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金针菇颜色控制位点纯合白色品种和杂合黄色品种为亲本,选择强生长势单核菌株单-单杂交,利用双重荧光染色法鉴定单核菌株和杂交菌株真实性。从真实性杂交菌株中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差异较大及农艺性状优良杂交菌株。结果表明,多数杂交菌株同工酶谱带与亲本不同,少数与亲本相同但迁移率不同。杂交菌株与亲本相似系数在0.80以下时,生育期或产量更易表现超亲遗传。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分为白色和浅黄色两类,其中白色杂交菌株产量表现超双亲遗传较多。筛选出商品性状优良且早熟6 d、增产4.7%白色杂交菌株HB1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5.1%白色杂交菌株HB4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4.4%浅黄色杂交菌株HB1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株石油降解真菌的生长速率及其对液体培养基中的原油和土壤中污油的降解情况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J12(Fusarium sp.)菌株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最大。在原油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色谱-质谱检测表明:J12菌株对C16~C31的直链烃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J3(Bionectria sp.)和J4(Stachybotrys sp.)菌株能够完全降解原油中的芳香烃和支链烃,并且J4菌株还可以完全降解C33的直链烃,但是新增了C14的直链烃和一种C16H22O4;J11(Fusarium sp.)菌株可以完全降解C10的芳香烃,但是产生了两种C16H22O4。从原油降解后的组分及土壤中污油的组分检测结果推断,C7和C10芳香烃可能是石油烃降解的中间产物;J12菌株对原油和污油30d的降解率都最高,分别为64.25%和30.58%;除了J3菌株外,其他3个菌株对土壤中的污油降解率都低于原油的降解率。通过对菌株的生长速率及降解率比较发现,试验中石油的降解率与菌株的生长速率没有必然联系,主要与菌株的降解特性及石油的组分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7-29
对山西杏鲍菇主要菌株的栽培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P528和漳杏1号在菌丝特性和生育期特性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其他供试菌株,且P528略优于漳杏1号,但差异不显著;从2个菌株在第1潮产率和子实体形态等方面来看,漳杏1号优于P528,即漳杏1号适合于工厂化栽培,而P528适合于季节性栽培。  相似文献   

4.
2株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株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于南京和广州地区的2株辣椒疫霉菌株NN和HN进行生长速率、孢子囊形态、药剂敏感性和菌体蛋白质分析,研究其生物学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NN菌株和HN菌株在PDA、胡萝卜、玉米粉、番茄汁、大豆、10%V8等6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速率不同,NN菌株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HN菌株;2个菌株在PDA上形成的菌落存在显著性差异,NN菌株菌落气生菌丝多,而HN菌株菌落表面光滑;2菌株在10%V8培养液中培养后经无菌水诱发产生孢子囊,它们的孢子囊形态存在一定差异,NN菌株孢子囊形态多样,多达6种,以梨形和椭圆形为主,HN菌株多以椭圆形为主;供试的甲霜灵、霜脲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甲霜灵.霜霉威、百菌清等6种药剂对2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霜灵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大,2个菌株对各种药剂的适应性在低浓度差异大多表现为不显著,但在高浓度差异显著;对这2株菌株的菌体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结果显示,2个菌株菌体蛋白的相似率达85%,存在3个菌体蛋白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分离筛选对毒死蜱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为微生物修复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富集分离法从农药仓库粉尘和农药生产企业排污沟土壤中进行筛选。并对所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出菌株97株,其中球状菌株有78株,占80.%,革兰氏阴性58株。占59.8%,菌落以圆形、扁平、边缘整齐、乳白色等形态居多;从农药仓库粉尘筛选出83株,从农药厂排污沟土壤中筛选出14株;所筛选出的菌株均能在高浓度毒死蜱的培养基中生长.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性能有待于进一步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16-1420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81株曲霉,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菌核的A1菌株。通过菌落形态、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和ITSr DNA序列分析,将A1菌株鉴定为日本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japonicus)。结果表明,A1菌株形成菌核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p H值为7,PDA和JM培养基为A1菌株产菌核较为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碳氮源对A1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有较大影响,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硝酸铵是最好的氮源;JM培养基中的含碳量在14.00~28.00 g/L、含氮量在0.24~0.48 g/L时,A1菌株能产生大量菌核。  相似文献   

7.
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相似文献   

8.
从长期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采用富集培养分离技术得到4株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B1、B2、B3和B4。通过观察这4种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析其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B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2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B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B4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并通过研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苯磺隆初始浓度、培养基体积、氮源、碳源、Mg2+浓度等因素对4种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B1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3株菌株均为30℃。菌株B3最适pH为8.0,其余3株菌株均为pH7.0。B1和B3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5%,B2和B4最适接种量为10%。菌株B3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为100mg·L-1,其余菌株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均为200mg·L-1。4株菌株最适培养基体积均为75mL,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铵,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B2菌株最适Mg2+浓度为100mg·L-1,其余3株菌株均为200mg·L-1。B1和B4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20g·L-1,B2菌株NaCl浓度为-30g·L-1,B3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50g·L-1。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对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降解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长期施用长残留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土壤,采用高压富集的方法,从两种培养液中共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对此3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菌株X为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菌株Y为海球菌属(Marinococcus);菌株Z为酸单胞杆菌属(Acidomonas);菌株X、Y和Z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30、30和35℃;菌株X和Z在中性偏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Y在偏碱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X、Y、Z生长最适合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5%、1%和0.1%;菌株Y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10 mg a.i.·L-1,菌株X和Z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20 mg a.i.·L-1。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辣椒疫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肃省辣椒疫病发生严重,天水地区及兰州市发病面积高达70%~80%。1988年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分离的菌株中选取7株作进一步研究,比较了菌落形态、菌丝直线生长速度、最高生长温度。无性孢子囊变异性大,平均25.1~36.8μm,长宽比1.4~1.6:1,乳突明显(2.7~3.1μm),偶见双乳突。藏卵器球形,大小28.3~33.9μm×26.3~32.7μm。雄器大小13.5~14.9μm×9.0~11.5μm。卵孢子大小23.6~27.4μm。有性繁殖和Phytophthora capsici A1及A2标准菌株相配能产生有性孢子,但自交不孕。供试菌株对孔雀石绿不敏感,同时能利用淀粉作为碳源,50ppm恶霉灵对供试菌株仅有轻微抑制作用。根据上述,甘肃省辣椒疫病菌初步定为P. capsici.经室内药效测定以瑞毒铜1000倍,大富丹1000倍及杀毒矾M81000倍最佳。  相似文献   

