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苏省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70年。35年来,江苏的杂交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突破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起步阶段,以不育系选育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为发展阶段,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迅速发展,杂交粳稻育种进入实用化阶段;1996年以后,以特优559、9优138和两优培九的育成为标志,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和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文中对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玉米杂交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启示下,畜牧业者开始从一般的杂交利用转向配套杂交的研究。首先在鸡的配套杂交方面取得成功,继后又进行了猪配套系的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进行猪近交系的培育,但由于近交衰退的严重影响,这些近交系并不成功,因此在生产上没有发挥作用。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品种间杂交逐渐探索出培育猪配套系的路子。我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培育出几个猪的配套系,由于猪的配套系育种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本文就猪配套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探讨。配套系育种的概念配套系育种是以品种…  相似文献   

3.
该专业研究室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大面积旱改水之际,现有职工13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学历2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杂交中粳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育成的9优138、9优418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稻育种目标必须适应水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70年代初,中籼稻育种主要是围绕高产稳产、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的目标进行的。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中籼稻逐渐处于与杂交稻搭配种植的位置,对中籼稻品种的选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种目标则以高产、多抗、优质为主攻方向,熟期上要求与杂交稻错开季节。盐稻2号就是基本符合上述目标的“丰、抗、优”兼备的中熟中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本世纪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加藤茂苞、卢守耕等进行籼粳稻杂交是研究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是栽培稻分类性质的研究。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进行的籼粳稻杂交是有意识的育种研究。本研究始于1951年,至今已整整坚持三十年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深感理想株形的研究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因为株形育种是实际可行的高光效育种,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本世纪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加藤茂苞、卢守耕等进行籼粳稻杂交是研究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是栽培稻分类性质的研究。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进行的籼粳稻杂交是有意识的育种研究。本研究始于1951年,至今已整整坚持三十年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深感理想株形的研究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因为株形育种是实际可行的高光效育种,有可能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的方向,即不论是矮秆稻种或杂交水稻今后都要走向理想株形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提出了杂交籼稻育种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霍山县单季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季杂交中籼稻是霍山县主产农作物,在袁隆平超级稻攻关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高产栽培,2015年平均单产855.8kg,取得了霍山县新的突破。该文详细介绍了单季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因人员调整而并入其他课题,1988年叉在原水稻病虫害课题组基础上重新组建。近20年来,研究室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方向,形成了以昆虫资源研究、农作物和药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科研队伍和研究平台。研究室现有成员12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归国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2人。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粒基因qSH1,同时保留了北方粳稻原有的理想株型基因DEP1,宽粒基因qSW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理论”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粳稻和籼稻两个栽培亚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稻作为模式植物,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从选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成分、激素配比等方面综述了粳稻和籼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肉牛合成育种理论的提出和试验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加拿大最先开始,接着,美国农业部肉畜研究中心的Gregory和Cundiff通过大量的杂交组合试验,对2-8个品种杂交组合后的杂种后代中杂合度保留率及杂种后代中杂种优势表现的比例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合成品种的概念,随后,澳大利亚也引用这一概念进行合成品种的培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并对合成品种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合成品系或品种是根据特定的设计方案,通过用以前就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进行杂交后培育成一个新的稳定的“品种”。合成品种的育种方案的目的是利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成荃  杨惠成  王守海  罗彦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70-6473,6477
回顾了安徽30年来的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发展历程,分别概述了3系杂交籼稻和2系杂交籼稻的品种选育情况并对其产量优势作了比较,提出了挖掘杂交籼稻增产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方法]选择过去30年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在相同的大田管理和栽培条件下,比较各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形态特征,并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尽管株高、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少许增加,但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引起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生物量和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在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苗期耐寒性表现.[结果]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农艺性状优良、耐冷性强的材料39份,其中33份材料粳稻遗传成分为87.5%,6份材料籼稻遗传成分为75.0%,60份耐寒材料中野生稻遗传成分高达50.0%,但农艺性状较差.在所有不耐寒的材料中,籼稻遗传成分高达87.5%.[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杂交后代中,含有较多粳稻和野生稻遗传成分的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粳稻和普通野生稻是籼稻耐寒育种改良中重要的耐冷资源,导人野生稻或粳稻的遗传成分能够明显提高籼稻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吉林省在向日葵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分三个阶段回顾了过去近五十年的向日葵选育历程,分别于20世纪70年代填补了我国无向日葵杂交种的空白,80年代加强籽实产量和含油率提升的育种工作,90年代至今在新品种选育和"二比空"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对抗性育种和栽培制度不合理等问题进行简要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未来吉林省向日葵育种方向应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创制及利用工作,尤其是针对目前菌核病危害严重的问题,尝试在野生近缘种中寻找相关抗性资源,并对其进行发掘和利用,结合"三系"杂种优势模式,借鉴国外育种公司繁育及营销的成功经验,推动我省向日葵育种工作乃至产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对吉林省向日葵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苗期耐寒性表现.[结果]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农艺性状优良、耐冷性强的材料39份,其中33份材料粳稻遗传成分为87.5%,6份材料籼稻遗传成分为75.0%,60份耐寒材料中野生稻遗传成分高达50.0%,但农艺性状较差.在所有不耐寒的材料中,籼稻遗传成分高达87.5%.[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杂交后代中,含有较多粳稻和野生稻遗传成分的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粳稻和普通野生稻是籼稻耐寒育种改良中重要的耐冷资源,导人野生稻或粳稻的遗传成分能够明显提高籼稻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9.
杏李是杏和李种间杂交种。美国农业科技人员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杏和李杂交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攻关,于上世纪90年代成功培育出杏李杂交种。目前世界上杏李栽培面积较少,1999年山东薛城区园艺研  相似文献   

20.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所于1997年实施水稻超高产栽培,种植杂交粳稻泗优523和中籼稻扬稻6号各2.0亩,经实收亩产量分别为760.3kg和722.0kg,取得了预期进展。根据进展实绩,对实施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思考。1水稻超高产栽培经济产量结构走向当前稻作界研究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