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病菌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土传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研究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毒力测定和病害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抑霉唑、嘧菌酯抑菌作用较好,EC50分别为4.46μg·mL-1、8.32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1。5种药剂在田间防病中,噻氟菌胺沟施浓度过高对马铃薯出苗产生药害,相对出苗率为92.3%,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嘧菌酯、噻氟菌胺、百菌清、抑霉唑沟施和拌种对地中茎防病效果均在83%以上;抑霉唑(沟施)、嘧菌酯(沟施和拌种)、百菌清(沟施)对预防因病造成植株死亡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1.6%、69.3%、67.4%、67.3%;嘧菌酯预防薯块带菌效果最好,沟施和拌种防病效果分别为90.7%、86%。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角斑病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浑浊度法对22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抑菌活性初筛,对抑菌活性较好的药剂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抑菌活性表明,四霉素、辛菌胺醋酸盐、溴菌腈、乙蒜素和噻霉酮抑菌作用最强,2 mg/L处理浓度下抑菌率均达90%以上,其次为丙硫唑和中生菌素,10 mg/L处理下抑菌率在75%以上;溴菌腈、噻霉酮、丙硫唑、春雷霉素和噻森铜的EC50值分别为0.048、0.103、0.900、21.970、189.347 mg/L。田间试验显示,施药后30 d,20%噻唑锌SC750倍防效最高,可达75%以上;其次为3%噻霉酮ME1000倍、20%丙硫唑SC1000倍和25%溴菌腈EC1000倍,防效均在70%以上;46%氢氧化铜WG保护作用最高,防治后病叶率最低。据此,氢氧化铜、噻唑锌、噻霉酮、丙硫唑和溴菌腈可作为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供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在温室育苗情况下能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化学药剂组合,解决棉花温室育苗苗病频发问题,保障温室内培育出棉花壮苗和后续的分子生物学试验,选取5种杀菌剂嘧菌环胺、宁南霉素、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和春雷霉素,分别对棉花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7号生理小种菌株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内盆栽试验防治效果(防效)测定;筛选出防效较好的宁南霉素和乙蒜素分别和乙烯利、萘乙酸、苄氨基嘌呤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拌种,进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防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宁南霉素毒力最强,致死中浓度(EC50)为8.034 mg·L-1;乙蒜素次之,EC50为16.048 mg·L-1。盆栽试验的防效测定结果也表明,单用杀菌剂拌种时,宁南霉素和乙蒜素的防效较好(出苗后7 d时分别为68.24%和50.88%)。在与3种生长调节剂混配时,出苗后15 d时组合防效达到高峰,其中萘乙酸与宁南霉素组合的防效最好,可达84.65%,且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综上,在温室育苗时可使用萘乙酸与宁南霉素组合拌种防治棉花枯萎病。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及施用方式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疮痂病被视为马铃薯生产中的第四大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外观、等级和品质。为求得防效好的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方法,试验采用种薯处理与土壤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试验品种为‘尤金’,供试微生物制剂有5种,化学药剂1种。对照为常规处理,即不采取任何拌种与沟施。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以处理5最好,达到55.17%,处理5是在常规药剂(滑石粉+甲托+链霉素)拌种下,微生物肥料2(薯益生)沟施;其次为处理6防治效果达50.08%,处理6是在常规药剂拌种下,化学药剂爱可(化学药剂1)沟施。处理5、6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5的产量为1 767 kg/667m2,处理6的产量为1 740 kg/667m2,但与对照产量(1 646 kg/667m2)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著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定西地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由次要病害已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在田间进行了5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明显。3种药剂防效分别为81.98%、80.83%和71.6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44.42%、34.26%和33.54%。因此认为这3种药剂可以应用大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严重,可侵染不同生育阶段的马铃薯,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因此,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对马铃薯安全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对秋季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效果较好的杀菌剂,该研究对目前常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全程施药5次。调查各处理的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效。4种杀菌剂均有较好的防效,平均防效排序为: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10%氟噻唑吡乙酮OD>100 g/L氰霜唑SC>50%烯酰吗啉WP。其中,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总平均防效最好,为70.90%;10%氟噻唑吡乙酮OD总平均防效次之,为66.53%。因此,在秋季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可结合实际选用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和10%氟噻唑吡乙酮OD交替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覆膜、裸露、秸秆还田、麦套等不同种植模式对春、夏花生蛴螬发生和播期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本文对春花生和夏花生上发生的蛴螬进行了田间调查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春花生上蛴螬发生量明显高于夏花生,花生覆膜种植较露地种植的蛴螬发生减轻,秸秆还田的较不还田的花生田蛴螬发生量增多。夏播花生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有效成分用量36g/667m2拌种,对蛴螬防效达94.23%;但对早播春花生和晚播春花生蛴螬的防效分别为55.36%和69.23%,防效显著降低。早播春花生采用噻虫嗪拌种+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最高,防效达92.04%;采用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为87.18%,也可有效控制其危害;但仅用噻虫嗪拌种处理的防效仅为55.36%,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相同处理方式下噻虫嗪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毒死蜱。建议在春花生田防治蛴螬应采用拌种+灌根的施药方法,在夏花生播种时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蛴螬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几种化学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3):175-180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针对该病害没有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措施。为筛选出有效的药剂防治马铃薯粉痂病,于2015年在阴山北麓地区开展马铃薯粉痂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并采集带菌土样进行室内盆栽药剂筛选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带菌薯次之;4.5 L/hm2氟啶胺拌土、120倍或150倍液氟啶胺浸种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治有较好效果,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下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20倍液氟啶胺浸种结合3 L/hm2沟施和4.5 L/hm2块茎形成期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病指防效为36.4%。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播种前2、3、4、6 d分别用甲基硫菌灵和硫酸链霉素对马铃薯种薯切薯后干拌、湿拌,以不拌种做对照,探讨干拌、湿拌以及拌种后间隔期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田间病薯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剂的不同拌种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干拌的拌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8.05%,播种前2 d切薯并采用药剂干拌对减少田间病薯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明安 《中国马铃薯》2007,21(5):287-289
