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关农村仍然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粮食、衣物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农民身上的穿戴——衣服、帽子、鞋、袜子,男人腰里束的腰巾等,凡是布制品,统统是妇女一针一线做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织布(小关人称其为"洋布")、针织品进入农村并日益扩大市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穿衣仍然以粗布为主,这是因为一者农民手中缺钱,购买力低;二者布匹凭票供应,布票根本不够用。在小关有一句谚语:"家里没有纺花车响,没有小孩哭,不是过日子的人家。"因此,家家户户都有纺花车,大部分人家有  相似文献   

2.
《农村百事通》2011,(11):20-20
上一代人身上穿的衣服、手里的包都是用粗布做的.可美观的程度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差。如果今天也用粗布来做一批衣服或是小包.拿到市场上去卖.不知道会怎么样。我想.吴老板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深受启发。吴老板是两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的:开一个用“粗布”做衣服的小店,专为“朴素一族”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上一代人身上穿的衣服,手里的包都是用粗布做的,可美观的程度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如果今天也用粗布来做一批衣服或是小包,拿到市场上去卖,不知道会怎么样。下面这家小店老板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深受启发。吴老板是两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的:开一个用"粗布"做衣服的小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时髦,绝对绕不过一个词——"的确良"。这种现在看来颇为土气、也并不舒适的化纤面料,在当时引领了鲜亮、挺括的服装风潮。也正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帮助中国人结束了"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穿衣日子。"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产的发展都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会儿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裤,而有限的土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再穿补丁衣服了,补衣似乎已成为历史了。然而,正因为这样,现在的人自己大都不会缝补衣服了,但是,有些名贵衣服如果不慎破损,扔掉是肯定舍不得的,要补就只好找专门的手艺人。对一般百姓来说,有些衣物虽说不上名贵,但织补之后仍然可以穿用。像羊毛衫之类,如果破了一个小洞,能用同色线绒补好,穿在里面仍然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问:我们村有一块地,一直由我们村民小组的村民耕种。20世纪90年代起,因为路途远,丢荒了十几年,后来又发包给外地人承包。前几年,另外一个村民小组说这块地是他们村的,竟然把这块地也包给了其他人。这样同一块土地就出现了两个承包合同。两个村民小组都没有这块土地的权属证书。我们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80年代花200元过欢乐年,90年代花上千元迎新年,进入21世纪过年要花多少钱?每到春节前后,不少朋友晒出过年账,数字有高有低。下文给您盘点各时期过年的花费。80年代抠着过代表镜头:鸡鸭鱼肉除夕之夜端上桌;小孩穿上新衣盼过年拿红包。过年开支:过年零食大部分是自己制作的,主要买些鸡鸭鱼肉等年货,另外给孩子压岁钱,购买过年新衣。基本账单:1.新衣。有人在商店买、有人扯  相似文献   

8.
补丁     
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兄弟又多,所以一年到头没件新衣服穿,一直是哥哥穿完弟弟穿,最小的穿的总是最旧的。幸亏我上面全是哥哥,不然我还得穿花衣服呢。旧衣服当然会不经穿,不是这露就是那破,又没有条件添新衣,只能补补又穿了,缝补最多的地方就是肘、屁股、袖口、膝部。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也成了我们一家人的座右铭。因为很少穿没补丁的衣服,所以穿上一件新衣  相似文献   

9.
邵东县石株桥乡的葡萄种植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同乐村村民罗松柏于1985年从广西购买了200蔸巨峰葡萄苗回家栽种,1986年挂果盈利1800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50多户村民于1993年到广西购回1.5万株早熟品种京亚,发展至10公顷。现在,全村种植面积已有43公顷,每667平方米产值8000多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有一种手工纺织的纯棉粗布,当地俗称“棉布单子”或是“粗布单子”,其主要用于缝制被面、床单、褥面、围巾和包袱布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还是民众主要的服装用料。它所用色彩多为蓝、红、绿等较为鲜艳的颜色,或是用黑或白加以调和,总体色调明快而不失协调,是汉族民间棉织物中成就较高的品种。陕西关中手织布能延绵至今并有较高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抖音上一条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用"面条织毛衣"惹得很多网友纷纷点赞,也有人留言:"让我想起小时候穿妈妈织的毛衣的日子。"小伙叫潘锐彬,广东汕头人。他原本是外企的一名日语翻译,只因心中念念不忘的梦想,让他在2010年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创业开了家网店,自己则身兼手工毛衣的制作者、设计师和模特……潘锐彬说,织毛衣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他的母亲就是手工织毛衣的高手,多年以来一直在从事针织衣物代加工行业。但随着机器织毛衣的普及,手工针  相似文献   

12.
布票     
正20世纪50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市场上布匹供应紧张,1954年,国家对城乡实行布匹凭票供应。最初,桐树王村每人每年发放7市尺(简称"尺")布票,凭布票加上现金可以购买7尺布。60年代初,每人每年只发2尺7寸布票。70年代后,最多时每人每年发16尺布票。登记结婚另外补助16尺布票,60年代初只补助7尺。那时供应的多是棉布,布幅窄、约2尺5寸,做一件汗衫需要4尺布,一件男、女上衣  相似文献   

13.
织布工具     
今天,我们穿着各种花样、各种颜色的衣服,都是在拥有现代化生产工具的纺织厂生产的,但是,你知道在物质匮乏、生产落后的年代,做衣服的布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想知道吗?到河北省博物馆去看看,那里展出了古代的——织布工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民流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流动农民选举权利难以实现、民主选举质量降低、民主管理陷入困境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民流动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是解放前陕西洛川的写照.2008年,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村民不仅住新房,很多人还买了汽车. 60年,中国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彩电冰箱、手机宽带、私家轿车、海选村官…… 6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走出一条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新形状水果     
水果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很少有人见过四方形的。然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的水果蔬菜专家们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终于培育成功了一种立方体形状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不但便于机械收割,而且还具有抗重压能力,对贮存和运输十分有利,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自投入市场以来,人们争相购买,近年来每公斤售价竟高达10美元,且市场供求紧俏。美国科学家还培育  相似文献   

17.
柿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天相  刘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57-1057,1067
柿广翅蜡蝉(Ricania sublimbata Jacobi)过去极少报道.在江西等地,该虫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转害柑桔、柚等果树,到90年代中后期已上升为柑桔、柚、金桔等果树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暑假,女儿开始练毛笔字、学书法。每次写字,我都提心吊胆得不得了,衣服、墙、桌子、地上随时都可能成为牺牲品——到处墨迹斑斑。为了不弄脏衣物,又不打消女儿学写毛笔字的兴趣,我在文具店买来一块水写布,供她练习使用。女儿对水写布"以水代墨"的神奇效果兴趣盎然,但又百思不得其解,非要缠着我给她讲个明白。问题一:什么是水写布?水写布有哪些特点呢?水写布给书法界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概念。水写布是以绒布为  相似文献   

19.
姚远 《新农村》2007,(1):39-39
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众性学习团体,发展学习型组织,要求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立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共享和互动的学习氛围。创建农村学习型组织,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激发起全体村民的学习热情。在具体形式上,可以采取“活动宣传”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开始,超市业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日用消费品领域逐步取代传统的渠道,成为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终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