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花草植物情有独钟,或许因为我是女人,也或许是因为我的工作。几到过我办公室的人,看到那些盆栽的吊兰、芦荟、文竹、春雨、海芋、绿萝……无不陶醉于那抹清香与碧绿之中。但他们更多是叹服我的养花技巧,我养的那些花草,有从市场买来的,也有从好友家剪枝插活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业余养花爱好者,从上世纪70年代中开始养一些当地花术,失败多于成功。为了养好花,《中国花卉盆景》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从1984年10月创刊至今,我不仅年年订阅且都装订成册,还把好的经验抄录下来,以便查找学习。  相似文献   

3.
我叫吴德本,今年64岁,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人。我从小随父捕鱼,改革开放后从捕鱼转为养鱼,经逐年发展,承包鱼塘达到140亩。1997年,我看到浙江人在邵伯湖边养鸭效益不错,便萌发了养鸭的念头,养鸭规模从最初的5000只很快增加到11万只。当年年底,我发起成赢了“邵伯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4.
梅花,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但退休以前别说制作盆景,就是一般养植我也无暇顾及。1997年退休后,我在自家楼顶上建了一个约80多平方米的花卉盆景园,从读书拜师开始,学习制作盆景。  相似文献   

5.
家有三角梅     
我家住8楼,坐西北向西南,一到夏天便充满阳光:上午从东照到西,下午又从西晒到东。听说三角梅枝繁叶茂,易于栽种,且四季开花。我便在西南和西北的阳台上种下了6株,将遮阳掩日的重任寄托在它们身上。  相似文献   

6.
我是河北涉县的科技示范户、科学种养专业户,也是当地的土专家。我与《科学种养》初识是在2006年春天,那次我从石家庄参加完农村种养能人表彰大会,回家途中在亲戚家看到了《科学种养》杂志,一下子便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亲戚见我很喜欢,找出两本送给了我。我看到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贴近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便订阅了2007年全年杂志。  相似文献   

7.
敬告来稿者     
我和时兆行同志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通州市石港小学工作。因培养盆景的共同爱好,我与他就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从相识到相知,不觉40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8.
炎炎盛夏,苦瓜又上市了。在我们这里,苦瓜作为蔬菜栽培,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我种苦瓜时,菜市场上还见不到苦瓜。有一年我从庐山带回种子,开始在院内种植,后来在花友中传种。每年都是我在温室内育苗,分给他们栽种,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9.
2008年秋,我从花市购回一株四片叶的蝴蝶兰小苗。当时它只有三片小叶正常,最下端的叶子有些老化。叶色深紫色,商家告诉我开紫红色的花。  相似文献   

10.
我和老伴罗侠都是盆景的业余爱好者,也都是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的会员,她和我一起在盆中耕耘,我寄出的作品,有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而且,老伴又从盆景引申至绘画,她以自家的盆景素材作为写生对象,再扩展到对大自然的山水进行写生,不断提高,如今,她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了。  相似文献   

11.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我从清东陵市场买回一棵金桂。每年给它上点儿农家肥,长势很旺,年年8月开花,满枝黄花使整个院子都是香的,左邻右舍也跟着沾光。有时我还摘下点儿花做蜂蜜桂花糖,很是个乐儿。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与传统     
11月云南之行,时间很短,但是收获颇丰。上次去云南是2005年,6年之后的再访,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现代与传统在云南土地上的共存。此次所参观的企业类型丰富,从投资类型看,有私营、国营、外资;从发展历史来看,有最老牌企业,也有“新生儿”;从产品类型看,切花居多,但也不乏盆花产品。6年前,我看到的以简单设施为主的生产方式现在仍旧在云南花卉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种三角梅6年了,前3年无论是幼苗还是成苗,都只长叶不开花,偶尔遇上几个花苞,过几天也是不开自谢。一个清晨,我一气之下从盆内连根带土将一株生长特别茂盛的三角梅拔出扔在一边。等到下午叶片萎蔫了,土也干了。我不忍心,又裁入盆内,栽前还狠狠地剪去大量徒长枝。  相似文献   

15.
前年夏天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参观她家的天台花园时,看到一株藤状植物,叶片有几分像落葵,攀爬得十分茂密,藤条上结着一些拇指大小的绿疙瘩。朋友见我感兴趣,便从藤上采下几粒绿疙瘩说:“这叫藤三七,可以吃的。把这珠芽放土里,不用经常管,长势好极了。”我看着小小的珠芽,心中有些疑惑。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无心插柳的经历,一个如履薄冰的尝试,一分脚踏实地的耕耘,让我种植葡萄从一窍不通到驾轻就熟,从“花农”成长为“果农”。做个快乐的“海外农民”,真好!  相似文献   

17.
还在小学的时候,我从报纸上就看到过有关叶子花的赞美文章,留下点点印象。工作以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我也喜爱花卉,现在退休在家,终日与叶子花为伴。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拥有自己的房子,空地大的话就搞一个花园。没有空间的话就造一个空中花园。1989年我的小楼房完工,有朋友送了一盆叶子花,就一直栽培到现在。这期间,很多花儿都被我淘汰了,但是它却保留到现在,而且大有“攻城略地”之势!  相似文献   

18.
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之邀,我来谈谈如何从小苗开始培养果树盆景的问题。我想以作品《铁笔春秋》和《岁月如歌》为代表的一批果树盆景为例,把它们的发展改进过程介绍一下,供实践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世煌 《种子科技》2014,(10):13-14
商业育种的“5句话”(立足现有种质基础,以我为核心,向两边推开,循环育种,高密度育种)强调“以我为核心”,现在怎么又说要以一般配合力(GCA)为核心呢?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从育种策略来说,“以我为核心”是原则,是理论基础;选自交系施行循环育种,要以一般配合力(GCA)为核心,这是标准。  相似文献   

20.
早几年我从朋友处得到一株探春,先栽于花盆中,后因拆迁栽于屋顶。屋顶土薄少肥缺水,其他花卉渐渐枯黄“出局”,可这株探春为了汲取有限的水分养料,根系却发展得比地上部分还庞大。也让我见识到它的耐瘠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