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武夷山独特的茶产业。截至目前,武夷山市共有茶园面积14.8万亩,茶业总产值达到21.12亿元,全市涉茶人数达8万余人,占全市人口34%,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农民增收、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就我市当前茶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1茶毛虫的防治又称毒毛虫,一年发生2代,其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越冬卵便开始孵化。不同代的幼虫为害茶园的时  相似文献   

2.
徐飙 《中国农垦》2006,(7):30-32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场(正岩企业集团)位于我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区的武夷山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内,南接武夷山民用机场和旅游度假区,北接火车站,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茶场。  相似文献   

3.
许浩 《河南农业》2022,(26):16-18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名茶的代表品类,是我国乌龙茶的一种,尤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武夷岩茶主要指生长在位于东经117~180°、北纬27~28°的武夷山地区的品类,武夷山茶区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特性、疏松透水的土壤及微酸性的土地使得在这个区域种植的茶类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而在众多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茶叶本身的生长状况。如果过于追求产量往往会导致茶叶生长周期短,茶体内积累的生物碱、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过少,使得茶叶风味欠佳;如果过于追求品质,又会影响茶叶的收获量。因此,武夷岩茶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寻找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将针对武夷岩茶的种植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结合茶叶本身的商业及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侯杰 《农业考古》2003,(4):306-306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以“茶”为题材的邮票,共有4枚,分别为:茶圣、茶树、茶器和茶会,在当时成为茶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这套邮票当初的方案并非如此,而是另外一组内容,4枚分别为:蒙山顶上茶、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和武夷山岩茶,另有1枚小型张“陆羽画像”。第一套方案虽未能实施,但亦足可见武夷  相似文献   

5.
武夷岩茶赞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岩茶赞赏福建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赵大炎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年),...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江和金 《现代农业科技》2012,(3):337-338,340
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扬簸、晾索、复焙、成品毛茶等工序,以期促进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产业是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武夷岩茶制作工艺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关注。为了对武夷岩茶进行合理开发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武夷岩茶的品质,本文对武夷岩茶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丁运苍 《农业考古》2007,(5):271-273,282
2007年8月下旬,我因公事从南京禄口机场乘飞机去厦门。三天之后,我又从厦门改乘火车,到达闽北的武夷山,顺便考查了有关武夷山岩茶的轶闻往事。(一)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祖鼻,乌龙茶源于武夷山。久负盛名的武夷岩茶,为碧水丹山增添了无比的神韵与辉煌。武夷山地处福建闽北的崇安县境,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而始于唐代,风靡于宋代的武夷茶,经过当地茶农数百年的精心栽培,逐渐形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上等好茶。18世纪初,茶农们经过精细的工艺改进,便将武夷茶改制成为一种半发酵的青茶,即现在的乌龙茶。这种乌龙茶…  相似文献   

10.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11.
姚月明 《农业考古》2003,(4):309-310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制作加工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采摘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时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又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相似文献   

12.
袁枚游武夷品岩茶志茗斋武夷岩茶是福建乌龙茶类的珍品。臻山川英灵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闻名遐迩,享誉天下,倍受文人学者、中外游客赞赏。来到武夷山品尝岩茶,是一种极富诗意雅兴的赏心乐事,名人学者非常崇尚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清乾隆年间,浙江杭州著名...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作为重要的岩茶产地,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园建设与栽培等技艺有着独特之处。本文通过总结武夷茶园建设与管理的经验,阐述了茶园建设和茶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6.
巩志 《农业考古》2005,(2):313-313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陈宗懋《中国茶经》);而茶之奇又奇在“岩韵”。岩韵,评茶术语之一。专用于描述乌龙茶的香气,以及品茶的韵味和特征。茶之为饮,首重风韵,探韵寻趣,是茶道、茶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以探索茶道茶艺的情趣。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当代书法家潘主澜说:“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却精详”。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以掌握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  相似文献   

17.
旧中国茶商与茶农分工明确,茶农负责植茶、采制毛茶,茶商向茶农收购毛茶精制装箱后,运往各地销售(1)。然而武夷山茶的采制实现了一种奇特的结合,即包头制。茶商自置茶山,委托包头管理,雇人采制,然后运至山麓茶庄精制,分销茶商分设各地的号店或售予洋行出口。武夷山具有良好的植茶自然环境,特产自古以茶著称。那“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胜,峰峦岩壑,秀拔奇伟,高低俯仰,吞云吐雾,鬼斧神工,难以名状。水则溪流九曲,流转其间,幽邃清深,苍冥万古,蔚成山乡水围,皇都仙境。以其环境优异,云雾弥漫.所产茶叶,声闻遐迩。”(2…  相似文献   

18.
深受世人赞誉的武夷岩茶 ,不但见载于史志之中 ,而且还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这些摩崖石刻内涵丰富 ,寓意深邃 ,不虚为武夷旅游可视文化瑰宝。就此略举几方 ,以探其趣。“茶洞”———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古时山中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 ,名“半仙” ,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了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 ,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 ,伤势即消 ,精神清爽。“半仙”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 ,自成一方天地 ,山泉汨汨润土 ,少阳多阴 ,便把茶树种下 ,果然茶树茂盛 ,品质极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岁…  相似文献   

19.
吴志强 《农业考古》2005,(2):312-312
品质优异,独具神韵,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回味甘爽,令人怡情悦性。古人诗云:“奇茗神话传古今,岩壁大红永世存,世间绝品人称颂,益思去病人长春。”历来只有皇帝才能喝到。元代就已作为进贡之品,是为御品。在经好事者夸大,喧染,有关大红袍的传说众多,闻听之后,便有几分“自古仙人栽,人间难得一睹此芳容”的出神入化之感,与武夷碧水丹山一起驰名天下了。  相似文献   

20.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12岁即补秀才,与垫师史玉瓒同入县学,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辞官致仕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惟极喜欢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爱不释手,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在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间奇异风物,遍尝各地名茶。登临黄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