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粳稻粒重与稻米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观品质优质的小粒粳稻品系与大粒大垩白粳稻品系的杂交F2及BC1F1代植株谷粒性状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粒重与垩白呈显著正相关,粒宽对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大;杂种后代出现了外观品质达到优质小粒亲本水平,且干粒重比优质小粒亲本高5.4g的单株;干粒重超过32.0g的单株,外观品质均未达到国家3级优质稻谷标准;用优质亲本回交,有利于提高杂种后代优质单株的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2.
对14个粳稻品种(系)叶面分别喷施0.5、1、1.5、2、2.5g/667m2的亚硒酸钠,以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了叶面施硒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供试粳稻品种有增产效应,施硒量在1.5~2g/667m2时,供试品种(系)的平均单产达到最高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有改良效应,施硒量为1g/667m2时,14个供试品种(系)平均的垩白度下降1.47个百分点,垩白粒率下降3.23个百分点,达到最低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浙粳165和扬家粳7972在施用叶面肥之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升高,其他各个品种在1g/667m2硒处理下垩白粒率平均下降4.10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1.89个百分点,其中常粳167施硒后垩白粒率平均下降17.87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5.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粒肥对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113个寒地粳稻品种,研究了粒肥对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肥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心白率和腹白率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中、晚熟品种的影响大于早熟品种。粒肥使糙米率、粒宽、腹白率降低,而使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心白率升高。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113个寒地粳稻品种,研究了粒肥对寒地粳稻碾靡和外观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肥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心白率和腹白率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中、晚熟品种的影响大于早熟品种、粒肥糙米率、粒度、腹白降低,而使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心白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8个碾磨品质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度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糙米率、精米长、长宽比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要选育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不育系的选择至关重要。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垩白度、垩白粒率、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变幅在74.93%~30.48%。不育系以滇榆1号A、滇粳优5-1A、合系22-2A、玉溪香谷A较好,恢复系以南34、滇昆香1号、杂8号、南34选较好。  相似文献   

7.
寒地粳稻品种资源碾磨与外观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113份寒地粳稻品种资源材料 ,研究了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根据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筛选出 9个综合品质特性较好的品种 ,并将全部粳稻品种分成 4个类群。品质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应在类群间进行 ,同时考虑主成分的互补。  相似文献   

8.
<正> 进入市场的猪肉,须经过兽医及卫生部门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并加盖验章。但由于某些原因也可能出现漏检,有时也难保证百分之百的合格。因此还需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如何从外观上鉴别猪肉的品质。 猪肉的品质从表观上来讲,可分为品质良好和品质不良两大类。兹分别叙述如下: 1 品质良好猪肉的外观鉴别 一般来说,品质好的猪呈鲜红色,稍有光泽但不光亮。脂肪洁白,有一定的硬质,触摸肉面稍干而湿润,且不粘手。指压有弹性,指离压凹处立即复原,嗅之无任何异味。用刀切开,肌纤维细致不粗糙,说明肉质较嫩。 2 品质不良猪肉的外观鉴别 2.1 肉色灰白,光泽暗淡,且不断有水外渗则为  相似文献   

9.
对74个云南高原粳稻亲本的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株穗数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②千粒重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③穗实粒数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并讨论了在云南高原粳稻区选育及栽培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快速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杂交粳型糯稻新种质,选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粳型寒丰糯(HFwx),将其与同型的寒丰不育系(HFA)进行育性转换,获得了粳型糯质新不育系寒丰糯(HFwxA),并与自主选育的粳型糯质恢复系配组育成了杂交粳型糯稻新组合(HFwxA/N2R)。小区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获得的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具有生产应用前景。杂交糯稻新组合的生育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总结,对杂交糯稻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稻米品质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育种工作者与消费者的关注。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粳稻品质改良取得了显著成绩,育成了48个品质达国际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以上的优质粳稻新品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现状的回顾,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的育种实践,提出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的对策,应在重视外观品质改良的基础上,特别重视食味品质和抗性的改良,提高江苏粳稻品种的综合丰产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待测粳型亲籼系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粳型亲籼系可能是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与籼稻杂交的F1杂种优势。试验表明,第一,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强大,而其他亲籼性好而粳型性强的系统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弱,第二,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粘稻杂交,F1主要表现为穗大粒多,结实正常,并且不存在生育期偏长和植株偏高的现象。第三,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与双亲平均值和分子标记测得的双亲相似系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且对杂交粳稻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镜扫描,细胞分离,石蜡切片,火棉胶拓印等方法,对云南籼、粳稻6个品种旗叶的表皮,作了解剖观察和测定.其结果:籼、粳稻旗叶表皮上的角质膜厚度,表皮外表面的蜡质雕纹,气孔外沿乳突的数量和排列形式,气孔密度,孔—面积比,都各有差别;而且这些特点,在籼、粳稻两个亚种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认为,这些特征是籼、粳稻两亚种在解剖学上的分类指标.同时讨论了籼、粳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形态解剖特征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和连系.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禾本科植物的模式植物。综述了基于图位克隆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大小为389 Mb,包括37 544个非转座因子相关蛋白的基因。95%的基因组序列被精确测定,包括全部的常染色质、2个完整的着丝点及6条完整的染色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序列占14%,平均每Mb为51个SSR。SwaI光学限制性(酶切)图谱的构建使图距缩短了11%,使基因组大小变为382.17 Mb。  相似文献   

17.
以823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形成45个核心种质测试群体,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6个评价参数,对2种遗传距离(欧氏遗传距离、马氏遗传距离)、6种聚类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3种核心种质抽样法(多次聚类随机法、多次聚类优先法和多次聚类偏离度法)和不同抽样比例(10%~50%)的组合策略在核心种质构建中的优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和优先取样法为最佳方案,15%~25%为构建本资源初级核心种质比较适宜的比例范围;以此策略构建的Core2,1,5-15群体为基础,质量性状遗失基因型为补充,构建了以129份资源组成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数量占初始群体的15.7%;与初始群体相比,核心种质各性状平均数无显著差异(MD为0),极值符合率100%,表型保留率100%.  相似文献   

18.
2个水稻黄叶突变体的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粳稻品种中花11的转基因植株后代中,获得了2份黄叶突变体(Y-347和Y-427),经PCR等分析,表明这2个黄叶突变均与Ds转座子插入无关。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11杂交和回交试验,证明这2个黄叶突变体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根据2个突变体间的杂交结果,初步表明,这2个突变体是由2个位点发生突变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对高愈伤组织增殖力品种Aikoku和低愈伤组织增殖力品种Moritawase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的观察。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2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证实了基因型对愈伤组织增殖的作用。Aikoku的愈伤组织颜色淡黄、增殖较快,而Moritawase的愈伤组织则呈褐色且增殖速度慢。组织学的观察表明,Aikoku的种胚盾片上皮组织以及由上皮细胞起源的愈伤组织的细胞分裂活性高于Moritawase而且在上述2个品种中还观察到不同的细胞分化类型,在Aikoku的愈伤组织中观察到了带有表皮状结构的圆形细胞块,而在Moritawase的愈伤组织中却观察到了根状结构。在本研究中还观察到Aikoku中起源于中胚轴和盾片维管束的愈伤组织表现出与盾片上皮细胞起源愈伤组织不同的细胞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