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菱湖“桑基鱼塘”系统及其农业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湖州菱湖"桑基鱼塘"的历史渊源和桑基鱼塘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和作用。梳理了湖州菱湖"桑基鱼塘"的发展变化,介绍了菱湖镇射中村对"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蚕业的企业生产结构,是指蚕业与其它种植业、养殖业与工副业相互结合,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和生产结构关系。研究蚕业企业生产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继承我国传统蚕业经营模式,取得最佳经济效果。本文通过对我国蚕业企业生产结构主要模式的简介,意在抛砖引玉,供研究时参考。一、“桑基鱼塘结构”据考,我国“桑基鱼圹”生产结构始于十五、六世纪之间,距今己有数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罗马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3个,"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成为浙江省第3个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耕生态系统。位于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为了保护传承桑基鱼塘系统,加强对系统地  相似文献   

4.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循环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科学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应用条件价值法2种形式获取数据,分别对桑园提供产品、桑园气体调节、桑园涵养水源、桑园减少尘沙、桑园保持土壤、鱼塘提供产品、鱼塘蓄水防洪、桑基鱼塘休闲旅游以及桑基鱼塘历史文化共9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桑园、鱼塘和桑基鱼塘整体3个部分每年提供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107亿元,其中:桑园系统每年提供服务价值最低,为1.24亿元,占总价值的1.16%;其次是鱼塘系统,提供价值为7.44亿元,占总价值的6.96%;最高的是桑基鱼塘整体系统服务价值,约98.32亿元,占总价值的91.88%。研究结果显示桑基鱼塘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远远高于单一的桑园生态系统和鱼塘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价值,明确了桑基鱼塘只有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有机组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更高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5.
桑基鱼塘是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农耕劳作,创造的田埂种桑-池塘养鱼-采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鱼肥蚕壮的良好人工生态系统。2014年5月“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单位。为进一步传承发展湖州桑基鱼塘传统文化,9月22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在湖州荻港鱼村联合主办了“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江苏及省内蚕桑重点市,有关农业遗产保护、渔业专家近百人参加了论坛。原全国人大常委、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应邀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6.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以桑为中心。种桑养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塘泥上基肥桑,使蚕、桑、鱼三者密切结合,互相促进,使人们持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几年来,由于对蚕茧、蔗糖、圹鱼等一些农产品价格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蔗、鱼等项生产,因而严重影响到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并损害了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因此,如何按照价值规律法则。通过部分调整价格政策以促进蚕桑生产,维护和发展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是农业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南临大海,属副热带的海洋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既没有严寒的冬季,也没有内陆的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此外,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大,地势低洼,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了一种桑基鱼塘的生产结构形式,即把低洼地深挖为塘。挖出的泥土复于四周成基。塘蓄水养鱼,基上栽桑(或蔗、果等)。以桑叶养蚕,用蚕沙(粪)、蚕蛹喂鱼再以塘泥肥桑,从而形成一个以桑为中心的、蚕桑鱼结合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互相促进的“桑茂蚕壮、蚕壮鱼肥、鱼肥泥好、泥好桑茂”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证明,这种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丰富,经济效益大;这种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比较合理,参与这个循环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生态系统投入更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和发展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注意保持这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桑、蚕、鱼三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以达到取得更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诚然,桑基鱼塘是特殊地区的一种生产结构形式,它所提供的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及原理。对其它一些地区来说也是有现实的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桑基鱼塘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创造的一种高效利用土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它的利用形式是深挖鱼塘、垫高塘基、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栽桑,形成水陆交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生态模式。近年来,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蚕蛹加工岗位科学家廖森泰带领团队利用其自主研发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果,对传统桑基鱼塘中各环节相关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高效的开发,开展桑椹、桑叶食药用加工,利用蚕桑生态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和蚕沙生物肥改土,通过种养加结合及适度开展休闲旅游,建立了新型桑基鱼塘模式,并在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顺德太子休闲农庄等多个园区示范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7月20日-21日,广东省蚕学会茧丝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组组织其会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行23人先顺德后珠海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学习,此次活动就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现况、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推广情况、蚕沙有机肥的可发展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次活动首站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基地,这是一种"桑茂蚕壮鱼大  相似文献   

