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集雨保墒措施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和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单纯塑膜微集水处理、秸秆覆盖处理相比,干旱季节和秋雨季节塑膜微集水促渗处理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15.50%、7.65%、9.78%和38.66%、30.87%、21.69%,6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4.75%、5.68%、10.46%和17.03%、5.14%、10.19%。0~25cm土层,塑膜微集水促渗处理的年平均土壤温度为22.7℃,比对照处理提高0.6℃。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能提高山地苹果树的叶片相对含水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墒措施对枣园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山地枣林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保墒措施的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和剖面分布,相对于对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地下25 cm处铺玉米秸秆+地表铺玉米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但是二者土壤含水量相差0.72%。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覆盖玉米秸秆对温度的影响则表现出"双重"效应:高温时具有降温效应,低温时具有保温特点。不同的保墒处理对枣树生长有不同影响,但各处理的新梢生长量、干周净增量、百叶鲜物质量、平均单果重比对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旱地小麦/玉米带田集雨限量补灌条件下小麦带0~90cm土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生长发育进行了分析,建立了0~30cm、30~60cm、60~90cm及0~9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就旱地发展小麦/玉米带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LCPro+光合仪,研究了不同保墒措施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理指标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蒸腾和光合速率,对单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甚微.全天平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和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气孔导度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PAM处理>秸秆覆盖>CK,各处理胞间CO2浓度和WUE 差异不大.保墒措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其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  相似文献   

5.
苹果幼树生理指标对土壤水分调控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苹果幼树的适宜生长条件,以山西果树研究所的基砧为八角海棠、中间砧为SH6的5 a生晋富1号为试材,滴灌处理共设置4个土壤水分下限:80%θc(W1)、70%θc(W2)、60%θc(W3)、50%θc(W4),对照处理(CK,地面灌溉)灌水下限为60%θc(θc为田间持水率),各处理灌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通过分...  相似文献   