农用链霉素与58%甲霜灵锰锌WP、70%甲基托布津WP、72%克露WP、64%杀毒矾WP等药剂混合,用于马铃薯拌种,用新复极差法分析得出以上不同混合药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处理58%甲霜灵锰锌WP0.5kg+70%甲基托布津WP1kg+农用链霉素60g+滑石粉50kg拌种薯500kg,出苗率98.8%,高出对照8.3%,对早疫病防效71.7%,667m2产量为1949.1kg,增产14.7%,病薯率0.4%,淀粉含量增加0.505%;处理64%杀毒矾WP0.5kg+农用链霉素30g拌种薯1000kg,667m2产量为1940.3kg,增产14.2%。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浓度40%溴酰·噻虫嗪SC对苹果绵蚜的田间防效及苹果品质的影响,2018年在云南昭阳区苹果主产区果园,采用以清水灌根为对照,40%溴酰·噻虫嗪SC 500倍液、750倍液、1000倍液在落花期至幼果形成期灌根处理进行防控苹果绵蚜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40%溴酰·噻虫嗪SC溶液均可持续降低苹果绵蚜虫落数,增加虫口减退率,对苹果绵蚜均有较好较长的防效,其中75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对绵蚜防效最好,500倍液和1000倍液的防效次之;品质分析表明,40%溴酰·噻虫嗪SC处理可增加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从降低农药施用量及保证苹果品质出发,生产中建议以750倍液、100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防治苹果绵蚜为佳。  相似文献   

14.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铃薯》2018,(2):108-113
马铃薯干腐病(Fusarium spp.)是国内外重要的贮藏期马铃薯病害,近年来内蒙古发生严重,一般可造成损失20%~30%,但目前仍然没有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有效方法。2014~2015年通过薯块药剂喷雾进行了杀菌剂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75%抑霉唑硫酸盐可溶粒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干腐病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100 m L/t薯块、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150 m L/t薯块和75%抑霉唑硫酸盐可溶粒剂20 g/t薯块出库时防效分别为68.5%,79.2%和70.6%,出库后2周防效分别65.4%,74.1%和65.4%,均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可作为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有效药剂应用。  相似文献   

16.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真菌,化学防治药剂质量良莠不齐,急需新型生防药剂进行防治。因此,以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高发区定西市为试点,引进2种新型生防药剂与3种常规化学药剂,开展室内抑菌和田间防效对比试验,探究新型生防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生防药剂105亿CFU/g多粘菌·枯草菌WP室内抑菌效果可达96.7%,田间防效76.5%,较对照处理可增产7.70%;化学药剂68%精甲霜·锰锌WP室内抑菌效果可达98.3%,田间防效73.1%,较对照处理可增产7.51%。二者除田间平均防效外,无显著差异。这两种药剂处理下各指标均显著优于生防药剂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WP,化学药剂32.5%苯甲·嘧菌酯SC和50%精甲·丙森锌WP处理。综上,新型生防药剂105亿CFU/g多粘菌·枯草菌WP可以作为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以3种药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g/hm2、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g/hm2和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375 ml/hm2为供试药剂,对水稻灌浆期纹枯病进行药效试验,药后20 d株防效均达到81.71%~89.83%,药后35 d的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到90.61%~92.79%和93.11%~94.17%,均明显好于对照药剂10%井冈霉素水剂,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3者均有减轻纹枯病危害、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其中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g/hm2和300 g/L苯甲·丙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增产效果较好,尤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的防效最佳,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建议大面积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万先 《中国马铃薯》1989,3(3):174-175
<正> 种薯带病是马铃薯青枯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文专谈谈整薯播种防效和技术。 1 整薯播种防效马铃薯青枯病菌为害维管束部位。薯皮具有保护、防病的性能。切块可传病,整薯直播具有顶端优势。故出苗整齐粗壮,有防治青枯病的效益,我所1959~1984年,共进行9次整薯直播和切块播种对比试验。供试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0%噻虫胺悬浮剂、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种药剂对花生拌种受土壤温湿度影响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小杯法测定了5种药剂拌种在不同土壤温湿度条件下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25℃、30℃下,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毒死蜱使用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在60%和80%土壤相对湿度下对花生安全性均较高,出苗率均在85%以上,并且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对花生地下根茎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辛硫磷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对花生出苗有轻微抑制作用。当5种药剂使用加倍推荐剂量拌种时,在25℃和30℃条件下,除吡虫啉和噻虫胺外,其余3种药剂在60%土壤相对湿度下均不同程度抑制花生出苗和生长,其中噻虫嗪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在80%土壤相对湿度下,5种药剂均显著抑制了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因此在生产中不能随意增加拌种剂的用量,并注意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0种杀菌剂不同施药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疮痂病防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疮痂病已经成为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并有逐年加重趋势.为筛选防治疮痂病有效药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马铃薯品种'尤金'为试验材料,比较6种生物源药剂和4种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0%噻唑锌悬浮剂拌种防效最好,病情指数最低为18.74%,防效最高为50.28%,其次是100亿cfu/g枯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