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似文献   

2.
通过亲本杂交选育获得恢复系R229,利用恢复系R229与不育系进行杂交选配出的杂交稻组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229恢复力强,具有广谱恢复性,可选配出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熟期的杂交稻组合;R229系列组合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应选择生育期较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植株较高和千粒重大的不育系与R229配组获得高产或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以R229作为核心恢复系选育杂交稻的研究方法,可减少育种投入和简化育种程序,快速选育新组合,加快杂交稻的育种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3.
用7个籼稻恢复材料与美A测配,观察杂种F1的表现。结果表明,所配的7个组合米质都比博优253提高1-2个档次,4个组合比博优253增产5%以上,6个组合的生育期比博优253短。  相似文献   

4.
云南属低纬度高海拔稻作区,气温平稳,年较差小,目长度变幅不大。可育临界温度为23.5℃的培矮64S低温敏型核不育系在云南有广泛的适宜制种区及繁殖区,是开发利用的重点。不育期光长效果宽,光,温互补作用强的光温敏型不育系N5088S、7001S繁殖容易,在日长14小时以上,日均温>24.5℃条件下可以稳定不育,在云南中、北部海拔1000m以下,能确保7月中旬以前抽穗的地区适宜制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6.
采用人工摸拟气候条件,并结合不同海拔高度探讨不育系的育性转化及其育性稳定性等,研究两用核不育系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将人工摸拟气候条件与不同生态条件傅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鉴定两用核不育系对温度的敏感时期,程度,育性转化期,稳定性以及材料的繁殖能力等,可为“两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油葵不育系、恢复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极显著、显著差异.F1的产量性状受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共同影响,但一般配合力效应较特殊配合力的略大.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在杂交组合配制以及自交系的改良计划中,应首先在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同时要求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利用人工气候厢和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了11个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5S-4,2558-1S,70743S和M901S对低温表现钝感现象,且良性转化乇底,可望在水稻育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对自育的5个粳型不育系和5个粳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5个组合,进行经济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合单株谷重、千粒重、有效穗、穗长、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等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因性状而异,不育系BJ-5A和恢复系ZC4090为较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介绍了我所1990年以来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育种的基本思路,育种程序,技术关键与要点,以及取得的成效。技术关键是在强大的长日低温选择压力下选完全不育株,再在再生和/或短日条件下选可育株。育种成铲主要是首次发现可达生产应用程度的核不育系再生复育特性,成功培育出蜀光612S和570S等有实用的价值的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用玉米自交系GCA预测F1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具高或中等产量GCA(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的两组自交系(每组自交系各来自一个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进行组间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28个新组合.用以前测出的有关自交系多个性状的相对GCA之和,与这28个组合的某个相对性状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可以用双亲自交系某些性状的相对GCA之和来预测所配组合的表现,有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39.81%~78.8%,远高于迄今为止用自交系遗传距离预测F1表现20%以下的决定系数.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以大麦的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4个恢复系及其28个杂种F1为材料,2002年以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5个恢复系及其25个杂种F1为材料,研究杂种F1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每株穗数、每穗粒数、每株粒数、千粒重、每株粒重、每株干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11个数量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所用亲本在多数性状上都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除营养品质性状外,杂种F。主要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普遍存在超高亲优势;多数性状的F1平均值与雌、雄亲本平均值的复相关程度小于疏远程度,表明难以从雌、雄亲本的表现准确预测F1的表现。对相关和疏远的遗传学意义以及改进从亲本预测杂种精度的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香料烟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时遇到的制种问题,对授粉环节中有关杂交制种效率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开花期设置不同授粉次数和不同授粉时间,调查单株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花期授粉对结果率和结实率有不同影响。在授粉杂交的成功率方面,6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只杂交1次的方法结果率较高,且工资成本较低;40%的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3次,每次间隔3~5d的方法平均单株可采收种子量最高,但制种效率低于前者;2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4次的方法比较费工,制种效率较差。在同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人工授粉杂交,结果率差异不大,但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授粉,千粒重较高,且蒴果种子量多,平均单株可采收种子量明显增加。因此,选择在4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2次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花朵利用率,可以获得较高的单株种子产量,而且授粉用工量适中。授粉时间则应选择在16:30~18:30,不仅结实的种子较饱满,而且蒴果种子数量多,单位面积种子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在3个氮处理水平上对12个结球甘蓝自交系的氮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结球甘蓝自交系的产量、氮吸收效率、氮生理利用效率、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氮效率分析,把供试结球甘蓝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型:92-1041,96-1047,96-1013,606-12-21属于双高效型;96-1025-1,96-1028属于低氮高效型;96-1038-8,92-1023,97-1126属于双低效型;96-1012-3-11,97-1018,PR1-3-6属于高氮高效型。  相似文献   

15.
萝卜几个亲本及杂种一代的四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萝卜3个不育系A1、A5、A6与2个自交系54、55号配组的6个F1代及亲本为材料,分别在营养生长期取根、叶,生殖生长期取茎生叶、花蕾,对酯酶(EST)、α-淀粉酶(α-Amylase)、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过氧化物酶(POD)进行比较研究。将各时期、各部位的同工酶酶带按Rf值大小排列,酯酶共有21条带,分为快、中、慢3个区;随着植株生长,α-淀粉酶的3条酶带Rf值有增加趋势;COD共有11条带,其中有Rf0.13和0.17两条保守酶带;POD共有8条带,有Rf0.17一条保守酶带。F1代与双亲各种酶谱相比大多表现为双亲互补型,没有发现杂种酶带。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连续4年调查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以及马尾松纯种苗木造林早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幼树存活率在造林4年后趋于稳定,且火炬松×马尾松杂种F<,1>存活率高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和马尾松纯种3个树种4年生以下(含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17.
以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为母本,甘蓝为父本对其进行种间有性杂交,通过子房培养克服杂交障碍,获得F1杂交后代.对F1植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RAPD及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F1植株为具有萝卜d染色体的真杂种.  相似文献   

18.
以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为母本,甘蓝为父本对其进行种间有性杂交,通过子房培养克服杂交障碍,获得F1杂交后代.对F1植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RAPD及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F1植株为具有萝卜d染色体的真杂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按8×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4个组合,分析了转基因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在10个研究性状中均对杂种F1存在极显著效应;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种F1优势普遍存在,但组合间和性状间有所变化,不同受体亲本的转基因恢复系对杂种F1的优势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杂种F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与转基因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恢复系关系甚微,对转基因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合理选择可提高其杂种F1的遗传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