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油菜是甘南州的主要经济作物,2007年播种面积达到1.2万hm2,约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海拔2 200~3 100 m的高寒阴湿区.该区以种植高芥酸、高硫甙的白菜型油菜品种为主,产量低、品质差是制约油菜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选育的油菜新品系在青海省不同生态气候类型地区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每年同时进行设置了油菜各类试验,通过品种筛选试验、产量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终筛选出了春油菜新品种北油4号,该品种青海省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油菜新品种,属白菜型春油菜常规种,该品种早熟、丰产,籽粒含油量42.10%,芥酸含量26.8%。适宜青海省海拔3100m左右,且年均温度在0℃以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0万hm^2左右。其中海拔2500m以上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2011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选育的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8号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比白菜型油菜浩油11号增产14.8%以上)、优质(芥酸和硫苷含量达到国际“双低”标准、含油量46%)、抗(耐)菌核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宜在青海、甘肃省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
青杂7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油2011030).该品种与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 kg,高产的可达240 kg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低于20μmol/g,含油量45%左右,抗菌核病性比白菜型油菜强.2011年在湟中县田家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测产最高亩产达224 kg,平均亩产197 kg,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品种是替代在海拔2 900 m左右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和青杂3号的理想品种,同时也适合在春油菜区一般甘蓝型油菜品种不能完全成熟的地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育适宜青海地区种植的早熟、优质、高产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以双低不育系167A和双低恢复系235R为亲本组配育成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油19号(组合235).该品种在2009-2010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 412.3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18.94%;全生育期124 d,比对照(浩油11号)晚熟6d.在2011-2012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2 106.00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6.27%;其杂种F2代种子的芥酸、硫甙、含油量分别为0.17%、33.65 μmol/g饼、44.52%.于2012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青油19号,适宜在青海省海拔3 000 m左右的早熟白菜型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北疆昭苏县是主要经济作物油菜种植区,每年的播种面积2×104hm2(30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85%以上。该区过去以种植高芥酸、高硫甙的白菜型油菜品种为主。产量低品质差是制约该县油菜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品质,2004年引进青杂5号,该品种适宜在昭苏县海拔1500~2100 m的每个乡场推广种植,目前占到昭苏县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结合青杂5号品种生育特性和昭苏县的气象条件和总结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2 970~3 200 m,属高原大陆型气候,无绝对无霜期,是青海省作物种植的上限区.该区长期以来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品种产量只有1 500 kg/hm2左右.针对这种现象,海晏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02年开始从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高产、优质、早熟甘蓝型春油菜青杂3号,经过连续4 a的试验、示范,一般产量3 000 kg/hm2,高产达3 750 kg/hm2,是替代高海拔地区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并成功的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选育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优质早熟甘蓝型品种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品种门源小油菜进行甘白种间杂交的方法,创造出了一批优质特早熟甘蓝型遗传资源,用这些资源作为亲本转育出了3个优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1个恢复系,在这些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置的杂种中E144表现最突出,它不仅能在海拔2800~3000m的白菜型产区正常成熟,而且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30μmol/g,产量比白菜型油菜主栽品种青油241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9.
春油菜新品种甘南 4号是甘南州农科所以“82 C- 1”作母本 ,“新城黑菜籽”作父本杂交 ,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为白菜型 ,具有含油率高、芥酸含量低、稳产、适应性强、抗寒、抗病等优良特性。在 1997- 1998年的甘南州油菜联合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 1792 .2 kg/ hm2 ,比对照品种清油 14增产 19.4 %。该品种生育期 10 5 d左右 ,属中早熟品种 ,适宜在甘南州海拔 2 6 0 0~ 32 0 0 m的高寒阴湿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青杂三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种,是替代海拔在2800-3000m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2005年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特早熟双低杂交油菜青杂三号产业化示范》项目,在向化乡麻庄村开展了青杂三号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低芥酸甘白油菜,是利用基因互补原理进行甘蓝型和白菜型菜种间远缘杂交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经在渭北旱塬5年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表现抗病毒病,耐冻、高产、优质。在海拔800~1300m范围内种植,均可安全越冬,突破了甘蓝型油菜的种植界限,使甘蓝型油菜北移一个纬度。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100kg以上,较对照品种秦油4号(白菜型)增产59.06%,最高亩产可达317.5kg。至1993年在陕西渭北、甘肃  相似文献   

12.
