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多年对小麦蚜虫的系统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小麦齐穗期作为生育指标来预报穗期蚜虫的达标期,齐穗期百株蚜量小于100头时(正常年份),期距为15~21d,大于100头时(主要是暖冬年份),期距8~12d。实际防治应根据以上发生情况相应采取“单独治蚜”和“病、虫结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灯下褐飞虱始见日和高峰频次波动较大,2011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11243头,分别是2009年、2010年和2013年的32倍、21倍和10倍; 2012年单日最大诱虫量仅为90头。2010、2011年早栽稻田褐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而发生高峰日迟于早栽田; 早栽田长翅、短翅成虫发生量均低于晚栽田,2010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发生量小于500头/百丛,2011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发生量小于1000头/百丛。结果表明褐飞虱在道真县可发生不完全6代; 2010、2011年道真县褐飞虱为轻发生(Ⅰ级)或偏轻发生(Ⅱ级)。  相似文献   

5.
在辽宁,6月下旬大豆蚜种群增长最快,是大豆蚜防治的关键时期。日前,生产上推行百株蚜量一万头的防治指标,可放宽。辽河中下游平原铁丰18大豆,可放宽到2.38—4.07万头;辽豆3号放宽到2.65—3.30万头。以查蚜量为指标,生产上应用困难较大。经研究,卷叶株率与百株蚜量密切相关,(?)=4.283 1.8419x(r=0.90)所以提出以卷叶株率为大面积生产防治的指示指标,铁丰18为10%,辽豆3号为8%。  相似文献   

6.
在抗虫杂交棉全面替代常规棉种植的形势下,次要害虫盲蝽蟓发生量逐年上升,已逐步成为潜江地区棉田主要害虫。2010年棉田害虫种群监测田不防治处理全季五日累计百株虫量574头,高峰日(9月3日)百株虫量88头,造成棉株绝大部分是无效营养枝,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到90%。为了提高盲蝽蟓田间监测及发生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安排下,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与白背飞虱系邕宁县早稻的主要害虫,以第三代为主害代,其发生量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降雨量相关。根据邕宁县1981年—1990年共10年的诱测灯下所诱获的成虫量,田间成若虫高峰日加权平均虫量,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雨量等资料,以二元回归和模糊列联表分析法分别建立第三代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发生量的预报模型。经验证,11年的总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1.8%和90.9%。  相似文献   

8.
大豆蚜虫是吉林省大豆上的重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45.6%,有蚜株率75.9%,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64%,有蚜株率在88%以上,对大豆为害较大。为搞好大豆蚜虫的预测和防治,我们借助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豆蚜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和防治指标,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材料取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36~81个大豆蚜虫测报点的调查资料。各测报点从1975~  相似文献   

9.
大豆苗期蚜虫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苗期小区接虫试验和自然观察结果均表明,蚜量和有蚜株率与产量损失具密切关系;苗期蚜虫为害后,影响产量主要因株高下降,荚数和粒数减少。在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为3.96%,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有蚜株率35%。  相似文献   

10.
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明确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的越冬情况,调查了该地2015年1—3月及12月越冬蚜虫的发生及蚜茧蜂寄生僵蚜的情况。结果表明,1—3月保山市越冬蚜虫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的越冬蚜虫种群发生量较大,蚜情指数介于5%~30%之间。2015年12月中、下旬,隆阳蚕豆、龙陵青菜、腾冲油菜、施甸油菜和昌宁油菜上越冬蚜虫的无翅蚜虫口密度分别为317.39、268.80、84.80、79.98和9.10头/株,隆阳区显著高于其他县;龙陵县青菜上的有翅蚜种群数量显著多于其他4个区(县),其虫口密度为20.70头/株;施甸县油菜上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虫口密度为8.68头/株,显著高于其他区(县),其次为龙陵县和隆阳区,其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僵蚜数量分别为2.60头/株和1.30头/株,二者差异显著。腾冲市和昌宁县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僵蚜数量最低,但该地有蚜茧蜂成蜂活动。说明保山市冬季适合蚜茧蜂生存,可用于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11.
多因子综合分析法预报西吉地区麦蚜高峰期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等,它们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也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黄矮病的流行与小麦蚜虫发生的迟早,以及种群增长有关。根据试验资料,对影响蚜虫发生消长的诸因子,采用了多因子综合分析,对我区1978~1988年高峰期百株蚜量(y)与历年温湿度进行分析,发现3、4月气温(x_1,x_2)和5月份水气压(x_3),与麦蚜高峰期蚜量密切相关。计算方法:先将预报对象 y 和预报因子 x_1的数值列表1,将分级标准列表2,把历年预报要素值代换为分级值(表3),预报 y 值的概率值(表4),根据概率值(表4),列出  相似文献   

