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后浑(茶汤沉淀)一直是茶饮料及速溶茶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单宁酶降解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组分起到澄清茶汤的作用.本文以绿茶(龙井)为原料,采用壳聚糖为载体固定化单宁酶来澄清茶汤.以茶汤澄清度为评价指标,考察酶用量、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发现,温度为固定化单宁酶澄清茶汤的最显著因素,酶用量次之.固定化单宁酶澄清茶汤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2 B2 C1,即酶用量1.5%、温度40℃、时间20 min,该工艺实施后茶汤的澄清度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对于绿茶滋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夏秋季节茶树中积累过多的酯型儿茶素会降低茶叶感官品质。前期发现的茶树单宁酶CsTA具有水解酯型儿茶素的功能,但其理化性质以及能否在绿茶饮料加工中发挥一定作用尚不清楚。在前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CsTA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单宁酶CsT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热稳定范围在60℃以下、最适反应pH为7.0,Mg2+对单宁酶CsTA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u2+可使其完全失活,Mn2+、Zn2+、Al3+、Fe3+、Fe2+、Li+对单宁酶CsTA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CsTA在冷冻干燥后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将茶树单宁酶CsTA应用于绿茶茶汤后发现,当茶树单宁酶CsTA添加量为11μg、料液比为1∶100、作用时间20 min、温度为35℃时对绿茶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降解效果最好。本研究为今后利用CsTA在绿茶饮料生产中降低苦涩味,提升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含钙离子水冲泡速溶茶粉,研究了不同浓度钙离子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以及钙离子对不同发酵程度茶类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5~40 mg·L-1)的增加,绿茶茶汤的沉淀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钙离子质量浓度与绿茶沉淀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98,P<0.01),而沉淀中的茶多酚(r=0.95,P<0.01)、总糖(r=0.99,P<0.01)和咖啡碱(r=0.82,P<0.05)含量也与沉淀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同钙离子浓度下,绿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红茶、普洱茶茶汤沉淀形成量差异较大。随着茶叶发酵程度的加重,茶汤沉淀量呈增加的趋势,而钙离子对茶汤沉淀形成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通过分析发现,钙离子促进沉淀形成的增长率与茶汤中茶多酚所占的比率有显著相关性(r=0.78,P<0.05),说明钙离子可能是主要通过影响茶多酚的络合作用来促进茶汤沉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5,27(3):49-49
以超微茶粉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和酶处理对红茶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经超细微化和在萃取过程中加酶有助于提高茶汤中可溶性固形物和茶多酚的含量,提高茶汤的澄清度,并缩短萃取时间。通过SAS软件得到了关于茶汤品质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68和0.67),并得出茶汤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时间20min、pH=5、加酶量1.0%,  相似文献   

6.
浸提温度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不同浸提温度(20~100℃)对绿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及可逆与不可逆沉淀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的提高,绿茶茶汤固形物浓度、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可逆沉淀量及不可逆沉淀量都显著增加;浸提温度40℃及以下,绿茶茶汤沉淀量很少,且基本没有不可逆沉淀;浸提温度从40℃增加到50℃,可逆与不可逆沉淀量都有大幅度增加;浸提温度从50℃增加到90℃,茶汤固形物浓度增加不明显,但沉淀量却有较大增加。绿茶茶汤浸提温度选择低于50℃,可以大大降低沉淀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沉淀形成不仅会影响茶饮料或茶浓缩汁的风味品质和外观品质,也会导致大量有效成分损失。酯型儿茶素是参与绿茶沉淀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本研究通过单宁酶水解酯型儿茶素探讨单宁酶处理对沉淀复溶和沉淀回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宁酶处理沉淀,可有效促进沉淀的复溶和回收利用;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和酶解时间的延长,沉淀复溶程度逐步提高;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到35℃、150βmin和固形物总量的2.0%的酶添加量是单宁酶处理沉淀的最优参数,可水解98%的酯型儿茶素,减少82%的再沉淀。单宁酶处理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沉淀复溶液和茶浓缩汁的滋味品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茶饮料沉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魔芋多糖在茶饮料中的稳定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魔芋多糖稳定茶饮料的作用机理。经乙醇沉淀、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魔芋多糖与茶汤成分及粒子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吸附作用,并形成水溶性复合体均匀分散于茶汤溶液中。X-射线衍射和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KGM、茶汤固形物以及魔芋茶饮料的固形物均属无定形粉末。实验还表明,魔芋多糖在茶汤中的分子量均小于水溶液中的分子量,在水溶液中为4.83378×105,红茶汤中为3.41182×105,乌龙茶汤中为3.51307×105。魔芋茶汤具有较强的耐电解质聚沉能力。  相似文献   

