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以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材料HR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的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现回交转育后代9311HR抗性单株自交后代中bar基因始终表现1∶1的异常分离。以9311HR抗性单株作母本,与常规非转化品种杂交获得的F1,除草剂抗性植株和非抗性植株比例为1∶1;以9311HR抗性单株作父本,与常规非转化不育系的杂交后代均不抗除草剂。PCR分析结果显示,F1抗性植株PCR扩增呈阳性,非抗性单株PCR扩增呈阴性。上述结果表明,9311HR中外源基因bar仅能通过雌配子传递给后代,而不能通过雄配子即花粉传递给后代。推测HR中bar基因的插入位点可能与某一育性相关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面临着以气温变异为主要特征的气候条件变异的新选择.本文分析了异常环境温度对水稻配子体育性的影响,并从育种方法上探讨了应对异常温度的相关策略,旨在为水稻安全生产和改良水稻品种的耐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对经过15年分蘖繁殖的裸粒水稻小穗及颖花的雌雄蕊发育观察发现,从小穗原基起即显示出多花形态性状,颖花中内外稃伸长不钩合。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许多细胞在减数分裂初期存在穿壁现象。这可能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构异常,减数分裂不正常,从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小孢子。这些小孢子在二核或三核花粉时停止发育并解体成为无生活力花粉,导致裸粒水稻败育。此外,雌蕊结构也有多种异常。  相似文献   

5.
I—KI溶液鉴别水稻花粉育性可行性(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对经过15 年分蘖繁殖的裸粒水稻小穗及颖花的雌雄蕊发育观察发现,从小穗原基起即显示出多花形态性状,颖花中内外稃伸长不钩合。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许多细胞在减数分裂初期存在穿壁现象。这可能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构异常,减数分裂不正常,从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小孢子。这些小孢子在二核或三核花粉时停止发育并解体成为无生活力花粉,导致裸粒水稻败育。此外,雌蕊结构也有多种异常  相似文献   

7.
8.
9.
10.
亚种间杂交水稻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表明,亚种间杂种亚优2号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的稳定性均比品种间杂种威优64和常规品种特青2号的差,初步探讨了亚优2号的花粉育性及结实率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可遗传的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 ,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 ,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 ;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分析 ,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 ,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 ,并在T3 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  相似文献   

12.
转bar基因水稻杂交后代的除草剂抗性遗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因在杂种的早期世代基本符合 1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在杂种的自交世代中普遍观察到bar基因的异常分离现象 ,即已经纯化稳定的抗性植株的后代重复出现抗性分离 ,其分离比例多为 1∶1,极少数为 2∶1,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相似文献   

13.
S-a, S-b and S-c are three loci for F1 pollen sterility in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Taichung 65 (T65) is all Sj/Sj at these three loci, while its F1 pollen sterile near-isogenic lines, TISL2 (S-b), TISL4 (S-a) and TISL5 (S-c) is Si/Si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sterility locus. Using SSR molecular marker to detect the segregation of the allele Si and Sj in pollen calli population induced from different hybrid F1, which have different pollen sterility locus, showed that the segregation of allele Si and Sj was distorted. The distorted direction of pollen calli population in vitro was not the same as F2 population in vivo. The quantities of pollen callus carrying Sj we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carrying Si at S-a and S-c locus, the ratio of Si and Sj were 1:4.81 and 1:1.96 respectively. But the opposite tendency was observed at S-b locus, the ratio of Si and Sj being 1:0.35. At the same time, all these results were undisturbed by either culture medium or culture period.  相似文献   

14.
HR132是以鄂中5号为母本,与优质低垩白恢复系绵恢725杂交,F2代选单株为母本,再和扬稻6号复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籼型恢复系。该恢复系糙米率、直链淀粉、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等多个指标达到国标一级标准,而且花粉量充足。  相似文献   

15.
以籼稻恢复系R128和籼稻不育系龙特浦A为材料,研究不同高度的防虫网隔离对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飘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3.0 m高防虫网隔离均能影响花粉漂移的频率,各处理同方向各处间的漂移频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越来越小,差异越来越不明显;花粉漂移频率与风向和风速大小密切相关,即下风口的漂移频率高于上风口的漂移频率,防虫网隔离后漂移频率减少幅度较大;生产杂交种可以使用2.5 m和3.0 m高防虫网作为隔离屏障,不育系扩繁种子使用3.0 m高防虫网作为隔离屏障才符合种子的纯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对水稻花粉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查茉莉酸类(JAs)植物激素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研究了二氢茉莉酸(DHJA)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水稻花粉萌发的效应。将自然开颖散粉的水稻花粉弹落在不含和含不同浓度的DHJA或MeJA的半固体芬烨发芽培养基上,29℃下保温保湿培养5min镜检观察花粉萌发情况。结果表明:0.5-2.5mmol/L的DHJA或MeJA明显抑制水稻花粉的萌发,浓度达2.5mmol/L时,不仅花粉的萌发几乎完全受到抑制,而且可见内含物直接从花粉中喷出。  相似文献   

17.
启动子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元件。利用PCR方法克隆了控制水稻颖壳发育的候选基因TWH1的启动子,并将启动子片段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导入水稻愈伤组织,转基因植株经GUS染色分析显示,各个发育时期的茎秆、叶片、叶鞘、雌雄蕊和孕穗期的颖壳中都有GUS活性表达,但在根和抽穗后的颖壳中未检测到GUS活性。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TWH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 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2428ha系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半矮秆迟熟突变体。用02428ha分别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对其F1和F2世代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2428ha的株高是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还含有另外1对半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h(t)。该文还讨论了02428ha潜在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 cM和0.3 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 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l7(t)(Cleistogamy 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 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