采集的土样中分离鉴定出484株菌株,分属于3门5纲13目19科22属70种,其中小单孢菌属菌株424株,占87.60%,小单孢菌属的出菌率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解淀粉欧文氏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菌作为靶标菌对小单孢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合antiSMASH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筛选出5株既具有抗菌活性又具有代谢潜力的小单孢菌。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沿岸含水量高的土样中拥有丰富的小单孢菌资源,通过向分离培养基中添加新生霉素、萘啶酮酸、放线菌素等抗生素施加选择压,可以有选择性地分离获得小单孢菌。  相似文献   

17.
对黑龙江省3个地区牛场疫牛进行临床诊断,剖检结果为小肠出血性肠炎和心内外膜严重出血等症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涂片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严格厌氧,在血平板上具有双溶血环,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暴酵牛乳,肠毒素检测试验阳性,厌气肉肝汤培养物0.2mL小白鼠尾静脉注射,2~10h可使其致死。试验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18.
段淑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47-48,164
介绍了几种培养基选择性分离稀有放线菌的有效方法,如采用葡萄糖-天门冬酰胺改良培养基、淀粉-甘油培养基和甘油-酪素培养基从沙漠土样分离稀有放线菌;利用吉兰糖胶选择性分离Sporichthya,Planobispora,Planom-onospora,Actinomadura rugatobispora等。  相似文献   

19.
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分离与检测发展异常迅速.本文全面总结评述了近年来手性污染物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包括气相、液相、薄层、超临界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环境中手性污染物-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的降解与作用具有对映体选择性,对其的分离与分析文中分类作了较为深入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作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芳香类化合物,木质素被认为是生产生物基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工业木质素主要包括碱木质素和木质素磺酸盐,来源于制浆过程。制浆过程中不仅存在操作条件苛刻、能耗大、废水负荷高等问题,而且分离到的工业木质素纯度低、化学结构变化大,影响其后续高值转化利用。为此,需发展温和、清洁、高效的木质素分离技术以降低能耗及减轻污染问题。低共熔溶剂(DES)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溶剂,由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以一定的摩尔比混合,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熔点低于其原组分的共晶混合物,具有易合成、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好、选择性强、可回收利用等优点。近年来DES被广泛应用于木质素的清洁高效分离研究,不同种类的DES对木质素的分离能力有较大差距。一般来说,羧酸类DES对木质素的分离能力较强,而酰胺类DES则相对较差。DES分离的木质素具有纯度高、分子量小、多分散性小的特点,与工业木质素相比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DES对木质素的分离效率为主线,总结了常见的DES种类,分别阐述了DES组成、反应温度、时间、固液比对木质素分离效率及其结构性质的影响,介绍了DES的回收利用。并针对DES分离木质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DES筛选、辅助手段及反应条件优化、DES回收利用等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木质素清洁高效分离及其高值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