9.
茶饮料香气研究进展和增香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其富  梁月荣 《茶叶》2003,29(4):198-201
介绍了茶饮料香味物质的特点及增香技术的现状,并对茶饮料的增香技术,特别是天然香料的提取、香味增强剂的利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法和微生物生产香味物质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固定化纤维素酶酶解夏季绿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对夏季绿茶进行酶解。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工艺:在1.0g茶叶中,以茶水比1︰20,加入1.0g固定化纤维素酶,55℃下恒温浸提50min。与传统高温水提法所得茶汤相比,以此工艺条件浸提所得茶汤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有所提高,酚氨比有所下降,连续提取7批次茶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力仍保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绿茶茶汤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大量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基础上,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化学分析结果与扫描茶汤样品得到的近红外光谱对应起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绿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GA)共11个指标或组分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这11个模型分别进行了外部检验。结果表明,除ECG和GA外,其余指标或组分分析模型的交叉检验和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都在95%以上;除GA预测集RPD为2.67外,其余模型的RPD都在3以上,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准确性较高。研究结果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茶汤或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饮茶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将绿茶茶汤与志愿者新鲜粪样混合培养,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考察不同发酵时间点(0、6、12、24 h)绿茶茶汤对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包括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和厚壁菌门微生物)的影响,从而评估绿茶茶汤调节肠道微生态作用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绿茶茶汤在体外粪样混合培养体系中发酵24 h时,对于肠道中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以及厚壁菌门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有抑制效果(P0.05),并可以改善肠道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F/B),这为饮茶对改善肠道健康、减肥降脂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它的饮用价值主要表现在茶汤的色、香、味上,这是消费者直接饮用的实体。但在茶叶审评时,除茶汤的色、香、味外,茶叶的外形和叶底也是审评项目,对绿茶和工夫红茶来说,这还是重要的项目,其原因有两点: 1.茶叶外形和叶底虽然不是饮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PVPP吸附茶多酚特性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PVPP能有效去除绿茶中过多的茶多酚,而基本不影响其他品质化学成分。PVPP对茶多酚的吸附在2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容量的70%,25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在15~95℃、pH值3.5~6.5范围内,PVPP对茶多酚有着稳定的吸附容量。茶汤提取时同步添加PVPP(10min)是将PVPP应用于绿茶饮料工业化生产的最佳处理方法。PVPP处理能有效减少绿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较小,从而降低酚氨比,优化绿茶饮料滋味;能显著提高绿茶饮料亮度,改善汤色和澄清度。通过绿茶饮料生产中的常规过滤工艺——布袋过滤和高速离心两个步骤能去除茶饮料中的PVPP残留。  相似文献   

17.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龚淑英 《茶叶科学》1999,19(1):67-72
对4省11只代表性名优绿茶的冲泡水温与时间,进行了正交试验及不同冲泡时间的单因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名优绿茶以冲泡水温100℃、时间4min,茶汤的感官品质最佳;部分原料特别细嫩、揉捻较重的名优绿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3min或冲泡水温80℃、时间5min感官品质最好;部分做形时几乎不揉捻的名优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5~6min最有利于茶汤品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绿茶审评的冲泡方法不同于我国,各种茶叶的投茶量、用水量、浸泡后茶汤量、水温、浸泡时间均有不同的规定(见表)。这些规定是由日本茶叶泡茶方法研究会统一制订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孙庆磊  梁月荣  陆建良  叶倩 《茶叶》2005,31(2):91-94
为了探讨不同浸提方法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温浸提(90℃)、低温浸提(50℃)和超声波浸提(50℃)三种不同方法浸提,测定茶汤生化成分和色差,并对茶汤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浸提方法提取茶汤,高温提取的茶固型物提取率高,但茶汤明度低。低温浸提和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茶汤明度高,而且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的茶固型物提取率较高。因此,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是优质茶饮料生产的有效浸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