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2.5%溴氰菊酯EC和10%阿佛菌素EC不同配比的复配制剂进行了对桃蚜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与阿佛菌素以1∶1、1∶2和1∶3三种配比的混剂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3.70、141.18和148.91。可见三种混剂对桃蚜均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菖蒲提取物与溴氰菊酯混配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选用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与化学防护剂2.5%溴氰菊酯乳油按有效成分的不同比例进行混配,测定各混配剂对玉米象成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4种提取物与溴氰菊酯混配均有增效作用,最佳配比分别为无水乙醇提取物∶溴氰菊酯=300∶1,丙酮提取物∶溴氰菊酯=150∶1,乙酸乙酯提取物∶溴氰菊酯=300∶1,石油醚提取物∶溴氰菊酯=150∶1;对玉米象的共毒系数分别为771.24、900.17、398.39和541.48。  相似文献   

3.
参照FAO推荐的浸渍法,研究了吡虫啉与联苯菊酯的5种配比对麦长管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联苯菊酯混配后,表现增效作用的配比为1∶1,2∶1,共毒系数(CTC)分别为273.22,126.17;表现相加作用的配比为1∶2,5∶1,共毒系数(CTC)为95.28,104.65;表现拮抗作用的配比为1∶5,共毒系数(CTC)为60.46。5种配比中以1∶1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增效磷(SV_1)对敌百虫在棉铃虫、粘虫、二化螟及小白鼠4种测试动物上均表现增效作用,增效比值为2~3.本试验用增效磷进行昆虫体壁或小白鼠口投处理,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在5小时后明显下降。离体状态下,二化螟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被增效磷抑制,当增效磷浓度为5.1×10~(-8)molL~(-1)时,抑制率可达68.3%。体内抑制试验表明,用 SV_1预处理5小时后,GST活性首先增大,以后慢慢降低,24小时后,又被抑制43.0%。初步认为,SV_1影响参与降解敌百虫的 GSH—GST 体系的作用,也是对敌百虫产生增效作用的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与氟环唑(epoxiconazole)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毒力,旨在明确二者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氟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EC_(50)分别为44.111、1.743 mg·L~(-1),氟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明显高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氟环唑25:1配比表现为相加作用;5:1、10:1、15:1和20:1四个配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10:1和15:1的SR分别为1.64和1.66,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并与合成抗氧化剂维生素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大黄鱼鱼卵磷脂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明显,与维生素C接近,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比维生素C弱。大黄鱼鱼卵磷脂对菜籽油、芝麻油、大豆油和猪油均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当添加量达到0.1%时,其抗氧化效果与0.02%的TBHQ相近。维生素C对大黄鱼鱼卵磷脂在菜籽油、芝麻油、大豆油和猪油中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增强其抗氧化效果。柠檬酸和酒石酸与大黄鱼鱼卵磷脂复配对猪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但会削弱其对菜籽油、芝麻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高效的除草剂桶混助剂,显著增加二氯喹啉酸药效,减少有效成分用量,以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蓖麻油和芝麻油7种植物油为原材料,采用碱催化酯交换的原理合成7种甲酯化植物油,将其按不同比例复配并添加乳化剂后得到了20种桶混助剂;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20种助剂对二氯喹啉酸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种甲酯化植物油助剂均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和稳定性;当甲酯化植物油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时,能显著提高二氯喹啉酸药液在稻稗叶面上的沉积量,提高的范围为11.71%~143.60%;能有效降低二氯喹啉酸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大小,降低的幅度范围分别为11.63%~28.97%和17.78%~49.77%。20种甲酯化植物油助剂对二氯喹啉酸防除稻稗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增效作用最显著的为甲酯化植物油助剂JZ-12 [配方为:m(甲酯化花生油):m(甲酯化玉米油)=2∶1,乳化剂m(OP-7)∶m(PEG-400)∶m(ZR-5)=1∶1∶0.5,含量为甲酯化植物油质量的20%]和JZ-35 [配方为:m (甲酯化玉米油):m (甲酯化蓖麻油)=1:1,乳化剂m (OP-7):m(PEG-400)∶m(ZR-5)=1∶2∶1.5,含量为甲酯化植物油质量的20%],与未添加助剂的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93.75g·hm~(-2)相比,添加这2种助剂后,株死亡率分别提高38.67%和22.47%,鲜重抑制率分别提高22.98%和21.26%。