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一澳大利亚候乌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乌飞经此地。如何保护这些珍贵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介绍了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动物保健》2006,(6):57-57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5月24日发布的消息称,近期,与前期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候乌禽流感的地点处于同一候乌迁徙路线上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西藏那曲地区先后发生候乌死亡。5月24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报告,已从死亡候乌样品中分离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3.
长岛又称长山列岛,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是我国东部候乌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鸟类资源极为丰富,每年途经的候鸟有百万只之多,享有候鸟“驿站”的美名。据调查长岛共有鸟类19目、58  相似文献   

4.
2001-2006年,通过对湖南省屏风界候鸟种类及迁徙规律的调查,表明屏风界候乌资源较为丰富,共环志鸟类26科95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8种。同时摸清了该地区候乌迁徙的主要规律,对候鸟迁徙通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鸟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兴凯湖是亚太地区水乌重要迁飞区和栖息繁殖地。中俄兴凯湖国际自然保护区2005年共同开展的候乌迁徙调查数据,在春秋两季对兴凯湖迂徙水乌进行了调查,共统计到水乌79种80余万只,主要为雁鸭类,占总数量的96%以上。本文还对兴凯湖水域候乌迂徙的特点及影响鸟类迂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兴凯湖湿地中俄联合保护鸟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华网消息 保加利亚农林部长尼哈特·卡比尔3月7日指出,由于南迁候乌逐渐开始北归.保境内禽流感暴发的危机尚未解除。  相似文献   

7.
王亲波 《野生动物》2004,25(5):55-56
长岛又称长山列岛,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是我国东部候乌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鸟类资源极为丰富,每年途经的候鸟约百万只。享有候鸟"驿站"的美誉。据调查共有鸟类19目、58科、318种,占全国鸟类1244种的25.5%,占山东省374种鸟类的85%,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8种,二级保护的43种,还有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红皮书中34种。另外,有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禽》2005,27(17):59-59
《科学》杂志发表的这篇论文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对候鸟的感染》,描述了今年上半年在我国青海湖发生的候乌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情况。今年5月初,在我国青海湖发生了斑头雁、棕头鸥等侯鸟的成批死亡。来自中国农大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在相关政府部门协同下,及时前往发生地,对死亡候鸟进行了临床诊断。经对采集样品血清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研究,确诊了候乌的发病与死亡系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范强东 《野生动物》2004,25(5):47-47
长山列岛也称庙岛群岛,古时候称蓬莱、瀛洲、方丈海上三神山。由大小32座岛屿组成,是国务院1988年批准以保护猛禽为主,并保护其他鸟类、兽类、海洋动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岛位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和渤海、黄海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是中国东部沿海候乌南北迁徙的"咽喉要道",还是海洋鱼类和兽类的洄游栖息的重要区域。斑海豹就是冬春在渤海湾、海峡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10.
5月27日下午5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介绍了中国内地亚洲Ⅰ型口蹄疫和青海候乌禽流感疫情等方面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全文实录:  相似文献   

