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棉田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于2010和2011年的6—10月,用青色、绿色、蓝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在山东省棉田内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各粘虫板全年监测中都是6月诱集棉盲蝽数量最多,10月最少,且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不同年份、月份、田块,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不一致,2010年田块1中的绿色、青色和绿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最多,分别为91.0、2.6、5.8头/板,2011年田块2中的黄色、青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最多,分别为263.0、3.2头/板,田块1中的白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最多,为12.4头/板。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月份、田块、粘虫板颜色对绿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月份和粘虫板颜色对中黑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2年5块棉田的诱捕效果综合排序,黄色粘虫板诱集绿盲蝽效果相对最好;绿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效果相对最好;5种颜色粘虫板诱集中黑盲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的广泛种植, 我国盲蝽发生日益严重, 急需开发一些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5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为材料, 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这5种提取物的电生理学及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5种提取物均可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花椒和云木香提取物可引起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在嗅觉反应试验中, 绿盲蝽对云木香、香加皮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30%, 对花椒提取物选择反应率高于60%。中黑盲蝽对花椒、云木香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40%, 显示出这些提取物对两种棉花盲蝽具有显著的驱避或引诱作用。该研究为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棉田盲蝽绿色防控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5.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防治棉盲蝽象的高毒农药替代产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甲氨基阿维菌素1%乳油、丁硫克百威20%乳油+高效氯氰菊酯4.5%乳油、啶虫脒3%乳油3组药剂对棉盲蝽象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药剂对棉盲蝽象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是防治棉盲蝽象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谱系地理和遗传结构, 本文测定并分析了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835 bp (GenBank登录号:OK149286), 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 呈闭合双链环状DNA分子结构。线粒体基因组中A+T含量高达76.8%, G+C含量为23.2%, 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 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通用密码子ATN作为起始密码子; 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呈现出明显的氨基酸偏好性, 异亮氨酸含量占比最高, 为10.78%; 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tRNA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式二级结构; 系统发育树显示, 盲蝽科的11个种聚为两大分支, 黑肩绿盲蝽以99%的自展支持率位于其中的一个分支内。本研究结果将为黑肩绿盲蝽作为天敌昆虫来防治水稻害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黑盲蝽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鸡蛋、黄豆粉、啤酒酵母、蜂蜜等配制了中黑盲蝽的半人工饲料,在每天光照16 h(30℃、RH80%)和黑暗8 h(25℃、RH90%)的光周期条件下连续饲养中黑盲蝽3代,其中第3代平均每雌产卵量达172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黑盲蝽的卵期为(10.92±0.37)d、若虫期(19.83±0.31)d、成虫期(22.42±0.42)d、产卵前期(7.83±0.31)d。 相似文献
9.
10.
黑肩绿盲蝽Cy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捕食性天敌。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黑望绿盲蝽不同虫态对白背飞虱卵的密度捕食效应、空间捕食效应和发生期捕食时间效应,建立了盲蝽和飞虱卵密度与捕食量回归模型及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测定了不同类型空间的捕食量差异参数,定量地评价了实际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在新疆南疆,我们对棉花、苜蓿、马铃薯、新疆杨和苦豆子5种植物上的食虫蝽类天敌的数量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食虫齿爪盲蝽、姬蝽(华姬蝽和原姬蝽)和微小花蝽数量分别占总数的63 30%、26 68%和10 02%,这些食虫蝽在棉花上占总数的27 91%,苜蓿上占23 31%,苦豆子、马铃薯和新疆杨上的分别占总数的23 58%、17 62%和7 59%。不同植物上的食虫蝽数量在不同调查年度间没有明显规律。食虫蝽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大体出现两个高峰期,在6月下旬苜蓿上的食虫蝽数量非常高,为棉田害虫防治提供了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杀虫荧光假单胞工程菌对棉铃虫的离体及活性生物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转座子mini-Tn5将δ-毒素基因cryIA(c)整合到生防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303-1染色体上,构建成荧光假单胞工程菌,以棉铃虫二龄幼虫作供试昆虫的离体生测表明:在同一剂量水平上, PT45、PT51、PT61、PT71等工程菌株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活性均高于野生菌株HD-73。浓度最高时PT45、PT51、PT61、PT71、HD-73处理棉铃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6.7%、76.7%、80.0%、86.7%、70.0%,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体重与浓度呈负相关,用上述工程菌接种棉花活体,喷雾处理3周后,用棉叶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达70.0%、60.0%、60.0%、66.7%、33.3%,用棉顶尖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达70.0%、63.3%、26.7%。73.3%、30.0%;用棉蕾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为63.3%、53.3%、50.0%、63.3%、26.7%。 相似文献
20.
杀虫荧光假单胞工程菌对棉铃虫的离体及活体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转座子mini Tn5将δ 毒素基因cryIA(c)整合到生防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30 3 1的染色体上 ,构建成荧光假单胞工程菌。以棉铃虫二龄幼虫作供试昆虫的离体生测表明 :在同一剂量水平上 ,PT4 5、PT51、PT6 1、PT71等工程菌株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活性均高于野生菌株HD 73;浓度最高时PT4 5、PT51、PT6 1、PT71、HD 73处理棉铃虫的死亡率分别为 86 7%、76 7%、80 0 %、86 7%、70 0 % ,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体重与浓度呈负相关。用上述工程菌接种棉花活体 ,喷雾处理 3周后 ,用棉叶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达 70 0 %、6 0 0 %、6 0 0 %、6 6 7%、33 3% ;用棉顶尖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达 70 0 %、6 3 3%、6 0 0 %、73 3%、30 0 % ;用棉蕾饲喂的棉铃虫死亡率分别为 6 3 3%、53 3%、50 0 %、6 3 3%、2 6 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