11.
抗戊唑醇草莓枯萎病菌ZY-W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诱导获得草莓枯萎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菌株,并比较敏、抗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含戊唑醇PDA平板培养基上,对草莓枯萎病菌进行逐代处理,以诱导其抗性菌株;利用菌落直径测定法测定抗性菌株对其它一些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及其与敏感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敏感菌株选育至36代,对戊唑醇的抗性达34.22倍,抗性能够稳定遗传;抗戊唑醇菌株对三唑酮等7种药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5℃,适宜pH值为9;敏、抗菌株在不同碳、氮源中,菌丝生长与产孢趋势有所不同。【结论】草莓枯萎病菌在环境中容易形成戊唑醇抗性群体,抗性风险较高,生产中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年从江苏省各地分离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菌丝型菌株占45.5%。江苏省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151和VD8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菌株12—1的选育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双孢蘑菇菌株12-1的选育及生物学和经济学特性,与出发菌株S-176和主栽菌株“闽一号”比较,该菌株对pH、温度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性状较优。通过酶学鉴定,确认12-1是一个新菌株。1993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平菇CCEF89菌株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宫志远高爱华刘炳明刘世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济南250100)CCEF89是1991年从河北省食用菌研究所引进的几个品种中驯化选育出的一个优良菌株。几年的试验和推广表明,该菌株在山东的适应性很强,尤其...  相似文献   

15.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被孢霉,对其营养、温度、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株间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3个菌株的适宜氮源均为蛋白胨,1、2,3号菌株适宜碳源依次为葡萄糖、淀粉、蔗糖;1号菌株和3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5℃,2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个菌株在pH4—9环境下均能生长,适宜pH为7。由ITSrDNA分子鉴定确定3株菌均为高山被孢霉。  相似文献   

16.
从野外自然患病的藜植株上分离一高致病菌株(Hf-05),经人工接种试验证实为侵染藜的病原菌。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Hf-05为玉蜀黍赤霉菌的变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Hf-05的最适C源为麦芽糖,在麦芽糖中最易产孢,最适N源为硝酸钠;pH为8时生长速度最快,孢子萌发率最高;25℃是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30℃;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菌株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从大连金州区海湾养虾池底分离获得光合细菌Rx菌株的初筛菌株,并对其纯培养物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DNA中G+C摩尔百分比等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Rx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5~0.7)μm×(1.0~1.2)μm,单极生鞭毛,光合内膜为泡囊状,繁殖方式为二分分裂生殖;Rx菌株的纯培养物含细菌叶绿素a和球状素型类胡萝卜素,光照厌氧和黑暗好氧条件均能生长;Rx菌株生长盐度为5~100g/kg,生长pH为5.8~8.4;Rx菌株不能利用硫化物为电子供体,其生长受高浓度硫化物的抑制;能利用谷氨酸而不能利用柠檬酸钠、酒石酸为有机碳源或电子供体;盐酸硫胺素(t)、生物素(b)、p-对氨基苯甲酸(p-ABA)、烟酸(n)为Rx菌株生长的必需因子;Rx菌株DNA的G+C摩尔百分比为64.18%。根据以上特征,并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002)和《伯杰氏细菌系统学手册》第3卷(1989),将Rx菌株鉴定为小红卵菌属广海小红卵菌(Rhodovulumeuryhalinum)。  相似文献   

18.
葡萄白腐病菌对多菌灵不同抗性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农药可促进葡萄白腐病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增加,抗药性菌株PAL活力始终大于敏感菌株,初步证明PAL活性与菌体抗药性有关;不同抗药性菌株之间的细胞膜透性之间存在差异,抗性菌株电导率均高于敏感菌株。初步明确了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细胞膜透性可以作为鉴别不同抗药性菌株和检测病原菌抗药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低毒力的转化,结果表明低毒力菌株培养性状与强毒力菌株有所不同,而且单孢后代发生分化。光照不能提高低毒力的转化率,但能提高识别转化是否发生的能力;基质对不同营养体亲和组(VCG)菌株间的转化有影响,对相同CCG菌株间的转化无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从安徽省桐城、望江、宁国、旌德、南陵、寿县等油菜产区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组织或菌核上分离获得的24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测定这些菌株对供试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存在明显分化,这种致病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进一步选取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G4和致病力较弱的菌株NL1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菌丝在pH 2~12均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强致病力菌株在相同温度、pH和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