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金银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金银花的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其具体组成,结果表明:金银花挥发油中共检出4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包括十六酸、亚麻酸甲酯、十六酸甲酯,占总含量的55.36%。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是醛类,共12种,但相对含量较低,为10.15%;酸类虽仅4种,相对含量高达48.24%;酯类8种,相对含量总计为27.74%;醇类、酮类、烯类相对含量总计也分别达到7.83%、3.81%、1.43%。福建金银花挥发油组分与其他产地的有明显差异,同时含有一些良好香味的化学成分,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水蒸馏法对金银花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探究金银花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并对产物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金银花粉碎度0.85 mm,5%氯化钠溶液浸泡28 h,料液比1∶10(g∶mL),提取时间42 h,挥发油得率0.171%;经过GC-MS分析,检测到金银花挥发油成分79种,其中脂肪酸类成分(69.10%)、酯类成分(18.15%)和烷烃类成分(5.33%)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杜香挥发油提取工艺,探究杜香挥发油的成分,揭示其生产和利用价值,以便保护和利用杜香资源,为杜香的深加工提供依据。采用超声波法从杜香中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L9(34)对杜香挥发油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75℃,料液比1 g∶25 m L,提取时间15min,经验证杜香挥发油的平均提取率为8.49%。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简称GC-MS)技术对所提取的杜香挥发油进行成分鉴定,共分离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2.70%。超声提取所得杜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芳香烃、烯烃、醇、酮和酯类化合物,应用超声提取法从杜香中提取挥发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郁金挥发油鉴定出2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10-(1-甲基乙基)-3,7-环癸二烯-1-酮,占挥发油总量的29.70%;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郁金挥发油鉴定出28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10-(1-甲基乙基)-3,7-环癸二烯-1-酮,占挥发油总量的24.97%。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产地草果挥发油成分的差异。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的草果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不同产地草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通过NIST14.L数据库和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进行化合物检索、匹配,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草果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个共有组分,1个非共有组分,不同产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一致,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可为草果鉴定以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对8个产地肉桂叶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8个产地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均为反式-肉桂醛,但不同产地其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法、酶法结合半仿生法提取野菊花中的总黄酮类物质,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50%乙醇,提取温度70℃,料液比1 g∶40 mL,时间30 min;酶法结合半仿生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于37℃分别在模拟胃肠环境pH值条件下提取2 h,果胶酶酶解最佳料液比为1 g∶20 mL,纤维素酶酶解最佳料液比为1 g∶15 mL,但果胶酶酶解效果更优。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超声提取法简单易行且提取率较高,酶法结合半仿生提取法的耗时较长,提取率较低,但更符合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原理。  相似文献   

8.
康旭  袁江兰  孟鸳  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87-788,791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CO2)提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CO2流量20 L/h,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98%;主要包括37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酯类。[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C-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高,这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其质量控制指标。本研究采用煎煮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浓度,以绿原酸得率来比较两种提取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提取法较好,绿原酸得率为7.2%,煎煮法则是2.6%。  相似文献   

10.
采用蒸馏法提取云南省昭通市鲁甸、永善、巧家、彝良4县所产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昭通4县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无明显差别,芳樟醇、桧烯、D-柠檬烯、萜品烯、(-)-4-萜品醇占精油成分80%以上。与四川汉源、金阳、仁寿、洪雅和重庆江津青花椒挥发油相比,昭通青花椒中芳樟醇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杨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89-90
采用超声波协助水蒸汽蒸馏提取法提取侧柏叶中的精油,用GC-MS对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0多个成分,鉴定出2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15%,主要化学成分为烯、醛、醇、酯等多种化合物,其中1-甲基-4-异丙基-4-羟基环戊烯含量最多,其相对含量达到28.44%,其次为α-蒎烯,其相对含量达到22.47%.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延胡索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莉  郭新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18-20420
[目的]研究陕西和江苏产延胡索药材中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延胡索药材中挥发油成分,用GC-MS法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陕西和江苏产药材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5种和30种化合物,各占延胡索挥发油总峰面积的70.57%和66.41%。其中,共有30种化合物相同,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丹皮酚(24.52%1、8.43%)、棕榈酸(5.35%、6.39%)、2-β-甲氧基-5-α-胆甾烷酸(7.37%5、.76%)等。[结论]产地是影响延胡索挥发油的种类及含量不同的一个因素,这为不同地区延胡索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邹传宗  李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81-183,199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温郁金挥发油的产率及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提取温郁金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水蒸馏法出油率为2.91%,乙醚提取法出油率为1.68%.从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6和40种成分,共水蒸馏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莪术烯、β-榄香烯酮、5-羟基-3-甲基-1-茚酮等,乙醚提取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β-榄香烯、(+)-香橙烯、异龙脑等.[结论]2种方法以共水蒸馏法产率更高,乙醚提取法挥发油色泽更佳;2种方法中挥发油成分的主要类型均为萜类,其中乙醚提取法萜类含量更高,达到85%,其共有成分为20种,主要为β-榄香烯、异龙脑、β-榄香烯酮、桉油烯醇、β-瑟林烯、吉马酮等,但在含量上有一定差异,为温郁金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方法提取川芎油,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所含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并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中性乙醇提取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提取的挥发油有16个相同成分,各占其相对含量的79.87%、89.42%和71.32%。另外,分别有10、8、5个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51%、3.03%和6.9%,表明以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萃取的川芎挥发油所得组分最多。  相似文献   