6.
集雨模式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 a田间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了不覆盖(CK)、垄覆白膜沟不覆盖(M1)、垄不覆盖沟覆秸秆(M2)、垄覆白膜沟覆秸秆(M3)和垄覆黑膜沟覆秸秆(M4)5种集雨模式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覆盖集雨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储水亏缺补偿度(P0.05),其中全程覆盖处理(M3和M4)优于单一覆盖处理(M1和M2),垄覆黑膜处理(M4)优于垄覆白膜处理(M3)。黑色地膜较白色地膜可显著降低膜下(除表层)土壤温度(P0.05);沟内覆秸秆较沟内无覆盖可有效改善根层土壤温度。M4处理较优的水热条件可显著提高玉米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其2 a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处理CK提高30.90%和57.49%,是陕西关中地区合理有效的集雨模式。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岩溶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的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是限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选择监测点,对不同降雨条件及20、50、80、110cm深度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连续监测,探讨峰丛洼地区降雨变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机制及其两者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增大,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洼地土壤水分对不同条件下的降雨均有响应,但坡地土壤水分对中雨以上级别的降雨发生降雨响应,且坡地土壤水分响应程度较洼地土壤水分强烈。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仅存在于小雨或中雨,大雨或暴雨时,其变化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相关性在洼地和坡地呈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降雨过程对土壤水分与温度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定点监测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干湿交替时节一次降雨过程前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雨过程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在时间动态变化和深度变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降雨影响周期中土壤含水率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有一次明显的升高过程,从降雨前到降雨后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免耕不同留茬覆盖方式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与土壤含水率相反,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不同测定时期的09:00—11:00内在10 cm和20 cm处土壤温度均显著低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地温高低顺序与含水率顺序相反。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对燕麦产量具有显著地提高作用,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 kg/hm2,较对照增产18.6%,产量总体表现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宁夏扬黄灌区降水少、春季低温不利于玉米出苗和生长,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导致玉米生产力低下等问题,在滴灌条件下设置秸秆全量还田(9000 kg/hm2)配施3个不同纯氮用量:150,300,450 kg/hm2(即处理N1,N2,N3),并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CK),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陕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雨水、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干旱条件下不同保墒措施对山地枣林土壤温、湿度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保墒措施的保水效果均较明显,在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以B120(保水剂量为120 g/棵)、J2(秸秆覆盖量为2 kg/m2)及D(地膜覆盖)的效果最佳,平均土壤水分较对照CK高出25.4%、23.7%、18.1%。保水剂及秸秆施用量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其保水效果。地膜覆盖有升温的作用,而秸秆在高温时有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有效地进行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以玉米种子先玉335、良玉99为试验材料,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和土壤质量含水率(20%、25%、30%、35%)对玉米幼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湿度相同时,随温度的下降,根系活力、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升高趋势;当温度相同时,随土壤湿度升高丙二醛质量摩尔分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持续低温、高土壤水分条件抑制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干旱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农田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比较了冬小麦生理及产量状况。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CK)、0.3(F0.3)、0.6(F0.6)和0.9(F0.9)kg/m2。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在小麦返青后F0.6保持了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的拔节;实际产量F0.6最高,单方水产量以F0.6最高,F0.9次之,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0.6 kg/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不同覆盖方式对调节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增加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地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不覆盖3种方式,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土壤温度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玉米的生长前、中期,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处理的保墒效果均优于不覆盖处理,其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明显;玉米进入成熟期后,秸秆覆盖处理0~60 cm土层含水率显著高于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处理,平均高8.23%和22.41%。秸秆覆盖能够促进浅层土壤养分量的提高,相较于不覆盖,秸秆覆盖的速效钾与有效磷量分别增加了15.11%、85.13%;相比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生长前期秸秆覆盖温度更高,生长期和成熟期秸秆覆盖温度更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比不覆盖高24.02%、24.90%,差异显著(P<0.05)。【结论】玉米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养分与水分,调节土壤温度,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园地布和黑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叶片光合作用、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树生育期内,地布和地膜覆盖分别比对照节水35.1、28.9mm,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春季,地布和地膜覆盖0~25cm土层平均地温分别比对照高2.8℃和4.5℃,夏季则分别高-0.3℃和4.1℃;同时,地布和地膜覆盖分别比对照增产32%和20.4%,且地布覆盖显著提高了果树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的亮度和红色度,降低了果实酸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对玉米水分亏缺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做出适时适量的灌溉,对玉米电特性与叶片含水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叶片非离体和离体实验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在100Hz、1k Hz、10k Hz3种不同频率下,非离体与离体玉米叶片电容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非离体玉米叶片电容的变化曲线相对离体玉米叶片的变化曲线更加平缓,且100Hz频率下玉米叶片电容值的变化幅度最大。离体玉米在夜间电容值没有延续之前趋势一直下降,甚至有了提高,这与晚间叶片停止光合作用,叶片会适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关。通过对叶片电容与含水量实验数据的拟合,拟合检验值R2为0.96327,可以得到叶片含水量与叶片电容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区里施用不同聚丙烯酰胺剂量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不同剂量的聚丙烯酰胺处理在水平度为0.05上和0.01上分别呈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植被恢复区随聚丙烯酰胺剂量的加大土壤含水量规律性变化较强。  相似文献   

18.
SWR土壤湿度传感器温漂特性与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驻波率(SWR)原理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在长期工作中受温度影响的问题,提出基于二元回归分析法的温度补偿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原理确定补偿模型的待定参数,对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从硬件电路和测量原理对SWR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温漂特性进行研究。使用高低温交变湿热实验箱,在设定温度5~45℃范围内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温度补偿前该传感器测量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最大绝对误差范围为-2. 65%~2. 22%,其最大相对误差为29. 76%,最大均方误差为2. 211 9%。将SWR土壤湿度传感器输出值与PT100型温度传感器输出值进行数据融合,基于最小二乘优化计算的二元回归分析法得到温度补偿模型,其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 998。取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数据进行补偿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SWR土壤湿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后,其测量结果的最大绝对误差范围为-0. 26%~0. 69%,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5. 23%,均方误差较补偿之前减小一个数量级,且最大均方误差为0. 157%。表明采用该温度补偿模型可以有效减小温度对SWR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影响,提高其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