《青海农技推广》2009,(4):28-28,30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青海省旱地白菜型春油菜选茬、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本规范适用于青海省海拔2900-3200米的早作区白菜型春油菜栽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攀西高寒山区试种春油菜试验表明,2004年在海拔3 000m的地区种植,供试8个品种均能正常成熟,能得高产、高含油量(供试品种含油量均可达到45%以上)、低芥酸、低硫甙的效果。2005年通过不同海拔的品种试验表明,海拔2 500m左右为春油菜适宜区,海拔3 080m应为春油菜的种植上限,而海拔2 000m的品种开花结实正常,产量较低,是否是春油菜的适宜种植下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005年表现以德油早1号、中双6号、德油5号的综合性状较优,可以在适宜范围内的高限种植。通过2006年推广的德油5号表明,春油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好,德油5号可作为攀西高海拔地区春油菜的主推品种。同时提出了攀西高寒地区的一系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杂3号是清海省农科院春油菜中心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是替代海拔在2800~3000m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杂3号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白菜型春油菜的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白菜型油菜属春油菜类型,全省均有种植,生育期因品种不同变化范围在91天-109天,千粒重平均2.9g,具天然黄籽,耐低温,耐瘠等优点,种子含油量平均40.02%;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棕榈酸3.11%,油酸19.53%,亚油酸18.55%,亚麻酸10.40%,茶生烯酸11.29%,芥酸36.96%,我省品种具高油酸,高亚油酸,低芥酸的特点,硫代葡萄糖甙平均含量94.84μmol/g。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是世界上主要油菜生产国之一。种植面积约340万公顷,单产为每公顷1.1—1.3吨(折合每亩150—180斤)。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各占50%,均属春性类型,全生育期为90—105天。 加拿大于1943年开始种植油菜,主要供工业用,五十年代才开始榨油食用。随着油菜生产和加工工业的发展,菜油和菜籽饼的品质问题愈来愈令人关注,其原因是常规油菜品种的菜油芥酸含量高。科学实验证明,高芥酸影响雄性小白鼠的心肌功能,并导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农户抽样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甘肃省主要春油菜种植区施肥现状。结果表明,海拔1 800~2 400 m的地带以种植晚熟甘蓝型春油菜品种为主,海拔2 300~2 800 m的高寒地带以种植双低优质白菜型春油菜为主。油菜种植户施用有机肥的比例极低,仅为4.00%,秸秆还田率为0;化学肥料主要施用氮、磷肥,多采用常规肥料尿素、磷酸二铵和过磷酸钙,油菜专用肥和新型肥料使用较少;不重视钾肥、硼肥,农户无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习惯。祁连山北麓沿线冷凉区的施肥水平较洮岷二阴山区、临夏和甘南高寒阴湿区高,且在春油菜生育期内基本无追肥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冬油菜新品种天油5号(系谱号986—2-1)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白菜型冬油菜品系“St40—1”为母本、引进的双低白菜型春油菜品种“网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3—2005年区试中,平均产量2668.70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1号增产13.81%,最高单产达2475.00kg/hm^2。该品系表现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含油量41.12%、芥酸29.78%、硫甙93.0μmol/g。适宜在甘肃省东部和中部海拔2000m以下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以门源油菜为母本、E14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极早熟白菜型春油菜常规种。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极早熟组春油菜区域试验,陇油18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30.1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4号增产16.40%,增产油籽300.15 kg/hm2。陇油18号生育期108 d,平均株高126 cm,一次有效分枝数3~6个,单株果数268个,角粒数20.85粒,千粒重2.98 g。籽粒含油量(粗脂肪)38.89%,芥酸含量0.98%,硫苷含量22.41μmol/g,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适宜在甘肃张掖、武威、甘南、定西等海拔2 400 m以上春油菜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青杂三号(E144)是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甘蓝型特早熟春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特早熟、抗逆性强等特点,适于在海拔2800~3000m的脑山地区推广种植,是替代这些区域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平均单产3000kg/hm2以上,较对照白菜型油菜青油241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