最后,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对二氯喹啉酸防除稻稗增效作用最好的助剂为甲酯化植物油助剂JZ-12和JZ-35。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测定了溴氰菊酯(deltamethrin)、氯氰菊酯(cyperme-thrin)、氰戊菊酯(fenvalerate)、北京菊酯Ⅱ与辛硫磷以不同比例混配对菜青虫的增效作用。溴氰菊酯与辛硫磷以1:20和1:100的比例混配,共毒系数分别达到427和491。氯氰菊酯与辛硫磷以1:20的比例混配,共毒系数为165,北京菊酯Ⅱ与辛硫磷混配(1:5),共毒系数达到558。部分组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获得良好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明确烯酰吗啉、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分别与嘧菌酯混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类型,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3种单剂及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6个配比、烯酰吗啉与嘧菌酯5个配比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酯、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2.010、64.961、2.722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15∶1、12∶1、9∶1、6∶1、3∶1、1∶1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9)∶1配比的SR值较大、增效作用较明显;烯酰吗啉与嘧菌酯4∶6、5∶5、6∶4、7∶3、8∶2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4配比的SR值为1.82,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除草剂混配增效测定法,以异丙隆、扑草净及甲磺隆不同配比混配后在婆婆纳、蜡烛草上进行了药效测定和最佳配比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扑草净与甲磺隆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39,1.14,最佳配比为144∶1;当异丙隆与扑草净+甲磺隆(75∶1)混配后,混配比<4.5∶1时,具有增效或相加作用,增效系数为1~1.18≥1,三者最佳配比为85∶75∶1。二种混配剂适宜用药量分别为402~548和549~622g/hm2,在杂草2~3叶期使用,对杂草鲜重防效分别达83.1%~92.5%,84.5%~91.6%,药剂成本分别为16.8~23.4,35.6~40.2元/hm2,对小麦及后茬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生理和生化方法,以美洲大蠊为材料,研究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用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配,特别是1×10-5mol/L辛硫磷与1×10-6mol/L溴氰菊酯混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开始兴奋时间比单用溴氰菊酯缩短了67%,阻断时间缩短了36 min以上,说明混剂提高了乙酰胆碱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的积累。生化分析认为,混剂增效的原因之一是提高了对靶标酶——AchE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久效磷、倍硫磷、西维因、马拉氧磷、虫螨磷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西维因、倍硫磷或马拉氧磷与氰戊菊酯混用(3:1)对瓜蚜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6.8,276.7和411.1;久效磷、倍硫磷或虫螨磷与溴氰菊酯以3:1混用对瓜蚜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9.9,488.2和592.7。对桃蚜,马拉氧磷+氰戊菊酯(3:1)共毒系数为328.1,虫螨磷+氰戊菊酯(1:1)共毒系数为699.8;久效磷、西维因或虫螨磷与溴氰菊酯以3:1混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43.2,258.0和448.1。这些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桃蚜或瓜蚜羧酸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_(50)值为10~(-5)~10~(-8)mol/L),其抑制能力与对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增效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对蚜虫体内水解拟除虫菊酯的羧酸酯酶的抑制是主要的增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点滴法于 1992和 1999年测定了山西晋中地区枣步曲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并进行了辛硫磷与百树菊酯混配后对枣步曲增效作用研究。测定结果表明 :以LD50 值进行比较 ,1992年晋中地区枣步曲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次序为 :溴氰菊酯 >氟氰菊酯 >氯氰菊酯 >甲氰菊酯 >戊菊酯 >氰戊菊酯 ,1999年为溴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百树菊酯 >氰戊菊酯 >甲氰菊酯。以 1992年所测LD50 值为敏感基线 ,枣步曲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与甲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 7 4,6 6 ,2 6 8倍。对前两种药剂产生了低水平抗性 ,而对甲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抗性。