11.
野生候鸟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对流感病毒的生态和繁殖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辽宁境内边境地区的迁徙候乌进行了禽流感流行病学分析,在2009-2010年间,分别从辽宁境内丹东、葫芦岛、东港、盘锦、锦州、营口等6个边境地区中野生候乌迁徙路线上采集了15种野生水乌,共80份血清样本和840份拭子样品,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运用H5、H7、H9亚型的禽流感标准抗原检测待检血清的禽流感病毒抗体,结果在白鹭、夜鹭、斑头雁、白嘴鸥、燕鸥等几个品种野生候鸟和鸭、鹅所采血清中未检测到有抗H5、H7、H9亚型流感病毒的抗体(〈310g2);病原检测方面,从白鹭、夜鹭、斑头雁、白嘴鸥、燕鸥等迁徙候鸟中检测未能到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2.
形势严峻 深刻反思 当前禽流感发病形势十分严峻.我先简单介绍一些相关资料。一是2004年7月份在南非所出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使1b00多只鸵鸟发病死亡.鸵鸟养殖区的工作人员在警察士兵的配合下.对周围30公里内3万只鸵鸟进行扑杀。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追踪疫源的结果证明了是由于候乌携带H5N1病原污染鸵鸟饲料而造成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范鹏 《野生动物》2006,27(3):54-56
山东半岛位于太平洋西岸中部、我国东部沿海,地处温带,一面连陆,三面环海。境内生态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东亚及环太平洋西海岸地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和部分鸟类繁殖、越冬区域,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389种和亚种,其中属国际濒危种类63种;国家重点保护种类68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所列种类198种;有中、澳双方保护鸟类61种;有候乌344种,占我国候乌60%;有部分特殊分布和大量繁殖、越冬的种群。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春夏禽流感H7N9感染人疫情在我国首次发生,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查不出病的来源,因而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找不到特效治疗药物。尽管最终的检测结论是由候乌造成的传播,但候鸟是如何造成的传播,至今还是个谜。世上绝无无源之水和无因之果,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可能自天上掉下来。长期动物防疫工作和深入农村工作实践经验使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疫情病因来自农村的散养禽,尤其是散养水禽。因此,加强对散养禽的防疫、监管和对候鸟的监控,应该成为今冬明春禽流感防控的重点和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15.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是野生禽类和兽类重要的饲料来源。美国知更鸟(候乌)每天所吃的蚯蚓等于它本身体重的两倍。据报道蚯蚓被新西兰毛利族人认为是味遭鲜美的食品。赤子爱胜蚓在美国很普遍,它能够在粪肥和堆肥中找到自己最适宜的生活环境。从商业饵料公司买来的赤子爱胜蚓,用冷水冲洗掉苔泥诏。分别蘑成泥浆和制成脱水蚯蚓粉的样品,根据 AOAC 方法作蛋白质(N×6.25),醚浸出物,纤维、灰分、钙、磷成分的分析(见表)。用 Beckman-120C 氨基酸分析仪分析脱水蚯蚓粉。  相似文献   

16.
野生东北虎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禹 《野生动物》2008,29(1):40-43,46
目前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仅有20只左右,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3个不相连的"孤岛状"分布区内.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猎物种群下降是造成野生东北虎濒危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野生东北虎保护计划包括改善虎栖息地质量、控制猎物种群、开展环境教育、解决人虎冲突、完善保护区网络等多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22年,被称为"人道的迪克"的理查德·马丁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两年后,在伦敦一家咖啡屋里,牧师亚瑟布鲁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反虐待动物协会(PSPCA)".协会里的专职监察员领取很少的薪水,却工作得非常认真,他们不停地向公众宣传动物福利知识,向学校提供教材,对虐待动物的人提起公诉.1840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给协会冠以"皇家"头衔.  相似文献   

18.
徐斌  周祖华 《畜牧市场》2006,(8):177-179
近三年来,我国不断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特别是2004、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面积发生,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2004年的点发到2005年的散发;发生疫情的季节性不明显,几乎全年都有发生;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在增强,主要表现在引起了候乌的大量死亡;2004年前水禽多带毒而不发病,但是2005年发生的疫情中有多起疫情都有鸭子和鹅死亡;2004年只是禽只感染,2005年以来候鸟、留鸟和禽只交叉感染,并陆续致人感染发病。从流行趋势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进一步发生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8月26~27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和中国草学会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共同主办了"2015中国草原论坛"。此届论坛是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和认真谋划"十三五"草原工作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草原界盛会。当前,草原工作正处在发展的紧要关头,谋划好、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对于顺利爬坡过坎,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防止向好的趋势发生逆转至关重要。与会代表围绕"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广泛交流,建言献策。于康震副  相似文献   

20.
"立冬"以后,各地天气将逐渐寒冷,一般室外气温在8 ~ 10℃时,蜜蜂就停止飞翔,开始结成蜂团.因此,应在"立冬"前后,选择晴天无风的良好天气,中午开箱对蜜蜂进行检查,了解蜂群情况、打扫清洁卫生、调整巢脾,如果是弱群应及时组织双王群越冬.同时,可把强群子带蜜的巢脾抽出1~2张抖去老年蜂后,放到弱群中去繁殖强群.组织双王群越冬,要注意隔王板和副盖必须无洞,否则附近的蜜蜂会互相流窜、伤害蜂王.蜂箱要放在向阳、避风、安静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