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灾害之一,加强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对于减轻干旱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熵值法,以关中西部地区的宝鸡市为例,选取易损性和适应性12项指标,对该区域2001-2012年的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地区农业旱灾易损性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区域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能力逐年提升;宝鸡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呈现出不稳定的下降趋势,农业的抗旱能力逐年上升。通过对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有效地为关中西部地区开展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业旱灾是致灾因子(降水不足)、孕灾环境(土地利用)、承灾体(农作物和农业人口)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川省坡耕地比例大,可灌溉面积小,土壤瘠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旱灾是四川省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农业自然灾害。季节性干旱是制约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旱灾已成为该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赤峰市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耕作区,干旱少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直是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全市农业受旱灾影响呈加重趋势,旱灾程度加重、范围扩大、频次增加,为了克服旱灾  相似文献   

4.
我省一些干旱地区,十年九旱,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十分严重,干旱问题已成为我省一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干旱对人类生产活动最明显、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灾难。尤其是中国北方频繁出现的旱灾。造成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给人民带来苦难。据1978~1989年统计.全国播种面积平均每年145061百万公顷.而每年受旱涝等灾害就有42.14百万公顷,占28.9%.在受灾面积中有60.6%是旱灾。一旦出现旱灾。农业粮食减产十分严重。要预防和减少干旱.就要先了解干旱。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淠史杭灌区历史干旱情况,分析了灌区农业干旱特点和旱灾因素,总结了农业抗旱主要做法与灌溉抗旱效益,对灌区农业干旱管理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农业干旱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东芳  张飞  周梅  李瑞  李晓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55-5458,5523
随着农业旱灾对农业系统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增大了对区域资源的压力,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农业干旱风险分析逐渐成为近年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模拟特定干旱指标与作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作物因旱损失进行微观风险评价,因此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农业干旱、农业干旱风险的定义,以及对基于降水指数的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2007,(7):1-1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水资源的支撑。由于干旱缺水,土地产出能力受到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制约,农民增收受到制约。农田节水将节约用水与作物产出紧密结合,抓住了农田节水,就抓住了节水农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甘肃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成灾面广,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本文通过对甘肃旱灾分析,结合农业生产实情提出了减灾对策,旨在增强全民抗旱意识,进灾损失减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干旱与暴雨     
正干旱历史上河南就有十年九旱之说。文字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旱灾就发生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生于夏朝末年。《说文解字》将"旱"释为"不雨也"。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现代气象研究将干旱细分为四种类型: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当气象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大同市地处山西北部,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该区植被破坏,降水减少,水资源缺乏,旱灾频繁发生,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旱灾频繁,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对此,提出四条对策,即大搞节水农业,发展旱作农业,秸杆覆盖保墒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等。  相似文献   

12.
袁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06-7708,7711
旱灾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农业自然灾害,如何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实时的旱情监测,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农业旱灾遥感监测的模型和方法,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干旱研究中的思路及技术手段,最后对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干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良种化的技术推广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北方农业突出问题就是旱灾,因此,在农业技术方面良种化的发展优先要考虑我国北方地区的地质和气候特点,发展良种化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我国北方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大变化的时期,气候无常,干旱连连。加上人口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地开垦土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面临着旱灾的巨大挑战。为了保障农业生产,面对天灾人祸,《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6世纪以前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标志着我国北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初步成形。作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齐民要术》中的一套完善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天旱地不旱",保证北方旱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探讨《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农业》2001,(10):44-45
在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中干旱、半干旱面积比例很大,干旱面积约7000万hm2,其中北方旱地面积5300万hm2,南方1700万hm2,分布于2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水资源,由于在地理和时空上分布不均,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大部分的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在干旱地区,旱地作物种植与有灌溉条件耕地相比,两者产量每公顷相差1200~3000kg。所以,加速推广旱地集水及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技术简介旱地集水及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旱地作物中需水量最大,对水分胁迫很敏感的作物之一。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基本上是雨养农业,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受到不同程度、难以预料的干旱威胁,干旱是制约北方玉米生产的现实和长期的主要逆境。因此抗旱剂包衣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抗旱剂包衣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种子的抗旱效果,为生产实践带来好处。  相似文献   

17.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南临长江,北濒淮河,現有耕地面积約三千二百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40%以上,粮食产量正常年份約占全省二分之一,故本区农业收成的好坏与全省国民經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是干旱。据气象記載,在近三百年中,一般每隔三至五年总有一次較大旱灾,至于局部輕的旱灾,几乎年年都有。近四至五年来,旱灾頻繁,加之蓄水保水工作做的不好,受灾减产現象相当严重,生产很不稳定。为使本区农业生产得到稳定丰收,除从气象、水利方面研究干旱規律、成因和治理措施外,在农业技术上,研究旱灾的影响与耕作栽培制度的关系,总結群众抗旱、避灾稳产保收的經驗,来减少旱灾对生产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現就近年来,我們在合肥、肥西、六安、霍丘、凤阳、滁县等地調查资料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孙双杰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1):63-64,65
伏秋干旱是长期制约望江县丘陵低岗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对伏秋干旱的成因分析 ,提出了解决伏秋干旱的主要技术措施 :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经果林、牧草和豆科植物生产 ,科学安排作物茬口 ,规避夏季旱灾 ;全面推广地表覆盖 ,夏浅耕冬深耕 ,应用抗旱剂等节水农业技术 ;开源与节流 ,兴建与管护等抗旱水利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处吉林省西北部的大安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大安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旱灾,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从近些年看,干旱程度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旱灾已是农业生产中不能回避的自然灾害了。尤其是2007年,大安市连续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风灾、雹灾和伏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也给农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20.
依据湖南省1987~2007年历史气象资料和农业干旱灾情资料,采用灾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近21年基于GIS的湖南省旱灾的干旱受灾率、变异系数、不同发生面积的发生概率、脆弱度等风险因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采用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对我省的旱灾进行农业风险分析,得出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指数分区。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1987~1992年、2003~2007年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相对较高,而1993~2002年旱灾综合风险较低;就空间分布而言,洞庭湖区、湘江下游的平原、低丘陵地区旱灾风险低,而湘南、湘西北的山地、湘中等少雨区旱灾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