12.
大灰食蚜蝇的生物学及对麦蚜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奉才  李宗梧 《昆虫天敌》1989,11(3):116-121
1984~1987年研究结果表明大灰食蚜蝇在本区一年发生5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在菜田浅土下越冬。第一、二代幼虫主要发生在麦田,为麦蚜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幼虫全期捕食量399.38±44.0头,以3龄幼虫捕食量最大。猎物蚜虫密度对捕食量的反应呈负加速曲线,属逆密度制约。田间笼罩试验单头幼虫平均能控制蚜量64.7头,其控制效果为74.8%。并根据蝇蚜比与蚜变系数的直线回归式,确立在现行麦蚜为害损失经济允许阈值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500~600头,蝇蚜比1:80以下为田间利用指标。经大田验证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河南省甜菜夜蛾大发生。商丘、开封、周口、濮阳、新乡等地市发生十分严重。一般地块百株大豆71~246头、百穴花生80头,百株蔬菜100多头。据新乡地区封丘县植保站黑光灯诱测,7~8月份单灯总诱蛾量42218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份(历年为2000~3000头)。田间调查,未防?..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小麦灌浆期5月中旬的超常降雨,是1970年以来仅有的记录,同时导致了咸阳市近郊小麦区近几年赤霉病的流行。这给人们提供一个信息,即用5月中旬降雨量等因素,有可能作出较可靠的预报。笔者即是根据这一信息探索其预测方法的。通过1980—1986年7年资料分析表明,前两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均值 X_1(≤10、20、30、40毫米为1、2、3、4级,>40毫米为5级),当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 X_2(分级标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矢尖蚧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尖蚧蚜小蜂在重庆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幼虫越冬。田间虫口7月上旬至翌年8月发生最多,9月中旬和11月中旬为高峰期,每叶虫口分别为14.3和15.7头。但是,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达70%;其次为9、10月。寄主越冬期间寄生率仍达17~25.6%。为了保护天敌,建议柑桔园喷洒农药防治矢尖蚧,以在蚜小蜂发生量少的季节(5~6月)为宜。  相似文献   

17.
种子带毒率及有翅蚜降落量对SMV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田主要迁飞降落的蚜虫有大豆蚜、棉蚜、玉米蚜、桃蚜、禾谷缢管蚜、豆蚜等,而大豆蚜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当有翅蚜迁飞降落量大,同时田间病株率高时,SMV日侵染率高,最高达49.57%。田间有翅蚜发生和迁飞降落高峰一般在7月份,此时的迁飞降落蚜量和SMV的种子带毒率决定病害流行的程度。0.5%种子带毒率显著推迟SMV流行的时期。田间有翅蚜发生和飞翔高峰期推迟到8月份,0.2%和0.1%种子带毒率可控制SMV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8.
高峻峰 《植物保护》1985,11(2):15-16
大豆蚜虫是我县大豆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6万亩左右,如防治不及时,可减产20万斤左右,由于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的抗药性增加,为了寻找防治豆蚜新途径,在自然天敌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遍及大豆产区的优势豆蚜天敌种群一棉平突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hmeab)79—83年连续5年放蜂效果调查中,豆田寄生率可达56%以上,最高达76%,在豆蚜发生中等和偏重的年份里能控制大豆卷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9.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20.
李雨正 《植物保护》1982,8(3):20-20
玉米蚜虫的防治,过去大都采用喷雾法,此法药效期短,易伤害蚜虫天敌,而且在操作、工具、水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从1980—1981年我们选用3%呋哺丹粒剂,结合玉米攻苞肥,根施防治玉米蚜虫,取得较好效果。 玉米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观察 据我们两年的观察,玉米蚜虫在田问发生和消长过程一般是:(1)玉米心叶末期,为中心蚜株时期,田间开始出现零星蚜虫发生中心;(2)抽雄前期(雄穗刚裂开小口,2—3天后抽出),蚜虫中心株产生大量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为点片发生期,蚜株率约10—20%;抽穗期开始繁殖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