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艺人李国安先生值得敬佩,因为他敢直言:"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应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原文见《中国盆景赏石》2012年1月号)  相似文献   

2.
见过康日照先生《临渊垂钓》(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10期)榕树附石盆景的人,无不拍案叫绝。有人说,那不是树附石,而是石头上的浮雕,是幅画,是首诗……在作品中,石的险峻,榕根的附着力,树姿的优雅,意境的深远,表现得酣畅淋漓,大师不凡的功力,在游刃有余中达到了极致!但赏读之后,也有点不清楚之处,故而请教作者康先生。他是我的盆景指导教师,福建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推荐的花卉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改版随想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改版了!2011年是《中国花卉盆景》的改版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收获和热情参与的一年……《中国花卉盆景》在改版的同时推出了《读者意见调查表》。透过该表,我们分明看到了编辑部的决心。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改版开辟一条新道路,创建一个新文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花卉盆景》88年第3期彩色插页盆景欣赏栏里,由张夷同志创作的题名《昭君出塞》的山石盆景,无论从石料的选取,艺术的加工,还是意境的创造,都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灰白色石头,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形成一座座起伏的山峰;灰白色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二)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松柏类盆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这是清代文人汪鋆在其《砚山丛稿》中对松柏类盆景的赞颂。明清时期,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始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关于盆景理论研究的风气很浓,与盆景有关的书籍比较多。如:高濂著《高子盆景说》,屠隆的《盆花》,吕初泰《盆景之一》、《盆景之二》,文震享的《盆玩》。以上五篇关于盆景的专论集中写于明代末期的数十年间(1541~1646年),加上清代吴涣子所著《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  相似文献   

7.
一株异叶南洋杉,背过海岸与沙滩,背过山冈与村庄,背过时空与梦幻,带着勃勃生机在我注目的地方悠然自得。好似古典的蓝色精灵在追怀往事,舒缓、真诚、自然、安静……由于赵氏水旱盆景的推出,许多盆景艺术家看到了盆景文化的"精神转向"。于是,怀揣理想的人,都把创新的思路赋予作品,为苦苦求索的心灵寻找一份慰藉。这件水旱盆景《蓝色梦纪》是盆景艺术家王金培先生的新作。他将那远离的流散的记忆碎片,通过  相似文献   

8.
今年第六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上发表的雅石《戏蝶》吸引了我。图片清晰,石头纹理突出,色彩明朗,可以肯定,这是一块好石头。图片的说明,文字流畅,内容也比较全面。文中介绍,这是一只飞动的小猫在扑蝶时的瞬间意象。“这个凝固的小精灵,头部表现在石的右下方白色晶块的集中  相似文献   

9.
以小天地浓缩大自然的风光秀色是盆景的艺术特色。以小小的空间展示时代沧桑变迁,是《春风吹又生》这一盆景的独特内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触发了盆景艺术家的创意。  相似文献   

10.
文后小议     
《中国花卉盆景》一九八六年十二期刊出《漫话淄博文石》一文,在介绍文石命名与发展时,与历史和现实均不相符。文石一名,早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已经出现,指有纹彩或很精美的石头,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专门用石,大者丈余,小者如拳。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这一园林专著中,就多次作了记述。用于盆景的,仅是文石中小型的一类,故又称为景石。说文石是“一九八  相似文献   

11.
去年第6期《中国花卉盆景》发表了我的《盆景艺吧其乐融融》一文。文章说的是我们当地几位盆友在一起聚会交流盆景创作体会的趣事。无独有偶,今年3月,这里的一群朋友又来了一次颇有文化氛围的聚会,这次的地点在我家的"拾遗轩"。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我的《新买来的花要查看盆土情况》一文,文中写道"去年8月底公司买了一批花,为某单位租摆……橡皮树、花叶橡皮树放在室外,白天95%的时间都处在阳光的照射下……每天浇一次水,长势良好"。当时我查了一些资料,说橡皮树是中性植物(指光照),对此我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3.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4.
走进江苏靖江公园的盆景展览室,我们站在一座宽1.5米、高0.5米,以精雕红木为几座、水磨汉白玉为盆托、广东英德石造型的山水盆景前面,宛如置身长江边、远眺长江浪;浪峰一个接一个,棋子般的石头,形似磐石中流砥柱,江水被迫向它让路,从旁边回旋而过。近观是石,远望似浪,汹涌澎湃、气势逼真。它就是去年全国盆展会上荣获一等奖的题名为《大江东去》的山水盆景所烘托出的艺术气氛,给人以情景交融的艺术享受。《大江东去》的艺术效果是令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接连两期(7、8月刊)刊登了卵石制作的山水盆景图片和文章,欣赏之余,心里象有块卵石压着很不舒服。作者还特意加了"制作要求"的标题,令人不解。一、中国山水盆景源远流长,内函精深。卵石山水盆景,历史短暂,是近些  相似文献   

16.
我很早就爱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根雕和假山,但苦于没有老师的指点,难成气候。自从1986年订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之后,终于茅塞顿开,走上了盆景艺人之路,如今已在豫北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为了寻求有价值的石头,造型好的树桩,我跑遍了豫北太行山麓的深山龙洞,终于找到了俊秀玲珑的钟乳石,造型独特的太湖石,文理清新的红、青斧劈石,灵  相似文献   

17.
纵观夏著华大作《究竟什么是盆景艺术品?》,从题目到内容归根结底是个盆景概念的定义问题。对于盆景的概念,夏先生从盆景史学上之盆景"异名"和哲学领域的盆景创作和欣赏即所谓"三个境界"以及作者素质培养、盆景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颇具启迪性。笔者读后亦有管见一二。一、从盆景史学角度分析。中国盆景源远流长,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盆景艺术品皆有不同称谓,夏先生文中只引了清代"小  相似文献   

18.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一种文人艺术,它是通过文人自身的艺术修养、个性追求以及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同属于文人艺术的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有着共同的哲学思想和基础艺术类似的功能。它从诞生起就具有诗与画的特点,同时盆景艺术也可以看作是,被高度浓缩的微型园林景观。"盆景"——就是取"盆中之景"的意境。它既不是未作整理的盆中树木,也不是随便放在盆中的完全自然的石头,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精心布置在盆中的自然景物。  相似文献   

20.
时兆先先生阅历丰富,爱岗敬业,兴趣广泛,他早年的盆景作品《公孙情深》、《轻歌曼舞》、《他山之石》、《四时如意》等佳作都曾多次获奖。而他的新作也不乏奖项。2008年10月,全国盆景展览会在南京举行,兆先的作品又在南通选送的五件作品之中,并且获得金奖。"奉献一分爱,点燃颗颗心"。退休以后,时老更忙了,为了推动一方盆景事业的发展,他殚思竭虑,不辞辛苦,奔波四方。凡有人请他做盆景,不管路途远近,他总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