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施肥类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喜肥的作物,由于马铃薯品种和肥料配比的差异性,各地区土壤养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关于马铃薯具体的施肥种类、水平、方式等需细致研究。为研究不同类型底肥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水溶肥、复合肥、掺混肥3种底肥并分别添加总肥量10%剂量增效剂及不施肥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50kg/667m~2水溶肥、复合肥和掺混肥均提高了马铃薯的根长度、根数、根鲜重、株高、茎粗、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和小区产量,降低了主茎数;各指标在混施10%增效剂的处理下明显好于单一施肥处理,水溶肥混施增效剂处理的所有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所有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也都高于对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水溶肥添加增效剂、复合肥添加增效剂、掺混肥添加增效剂、水溶肥单一施用、复合肥单一施用、掺混肥单一施用处理。试验结果确定了3种肥料的施肥效果,证明了水溶肥较其他类型底肥效果好,且配合施用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2.
缓控释肥施用对旱作区全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缓控释肥的施用对全膜马铃薯关键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H)、中(M)和低(L)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了2种不同施肥方式即集中沟施(F)与表层撒施(B)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施肥水平对旱作全膜马铃薯的主要生长指标(除茎粗)、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显著,在施用900 kg/hm~2的高肥水平时,其沟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分别达43 609 kg/hm~2、72.1%和92.7%。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大薯数、单株薯重、大薯重、产量和大薯率影响显著,且在3种施肥水平下,集中沟施(F)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高于表层撒施(B)处理,其中在高肥水平下HF处理较HB处理平均增产达2 835 kg/hm~2,增产率为6.9%。施肥水平×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各生长指标和产量影响均不显著。综合来看,缓控释肥在较高水平的施肥(900 kg/hm~2)条件下,集中沟施处理(HF)有利于旱作区全膜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丘陵山地水蜜桃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丘陵山地水蜜桃种植中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根据生产实际对滴灌施肥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2014-2015年的应用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滴溉施肥系统,在更实用和易于操作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成本。与传统灌溉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节水41%、节肥28.3%、省工80%、增产10.8%,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值得在丘陵山地水蜜桃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南方马铃薯中心选育的鄂马铃薯7号是中晚熟、加工型品种,该品种株型扩散,主茎数少。通过多年的试验及示范,提出了该品种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即在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的前提下,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技术,并结合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从而达到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阐述玉米膜下滴灌需水需肥规律、水肥耦合机制、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灌溉制度等研究进展,提出深入挖掘水肥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构建"水肥土"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实用轻简化、精准信息化、规范标准化、适宜区域性的水肥一体综合管理制度,是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筛选适宜旱作雨养农业区种植的马铃薯主粮化需求的新品种(系),并探索其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个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原种为材料,以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黑膜、大垄、氮肥减施10%、氮肥减施20%对马铃薯植株叶片生理参数、田间枯萎病发病率、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氮肥减量10%处理对‘陇薯9号’与对照处理相比,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差异显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2个马铃薯品种田间枯萎病发病率。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与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采用黑膜覆盖、氮肥减施处理(最高可减施20%)与黑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有利于实现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绿色栽培与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宣薯3号二级脱毒原种产量和种薯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最佳施肥方案为每公顷施农家肥11250kg、N肥172.5kg、P肥75kg、K肥150kg,N:P:K比例为1:0.4:0.9,产量高达30481.5kg,产投比为3.1:1;马铃薯种薯数量的最大施肥方案为每公顷施N肥156kg、P肥85.5kg、K肥120.5kg,N:P:K比例为1:0.55:0.77,每公顷结薯数产量高达158055个,在栽培时可结合二者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铃薯鲁引 1号进行不同种源、地膜覆盖、施肥、种薯大小、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 ,基本明确了在旱地多熟间种条件下 ,以地膜覆盖 ,选用高山种薯 ,一次性用足基肥 ,中切薯 (2 5g ,6 6 7m2 种 35 0 0~ 4 0 0 0穴的密度等处理较好。通过应用早熟品种和促早熟措施 ,形成了较有系统的浙西南山区马铃薯早熟高产增效的关键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孙炜 《中国马铃薯》2012,(3):167-168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土质肥沃,林、草、水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累,所以种植的马铃薯产量高,且品质好。为了充分利用脱毒马铃薯的无病毒感染、结薯早、膨大快、产量高和品质好等优点,总结了适合该地区的脱毒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选地整地、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贮藏。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对普洱市香蕉种植施肥状况情况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发现普洱市香蕉施肥存在有机肥施用少,以化肥为主,造成有的种植地块有机质降低;磷肥施用量大幅偏高,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且施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国内的发展情况,对普洱香蕉生产的施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普洱香蕉要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合理改进N、P、K肥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具有增温保墒的作用。从选地、施肥、选用良种、种薯处理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了解广西宾阳县甘蔗种植的现状,针对宾阳县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和施肥不科学两大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如建议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机械种植,同时扭转传统施肥观念;增施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等;其中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策略,科学施肥,政府与企业的作用等建议对指导蔗区甘蔗优化施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平县马铃薯栽培面积常年都在1.5万hm^2左右,是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为了获得高产优质马铃薯,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形成了一整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它主要以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通过引进脱毒种薯更换品种、种植形式改革、种薯处理、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以九改为中心的马铃薯高垄双行小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闽东南丘陵平原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实行稻稻麦三熟制。90年代后期起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面积压缩,小麦面积大幅减少至消失,经济作物、蔬菜、粮菜兼用型的马铃薯面积扩大。双季稻-马铃薯作为一种新三熟种植制。马铃薯冬种春收,上市时正值中国中北部鲜薯断挡期,具有明显市场优势。因而,稻稻薯种植制迅速发展。现根据龙海市的调查研究结果,对稻稻薯种植制的密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在保护地番茄上进行水肥一体化应用,确定最佳灌溉量和最佳施肥量。[方法]在管理水平一致的条件下,设置2个处理,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常规灌溉和施肥条件的处理。[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比试验表明,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增产8.8%、节水22.7%、节肥20.69%。初步确定了保护地番茄最佳灌溉量为2 184 m3/hm2、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420、263、240 kg/hm2。[结论]温室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陇中地处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马铃薯优质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马铃薯在20万hm2左右,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5%,2001年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2005年又被甘肃省确定为种薯生产基地。近年随着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市场上对优质种薯需求量俱增,年需优质种薯在千吨以上,所以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当地种薯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种薯业,并紧紧依托种薯这个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混合施入土壤的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水省肥的目的,还是实现农业精确定量、智慧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水肥一体化中滴灌等技术在设施栽培以及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对滴灌技术在水稻中应用存在的成本高、环境不友好、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沟渠改造、加强滴灌管道建设、垄畦栽培结合、水肥药一体化和筛选新品种等解决方法。本文为水肥一体化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水稻栽培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混合施入土壤的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水省肥的目的,还是实现农业精确定量、智慧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水肥一体化中滴灌等技术在设施栽培以及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对滴灌技术在水稻中应用存在的成本高、环境不友好、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沟渠改造、加强滴灌管道建设、垄畦栽培结合、水肥药一体化和筛选新品种等解决方法。本文为水肥一体化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水稻栽培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宜昌夷陵区作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自2019年开始探索推广适合夷陵茶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经过2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茶-沼(肥)-畜”“推广种植绿肥”五大集成技术的要点和示范效果,为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也为全区科学施肥提供了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20.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