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林业企业的木材采伐量逐年降低,利用森林资源去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企业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再加上生态旅游成为现如今备受推崇的旅游形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从这一方面着手推动经济发展显然大有可为。吉林省作为国家的生态省建设试点,也为吉林的林业企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吉林林业企业生态旅游现状吉林省林业企业大多数都地处长白山生态区域当中,有着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辽源市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其林业生态和经济生产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过往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吉林辽源地区为了推进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度,开始进行针叶树种的造林建设。本文针对吉林辽源地区的针叶树种造林工作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升造林工作的完成质量,实现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方面肩负着战略性重任,吉林省的农业和林业必须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而吉林省这一特殊省情决定了,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广大农村地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农业发展和林木保护的矛盾,存在着为农业耕作而或多或少地牺牲当地农村林木资源的问题。同时又有实际数据表明,中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与林木保护形势尤为严峻,处理中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与林木保护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根据中部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对农业发展与林木保护做出平衡,就不仅仅是吉林省碳达峰行动的重要考量,更是为全国碳中和愿景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贡献吉林智慧。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农业发展与林木保护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农民利益;其次,以管理学理论、方法制定化解这种特殊矛盾的两大原则;最后,理论联系实际,从“利益”角度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化解农业发展与林木保护矛盾的三项具体措施。总之,这种吉林智慧就是历史地画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新时期,吉林农业担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本文通过简述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运用钻石模型对吉林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付琳茜 《吉林农业》2012,(10):27-28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吉林省永吉县的实地调研,了解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以期为吉林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下经济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模式,在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明确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各市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发展。为了促进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本文从林下经济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桦甸市是重要的林业产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林业成绩突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吉林桦甸红石林业局,在树种的培育方面、水生植物和藤本植物的栽种方面以及景观园艺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林业建设中,营林工作是重点,因此本文对营林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找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发展畜牧经济,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带动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吉林省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吉林畜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畜牧经济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林业承载着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和改善荒漠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吉林省洮南市林业生态建设是实施吉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洮南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省2000—2008年林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林业各次级产业内部结构间的相对关系及各地区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主要影响,总结了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客观地分析了吉林省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下经济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模式,在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明确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各市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为了促进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文章从林下经济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主要的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成为了吉林省近几年发展的主要模型,本文从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促进吉林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层林业工作站在实施通榆生态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吉林省通榆县大多数林业站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无保障的问题,制约了县林业事业的发展.解决好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林业队伍稳定和人员素质提高,关系到林业改革与发展大计,关系到通榆生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增加50亿kg粮食和国家粮食安全都需要稻作不断进步,本文通过吉林省水稻种植历史和稻作历程,从6个时期阐述了吉林水稻育种、栽培发展过程和科技进步,为吉林稻作科技发展确定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粮食总产量729.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量957.62斤/亩,连续12年全国第一,2015年底,吉林省又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总产量跨越了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3个百亿斤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可贵贡献。面对新形势,吉林再出发,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努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5年10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林业经济改革进程中,林业分类经营发挥着持续推动作用,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结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探讨我国林业分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旨在为推动我国的林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综合国力、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因此,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本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如何提高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服务。对于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基本策略,加强农业信息硬件与软件建设,来解决制约吉林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并对此策略加以深入调查与分析,引入发展空间潜力系数的概念,从而得到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人的压力加大,各种精神问题不断增多,社会经济负担和社会危害加大。本文在对精神康复事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吉林省精神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精神康复事业,促进吉林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