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定居是牧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牧民视角出发,评价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探讨定居工程目标的实现和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牧民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提取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后的生活便利、社会福利以及定居后的感受四类因子综合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良,其中定居后的生活便利水平最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在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计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了牧民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型,缩短了牧民完成城镇化的时间。最后,提出了推动新疆定居牧民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影响新疆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讨经济主体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以阿勒泰地区牧民总体目标偏好为参照,通过比较富蕴县牧民样本目标偏好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来确定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影响显著的因素.[结果]牧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劳均牲畜饲养规模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是负影响;劳均赡养系数、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牧户人均收入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有显著的正影响.[结论]牧民传统上对草地财富的观念、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风险、牧民规避风险的意识以及牧区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决定了现有的目标偏好等级.因此,以人为本、转变牧区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牧民生活则变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3.
选取乌鲁木齐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分值相比其他因素较高,分别为1.981 97、1.433 53和1.115 75,而生产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0.616 87和0.390 16;另一方面,牧民对定居后的生活未完全适应,国家定居政策的实施存在某些问题。通过对定居牧民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意愿,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农村现代农业科技远程教育培训的开展及提高农民的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农村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培训意愿的农民个体特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条件和培训特征选择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愿意接受的培训费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数量、文化程度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操作电脑和网络的水平、希望每堂课的授课时间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建议]加大对远程教育培训投入以提高培训普及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提高培训意愿率,创新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以提高培训效率.  相似文献   

5.
李强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807-1812
[目的]为杨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对游客调查问卷、环境监测和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整体水平良好,但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才能满足游客对5A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要求.[建议]应加强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游客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管理,合理确定和控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做好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与引导;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以推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种成为了现代旅游的热点旅游项目。在民族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纵观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和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本文从旅游人类学关注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视角来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和对少数民族群众新里层面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旅游发展对Thaphand村的社会文化影响。根据文化变迁理论,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Thaphand村的居民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平均值和方差比分析居民对Thaphand村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全面提高牧民定居水平,是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本文介绍了阿勒泰市的基本情况、实施牧民定居的基础条件和现状,阐述了阿勒泰市政府实施牧民定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了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
面对牧民增收、畜牧业转型、草原旅游创新、草原生态保护等问题,文章从内蒙古观光型家庭牧场的发展方向入手,结合草原旅游的创新,对内蒙古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草原状况、民族文化基础、社会发展、畜牧生产现状等方面做研究,探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观光型家庭牧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静  温亚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26-6628,6636
以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为调查地点,通过调查采访,研究当地牧民环境保护参与性认知特点,从草地资源使用者角度对阿拉善的草地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左右旗旗受访牧民40岁以下人群多数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低,51岁以上人群注重生态保护,41~50岁人群处于2组之间;文化水平对受访牧民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影响较小;受访牧民对国家、地方所制定的生态政策认识不同,牧民对阿拉善生态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部分受访牧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对减缓未来草地压力有益。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赞  李丰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80-2383,2385
从评价旅游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对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评价目前漓江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指出制约漓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子,对保证漓江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5,(9):85-88
牧民定居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情况的调查,运用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居牧民现有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牧民对现有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偏低,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天祝县生态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祝县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资源特征、资源利用与管理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等开展了较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资源利用较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旅游业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利用不尽充分合理,对生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生态集约指数,提出适宜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的生态宜居集约利用模式,为解决当前宅基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以新源县为研究区域,整理调查统计数据,侧重生态宜居指标,对新源县宅基地集约利用进行生态集约度综合评价.[结果]新源县综合生态宜居集约度为0.736 4,处于适度集约状态.[结论]新源县农村宅基地内部利用结构不太合理,空间布局较分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且投入水平较低;社会综合发展能力与宜居建设水平集约度一般;生态宜居的环境集约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汤文霞  李武陵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66-10569
利用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古城村发展旅游业的必然性方面介绍了古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吐鲁番古城村开展旅游业后的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着重于从毛驴的参与、语言的变化、宗教、道德问题及村民对高昌佛教文化的认识5个方面分析古城村发展旅游业后民族文化变迁的具体内容,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改变当地村民生存现状的重要途径,扩大旅游业规模是转变村民生产方式的重要形式,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重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村民的消费观念适当加以引导,而整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应该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补奖对象与标准、落实情况及问题、实施成效等方面对政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显示,各地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补奖标准的测算方法在地区间差异明显,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好,牧民参与政策意愿主要受政策实施对生活水平影响、对草原保护的认知、牧业收入占比等因素影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天然草原生态恢复,促进了牧业生产转型;多数研究认为,牧民政策转移性收入和占比均增加,也有研究认为,禁牧区牧户收入下降。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分区研究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实施情况;剥离其他因素的纯政策效应研究有待完善;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牧业总体生产效率等牧业生产效应及牧民就业、消费行为变化等研究有待深入;补奖标准测算、草原监管机制、政策绩效考核评价等需要加强;需要开展融合乡村振兴、牧区扶贫的政策合力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游客满意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德尔菲法等,构建红色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小岗村为例进行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16,未达到满意水平;评价项目满意度中住宿最高均值达4.1,其次是旅游环境均值为3.7,均达游客满意水平,其余旅游交通、购物、娱乐、餐饮、景点5项满意度均值均小于3.5,未达能到游客满意水平;26项满意度评价因子中,有9项因子均值达到满意水平,有5项因子均值未达到满意水平,有12项因子满意度均值为一般满意。以红色旅游为引领进行全域旅游产业链开发,红色旅游业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红色旅游文化打造与绿色生态建设融合,旅游要素产业提升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可以较好提升红色旅游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来指导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来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尹立杰  尹苗苗 《安徽农业科学》2020,(24):127-129+155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建立乡村旅游区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区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南京江宁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一般,仍然存在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区文化特色不足、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南京市江宁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为促进江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