9.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陈玉银,费建明,蒋振东浙江农业大学,浙江湖州菱湖区农技站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它是劳动人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它经过几百年生产的持续适应,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存在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大实物遗存。但"桑基鱼塘"只有种桑-养蚕-养鱼并相互促进,同时产生一个内部生态循环系统,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退;而长江流域的太湖南岸以荻港为中心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至今仍留存完好并发挥着它的功能作用,并成为湖州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遗产,为国内外所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13.
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试验以杂交桑“沙2×伦109”为材料,以普通桑园的湖桑32号片叶育为对照,就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配合施用叶面肥0.2%PGH-X的情况下,供试杂交桑在原蚕生长发育、茧质及制种成绩方面与对照区相近或持平,说明原蚕饲养采用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及条桑二回育形式具有可行性。使用叶面肥0.15%PGH-D可使原蚕5龄期经过延长,对家蚕生长发育表现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全蚕粉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1-DNJ)含量与降血糖效果的关系以及蚕体内1-DNJ的来源,测定了7个家蚕品种或杂交组合以及用5个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5龄蚕制备的全蚕粉中1-DNJ含量,同时测定了由相应的全蚕粉配制的蚕粉复合物对小鼠食后1.5 h血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以及用不同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家蚕制备的全蚕粉复合物的降血糖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凡是降血糖效果显著的全蚕粉,1-DNJ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而1-DNJ含量低的全蚕粉其降血糖效果均较差,但降血糖活性与1-DNJ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全蚕粉中还存在其它降血糖活性成分。养蚕用桑中的1-DNJ含量与蚕体内1-DNJ含量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且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幼虫不含1-DNJ,因此证实了蚕体内的1-DNJ来源于桑叶,家蚕本身不能产生1-DNJ。  相似文献   

15.
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栽桑养蚕专用机械设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蚕桑生产恢复时期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一系列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这些机具的生产实用率较低,特别是蚕桑机具的研究队伍薄弱、资金匮乏,导致其在蚕业技术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环节。2008年建立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所属的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在以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设备改良与省力化设备研究;桑枝伐条机械研制;桑枝粉碎机及食用菌专用烘干机研制;废弃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研制等。为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议加大对蚕桑生产机械研究的投入,重点开展省力、高效、优质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并将生产急需的一些实用蚕桑机械的推广纳入农机补贴。  相似文献   

16.
野桑蚕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和日本野桑蚕染色体进行了观察、研究 ,比较了中国野桑蚕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染色体的形态行为 ,发现这些差异与雌雄蚕染色体是否发生交叉是一致的 ;同时在两个地区的雌蚕粗线期均发现了末端分开呈不对称的“Y”字二价体或提前分离的二价染色体 ,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桑叶桑蚕幼虫及茧壳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检测了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重金属元素砷、铅、汞的含量.结果发现,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汞含量没有规律,蚕体中的砷含量高于桑叶含量.砷和汞在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含量均比较低,符合国家保健食品通用标准的要求.但是,对于铅而言,桑叶中的含量却比蚕体中的含量低,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北方地区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开展条叶兼用生态桑树优良品种的选育。从河北省保存的桑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抗旱耐寒和丰产性能好的育种材料,以桑叶、桑条的产量和品质为目标性状,进行株系选择及抗旱性试验和产量、品质性状鉴定试验,并进一步通过区域试验选育出桑树新品种冀桑4号。该品种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和生长旺盛的特点,在条叶兼用生态桑树的特定收获方式下,产叶量和产条量分别为6.85、13.44 t/hm2,比养蚕专用桑树品种冀桑2号提高4.74%、70.78%;桑叶和桑条的品质优良,100 kg桑叶产茧量和100 kg桑叶茧层量分别比冀桑2号提高5.85%、7.49%,桑条作为造纸原料的综合品质优于红皮花桑和条墩桑1号。该品种已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适宜在北纬42°以南、海拔500 m以下的北方干旱山地和沙地用于生态造林或作为粮、油作物的间作树木。  相似文献   

19.
稚蚕人工饲料中桑绿枝粉的添加效果及加工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家蚕稚蚕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 15 %的桑绿枝粉、冬桑条粉、桑皮粉等 ,并与豆腐渣、市售纤维素粉末等进行了对照试验 ,结果以添加桑绿枝粉的稚蚕人工饲料各项成绩最为理想 ,稚蚕对其有良好的摄食性 ,从而为研制稚蚕低成本人工饲料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构建蚕桑药食用途育种技术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分析现行蚕、桑育种技术的基础上,以蚕、桑资源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开发为着眼点,提出了以蚕、桑资源的食用营养成分、药理活性及其物质基础为依据,以药用活性成分及食用营养成分为首要选育目标,选育一批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高且成分优、抗性强、产量高、口感好的蚕、桑新品种,以拓展现有的蚕、桑育种模式,构建蚕、桑药食用途育种技术体系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