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升级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力的思想意识、技术素养对其从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排挤和吸纳的双重影响。浙江省目前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第二产业在产业升级中占比过大,造成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又能切实推动产业化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的劳动力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劳动力的转移输出,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近几年来的流转速度较之以前更加频繁。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十项任务是: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②坚持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③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④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⑤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析制约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农业的调查,从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就业、土地制度、农业增长方式、农村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广西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①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②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③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④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⑤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0-2008年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对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匹配程度.认为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就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为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传统第三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应采取的六条对策 :①树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②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③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④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⑤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⑥深化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75-6276,6279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空间面临的不利影响,认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大专院校毕业生急剧增多等因素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就业的城市指向限制了大学生的择业空间,发展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使大学生就业空间无法得到拓展。指出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对策:①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②强化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有效利用;③落实土地政策,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管理;④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配置农业土地类型;⑤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面实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凉山州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阐述农业结构调整的近期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调整的对策应做到4个优化:①优化农村经济结构;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③优化农产品品质;④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同时应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我市郊县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末实有138.95万人,人均劳力耕地0.152hm2,且耕地逐年减少,劳力逐年增多,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小学与初中占70%以上。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占57%左右,劳力利用率仅25%。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向第一产业农业内部结构之间转移,树立大农业现念,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然后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今后农村劳力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快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钱海燕  汪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0-2293,2312
基于2009~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劳动力项目入户调查得到的陕西省6个县的微观数据,统计了非农就业者10年的工作经历,分析其在职业选择、就业地点、就业途径方面呈现的趋势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省内转移与跨省转移并存,逐渐趋向于跨省就业;在就业途径中自主就业与社会关系网络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从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就业渠道、户籍制度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完善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安排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I)创新农村和农业内部制度,挖掘农村和农业的就业潜力,拓宽农民就地转移和就业渠道;(2)破除各种体制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转移就业速度;(3)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容量。  相似文献   

15.
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制 约整个地区就业结构升级.基于2001—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考察皖北地区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结果显示:在皖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 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起主导作用,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皖北地区城镇化 发展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应采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措施来推动皖北 城镇化和就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展开分析,探讨北京市农业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在“十一五”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笔者在研读了相关的文件、措施后,结合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二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就业、教育、享受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上建立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公平的社会制度,搭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公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研究了城乡收入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互关系。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后者与职工平均工资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使得寿光农村人均总收入高于寿光乃至潍坊市的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收入角度的比较利益使得城市对寿光农村居民不具有吸引力,极大地减小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压力。从而指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业就业人口的半数以上是女性,女性在担负着操持家务、育儿和赡养老人的同时,在农业经营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涌现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观光农园、农家饭庄等与"食"文化相关领域的农村女性呈增长态势,对区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的活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发挥和释放女性能力的就业环境,不断拓展女性在农业、农村的活动领域,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