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了天保工程不同区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面临的众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林近自然采育更新和结构调整、工程区防灾减灾和森林健康状况保持、天然林资源动态时空分析与评价等5个重大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推广应用现有技术成果、针对新问题设立课题研究和引进国际先进理论技术为工程服务的总体对策;并针对5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人工促进退化天然林恢复、森林近自然经营及健康状态监测等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在贵州省推进近自然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与发展动态,针对我省存在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天然林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改变森林经营思想,重视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调整森林采伐管理体制,研究适合贵州特点的森林经营和监测技术体系等措施来推进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天然林保育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界定天然林与天然林保育术语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更新演替、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分类经营、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天然林保育的基础理论,应依此确定森林经营实践的支撑技术,以实现我国天然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4.
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几十年来经营红松人工林的经营教训,指出若想做好森林近自然经营工作,必须从现存原始天然林保护、过伐天然林的林相整理、人工林天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母树保护和良种基地建设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达到自然和谐的森林近自然经营。  相似文献   

5.
针对湾沟林业局森林质量不高的问题,从加强森林采伐管理、恢复近自然森林群落、建设红松果林、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森林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崇州林场不同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恢复生态学最成功的实践,讨论"近自然度"通常是用一定程度受到人为影响的现实状态与认为的自然理想状态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选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崇州国营林场为示范地,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株数、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参数对林场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其近自然度水平为顶极天然林>演替天然林>人工乡土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成林.并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制定了封禁、封调、封改、封造4项经营技术模式,以期模拟恒续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本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示范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过去几个世纪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脆弱生态景观退化过程中, 欧洲率先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而后, 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文中从基本原则、基础问题、关键要素、预测方法、决策步骤等多个角度对近自然森林经营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介绍了欧洲广泛使用的近自然经营方式——目标树经营, 旨在促进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五岔沟林业局经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余年建设和休养生息,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将是今后长期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五岔沟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和社会发展对森林产品的需求,提出森林可持续经营思路和途径,并强调应以森林经营管理能力为支撑,以法制环境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崇军 《森林工程》2004,20(3):23-24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天然林 ,森林经营要采取恰当的技术 ,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天然林与森林作业的关系 ,并提出了针对天然林的森林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最近行将开始的新一轮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利用可持续经营理论来指导经营方案的编制,文中还就经营方案中的木材采伐与利用、多资源利用、森林能源工程、效益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龙晓飞 《绿色科技》2021,(5):112-114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再生的,也是可消失的。因此,科学合理地经营和管理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唯一的选择。甘肃省天保工程实施区森林是本省森林环境的主体,对本省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就天保工程实施区森林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以及可持续经营的部分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经营现状及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现有的天然次生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参与意见,即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实和行森林分类经营;利用天然林环境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停止皆伐,栽针保阔;采取长轮伐期作业,培育大径材;进行封山育林。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主要天然林经营模式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森林经营模式属于森林经营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何将现有的、已被实践检验而富有成效的经营方法与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森林经营模式是目前天然林经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方法]将天然林经营的目标设定为保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根据现有林中大径木的多少确定经营类型,基于众多的试验结果或研究成果进行经营措施安排,期望在百年左右的时段内,通过有序调整小树拥挤度、大树均匀性、林分成层性和幼树开敞度,并进行地力维护以及结构化森林经营等技术措施,使现有天然林演变为恒续林.[结果]设计出了3大类20种经营模式,即9种针叶林(松林、云杉林)复层异龄林模式、4种栎类阔叶林模式以及7种松栎(阔)混交林模式.所设计出的天然林经营模式都包含了林分整体经营和单木经营,而在单木经营中均采用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结论]研究设计出的20个经营模式为我国西北地区天然林保育提供了既先进又实用的技术指南,也对我国其它地区天然林经营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借鉴“林分施业法” 开展天然林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许多地方的天然林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前急需研究的是如何进一步对已经保护起来的天然林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最终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本文论述了日本天然林经营、研究现状,介绍了日本东京大学演习林的"林分施业法"经营技术,提出了借鉴"林分施业法"作好天然林保护工作急需研究解决的几个森林经营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勐腊县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森林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勐腊县“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意见。论述了管护的组织形式、管护办法、管护制度 ,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同时特别强调了社区共管与发展社区经济对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社区经济 ,搞好社区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森林资源的人为破坏 ,确保“天保”工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天保工程后续问题是确保天保工程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和林业企业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天保工程后续发展的管理与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工商品林的合理采伐是实现森林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合理经营森林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贵州省2003—2004年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的必要性和实施情况,总结了采伐试点取得的成效,对采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天然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究成果,根据三江并流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三江并流区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标准、23个指标。根据该体系,对三江并流区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分类分区。  相似文献   

20.
泸水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程实施后农民福利水平有所下降,薪柴消耗指标大幅度下调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对薪柴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森林管护工作滞后,公益林建设中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不利等。藉此,提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开发,加大能源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增加森林管护费用,强化造林质量管理等天保工程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