15.
石琳  阳元娥  姚勇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41-21643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萃取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2-苯二羧酸-2-乙基己基酯(17.81%)1、,2,34,4,a5,,6,8a-八氢-7-甲基-7-亚甲基-1-(1-亚甲基)-(1a,4a8,a)萘(11.13%);水蒸馏法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66,-三甲基-[1S-(1a,2β,5a)]-二环[3.1.1]-3-庚烯-2-醇(22.05%)、4-甲基-1-(1-甲基乙基)-[1S-(1a,4b.5,a)]-二环[3.1.0]己烷-3-醇(10.69%)、石竹烯氧化物(10.62%)。[结论]超临界萃取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极性较小的成分含量较高;水蒸馏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集中在极性较大的醇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成分用水蒸馏法相对难以提取。  相似文献   

16.
佛手柑挥发油成分提取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柑外果皮、内果皮及佛手柑干粉中挥发油,经GC-MS鉴定,鲜佛手柑外果皮油分离得165个峰,鉴定了46种成分,φ(萜烯类)=73.44%,苎烯、萜品油烯、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以上。肉质内果皮油中分离得到153个峰,鉴定了49种组分,φ(烷烃类)=66.92%,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萜烯类有苎烯和γ-萜品烯。佛手柑干粉提取物分离出194个峰,鉴定出58  相似文献   

17.
紫金牛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金牛根、茎、叶、种子等不同部位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紫金牛根、茎、叶和种子挥发油中共检测出79种化学成分,其中有4种相同化学成分.这些共有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占紫金牛根、茎、叶和种子挥发油中总相对百分含量的62.59%、70.15%、47.71%和45.62%.在紫金牛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均为α-石竹烯,按其含量排序为:茎(69.64%)>根(61.53%)>叶(43.56%)>果(41.33%);其次是石竹烯,除果实中未检测到外,其他部位含量排序为:茎(17.96%)>根(15.44%)>叶(7.87%).两种成分含量之和为茎(87.60%)>根(76.97%)>叶(51.43%)>果(41.33%).试验结果可为紫金牛挥发油成分的化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银花不同花期花蕾质量及指标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金银花的最佳采收期,以封丘大毛花金银花为材料,测量其7个不同花期鲜花蕾和干花蕾的千蕾质量,利用HPLC研究其不同花期花蕾千蕾质量及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封丘大毛花7个不同花期的千蕾质量差异明显;不同花期绿原酸含量为0.350%~2.501%,木犀草苷含量为0.036%~0.207%,不同花期指标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最佳采收期为二白期到大白期。  相似文献   

19.
以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为研究材料,对比了不同含水量、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及不同产地对紫苏中挥发油含量的影响,并通过GC-MS对不同产地紫苏叶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含水量75%的紫苏叶样品中挥发油含量最高,为1.125% mL/g,自然阴干的紫苏叶中挥发油含量显著高于(60℃)低温烘干。紫苏植株中的挥发油主要存在于紫苏叶,紫苏叶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中下旬,8月15日所采紫苏叶挥发油总含量最高,可达22 147.57 mL/hm2。不同产地紫苏叶挥发油含量均符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产地以广西和重庆较佳。其中广西桂林1号样品挥发油含量最高,为0.75% mL/g。紫苏叶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为紫苏醛、石竹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右旋萜二烯。紫苏叶挥发油适合趁鲜提取,干燥方法以自然阴干较优。紫苏植株的挥发油主要分布在紫苏叶中。  相似文献   

20.
尹文清  冯华芬  段少卿  李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38-12140
[目的]研究毛冬青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及其利用价值,探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毛冬青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氯仿提取毛冬青叶挥发性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毛冬青叶挥发油主要含有烃类、内酯类、脂肪酸、烯醇、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为:异丁香油酚(28.967%)、二十烷(8.735%)、十九烷(8.225%)、二十四烷(7.929%)、邻苯二酸-(2-乙基)己酯(7.161%)、十八烷(6.380%)。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苯丙素类成分优于氯仿,而提取饱和烃及脂肪酸时,以氯仿为溶剂效果更佳。[结论]毛冬青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毛冬青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