辛硫磷与百树菊酯以 1:1混配 ,共毒系数为 173 5 ,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供试害螨,采用玻片浸渍法,进行川芎油和冬青油的复配增效研究.结果表明:川芎油与冬青油以质量比(W∶W)为1∶1.5混用对朱砂叶螨具显著增效作用,LC50为622.93 mg·L-1,共毒系数达616.94;通过溶剂、乳化剂等助剂筛选,确定了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的配方;质量检测表明以该配方配制的制剂符合商品农药的各项要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和山楂叶螨(T.viennensis)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00 mg·L-1处理药后7d防效均在90%以上,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EC 9 mg·L-1处理防效相当,值得在经济作物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虎杖、黄柏、厚朴、松萝等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桃褐腐菌的抑制作 用,经线性回归计算50%抑制时的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33.8μ g/ml、40.6μ g/ml、90.6μ g/ml、 3.4p g/ml。根据EC50,用等效线法相加作用线的6等分点设置配比,共毒因子法判断增效标准。结果 表明,各种配比的混配剂中黄柏 松萝为最佳增效作用组合,其中以8:1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氰戊菊酯等杀虫剂对上海四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除粘虫对氰戊菊酯未产生抗药性外,其余三种害虫对氰戊菊酯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以上海县七宝镇的小菜蛾、菜青虫对氰戊菊酯和敌百虫的抗药性最强,分别达307.1倍和440.9倍以上。青浦县青东农场,上海县七宝和松江县五里塘乡的菜青虫对氰戊菊酯分别产生了38.0、16.9和14.9倍的抗药性,对乙酰甲胺磷产生了2.5~8.5倍抗药性。七宝地区小地老虎对氰戊菊酯产生16.0倍抗药性。增效剂I(MGK 类似物)和芝麻油对氰戊菊酯具增效作用,配比为3:1时,增效比分别为2.2和2.8。对四种害虫测定的结果显示了供试药剂的毒力顺序为:氟氰皮菊酯>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17.
农抗120和百菌清对辣椒炭疽病菌联合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室内用平皿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农抗120、百菌清及其4种不同配比的混剂对辣椒炭疽菌的菌丝抑制作用和毒力。结果表明,农抗120和百菌清对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是2777.2mg/L和1090.7mg/L,农抗120的毒力小于百菌清;农抗120与百菌清以4:1~8:1混配增效系数(SR)为2.04~3.93,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农抗120与百菌清6:1增效系数最大,达3.93,为最佳配比;农抗120与百菌清6:1混配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平均抑菌率为84.4%,显著高于农抗120的75.5%和百菌清的66.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理,在室内采用溴氰菊酯对异迟眼蕈蚊进行抗性选育,对其抗性现实遗传力和解毒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个体选育法和群体选育法分别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进行选育,抗性选育24代后,抗性倍数达到11.36倍,现实遗传力h~2为0.077 1。当致死率为80%~90%时,预计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1~14代。增效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增效醚和磷酸三苯酯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显著(P0.05)。解毒酶活性分析表明,随着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羧酸酯酶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说明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较小,但在食用菌生产中也要尽量降低溴氰菊酯的使用浓度;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增强是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单剂及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力。[结果]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吡虫啉及5个不同配比(体积比)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以25.0%(溴氰菊酯)+50.0%(吡虫啉)比例混配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为203.47。[结论]该试验可为现有防治药剂利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单剂及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力。[结果]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吡虫啉及5个不同配比(体积比)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以25.0%(溴氰菊酯)+50.0%(吡虫啉)比例混配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为203.47。[结论]该试验可为现有防治药剂利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