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周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工控制光周期和控制光温条件下,研究了光周期和短日适温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S-8的雄性育性受光周期的影响,表现为10 ̄11h短光照下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率为100.0%,自交结实率为0.0%,在12 ̄13h长光照下可育。ES-8存在两个光周期敏感期,最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为雌雄芯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次敏感期约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发体形成期。孕穗至结实期的短日适温和  相似文献   

2.
在长沙通过连续三年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的育性转换的温光效应。结果表明:ES-10为一个具有明显育性转换特征的生态雄性不育系,其雄性育性转换受光温两因子的作用,短日低温下表现不育,长日高温下表现可育,温度为其育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温度的敏感期为药隔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期约10d。  相似文献   

3.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育性转换的温光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长沙通过连续三年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的育性转换的温光效应。结果表明:ES-10为一个具有明显育性转换特征的生态雄性不育系,其雄性育性转换受光温两因子的作用,短日低温下表现不育,长日高温下表现可育,温度为其育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温度的敏感期为药隔期至花粉母细胞数分裂期,为期约10d。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对温度的反应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控温及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22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对温度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用22~24C+14h光照在育性表达敏感期连续处理7~10d,部分不育系败育彻底,花粉可染率与自交结实率均为0;部分材料花粉可染率为0.1%~4.2%,但自交结实率为0;还有一部分材料不但花粉可育(可染率0.5%~80.7%),而且自交结实(结实率0.1%~54.8%).不育系g0521S育性转换方向与其它不育系相反,即高温可育,低温不育。  相似文献   

5.
盛夏低温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石明松发现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具有长日诱导花粉不育,短日诱导花粉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元生朝等探明了诱导HPGMR农垦58S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是在稻穗分化的第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贺浩华等研究表明;HPGMR的育性转换除受光照因子影响外,还有温度的作用,即光温组合效应,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长口不能诱导花粉完全不育,但不同的HPGMR光周期诱导花粉完全不育所需温度不同。武汉在1989年盛夏期(指7月21日至8月10日的酷署期)出现了低温,这无疑对HPGMR的育性稳定性将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对1989年在武昌观察的三个籼型、二个粳型HPGMR的育性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介绍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的内容和意义,认为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存在。讨论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光照长度、光照强度及曙暮光影响、光期暗期与光质的影响,分析了温度的作用、温度影响的敏感期与温度分解因子的影响;并对现有不育系的生态类型和适应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育性转换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也是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发利用的前提。元生朝等认为,诱导育性转换的因素是光周期,其时间是在幼穗分化的第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即第二光周期敏感期);邹应斌等根据不育系第一光周期感光性强弱将不育系分为三类:光敏系、温敏系和光温互作型,第二光周期敏感期可能有关(对长日下光敏系)也可能无关(对温敏系);朱英国等的光敏色素—Ca~( )调控系统和卢向阳等的代谢  相似文献   

8.
黄农荣  张旭 《杂交水稻》1997,12(5):23-25
研究了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2S、N12S、N18S和133S在不同光长和光强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8h超短光照能明显提高光温互作型核不育系N12S和温敏型核不育系133S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对温敏型核不育系培矮64S和GD2S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可能由于高温效应掩饰了超短光长的作用。用不同光强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光强下的育性变化不明显,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变化与光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育性转换特性的反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为材料,对其育性转换光温特性和敏感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go543S的感光级别为Ⅱ级,感光性弱;而感温级别为Ⅲ级,感温性中等。自然条件和人工气候箱鉴定的结果均表明,go543S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的控制,与光照长短无关,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值为29.5℃。温度诱导go543S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是最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相似文献   

11.
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武昌自然光温条件下,具有两个育性转换临界期;其育性表现在受日照长度诱导的同时,温度也起着重要作用;温度对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影响的敏感期在雌雄蕊原始体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温度对花粉育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和杂合不育株育性转换的临界植均为27℃~28℃,说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不存在显性不育基因的剂量效应;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即抽穗前18~12d;同时,讨论了该不育材料的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资源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开荣 《杂交水稻》1997,12(5):7-9,22
在籼型后代渝85-1A-4/IR8 F3代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CQPGMS,经定向选择,育出101S,3001S,7646S等3个两用核不育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在重庆有40d以上稳定完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在重庆自然条件下,9月初能转为可育,易于繁殖。  相似文献   

14.
一、导言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ubeiPhoto-period sensitive Genie Male- sterile Rice-HPGMR)简称光敏核不育水稻,为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1973年在农垦58一季晚粳大田发现。曾名“两用系”、湖北光感核不育水稻、长日照核不育水稻。原始不育株为模型。据研究,该材料在长日照条件下抽穗雄性不育,在短日照条件下抽穗雄性可育。进一步研究证明,诱导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照长度,即人工光照长于14小时的条件下抽穗,不育度为99~100%,光照短于13小时45分的条件下抽穗为雄性可育,第一、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是光照…  相似文献   

15.
籼稻光(温)敏不育系新光S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新光S是与农垦58S不同来源的具育性转换特性的不育系。对其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在15.0 h长光照与所有处理温度(平均温度30.1℃、24.1℃和23.1℃)的光温组合下和30.1℃高温与所有处理光照时间(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表现完全不育;在14.0 h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部分恢复;仅在12.5 h短光照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才趋于正常。对自交结实率的两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均不显著(p>0.05),仅光温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0.01),属典型的光温互作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新光S表现出较长(约2个月)的稳定不育期,但秋季繁殖的结实率未达到在人工气候箱的短日低温下的结实率水平。对新光S这类光温互作型籼型不育系的实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D38S为材料,对其育性转换与光周期、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38S育性主要受光照长度控制。表现为短日诱导花粉不育,长日诱导花粉可育,诱导不育的临界光照长度为13.25h。对光周期诱导敏感的时期为二次枝梗穗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在长日可育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温度对花粉可育性有一定影响,在日均温20.9~30.0℃范围内,花粉可染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当日均温超过31℃时,花粉的可染率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在人工12h短光照条件下,20,22,24,26和28℃5种温度处理的结实率都为0。  相似文献   

17.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和杂合不育株育性转换的临界值均为27℃~ 28℃, 说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不存在显性不育基因的剂量效应;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 即抽穗前18~ 12 d;同时, 讨论了该不育材料的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较低温(日均温20~25℃)条件下,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8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13h/24C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99.6%,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在  相似文献   

19.
籍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 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大豆开花结荚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菊  孟繁静 《大豆科学》1996,15(4):289-294
通过长日照(16h光/8h暗)和短日照(9h光/15h暗)相互转换处理,证明大豆品种“早12”为相对短日植物,9个短日就可完成其成花的光周期诱导过程。大豆感受光周期效应的株龄在真叶期。短日诱导处理不仅促进花序产生的速度及数量,还有利于荚的发育;长日处理的结果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