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危害十分严重,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对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与灰斑病的防治应与分子基因标记和分子育种相挂钩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主要有大豆霜霉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食心虫。防治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在大豆生育期内搞好中耕,促进新生根的大量形成,破坏病原菌生存环境。加强大豆生育期间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准确及时地确定防治期,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4.
王惠  段玉玺  陈立杰  王雪 《种子》2007,26(8):48-5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影响大豆生产最重要的病害,抗病育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何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抗胞囊线虫的抗源进行深入研究,加速大豆抗胞囊线虫的育种进程,DNA分子标记技术为大豆抗胞囊线虫分子辅助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概述了DNA(RFLP、RAPD、SSR、ISSR、SNP)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中的进展,比较了各种标记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的病害有 2 5种 ,虫害 2 1种 ,对大豆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 ,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为了更好的防治这些病虫害 ,对其开展了病害发生规律、生理小种监测、遗传抗性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1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抗源筛选1.1 生理小种鉴定与监测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主要病害 ,一般减产10 %~ 15% ,重发生年减产 50 % ,该病属气传间歇性流行 ,其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生理小种变化较频繁 ,导致部分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目前已选出一套鉴别寄主 …  相似文献   

6.
<正>1大豆灰霉病的为害及防治方法1.1大豆灰霉病的为害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为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mm,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根腐病和疫霉病是生产上主要发生的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方法,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对这3 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旨在筛选出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139 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灰斑病菌、根腐病菌、疫霉病菌,进行单一病害鉴定,发病后按每种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每份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大豆灰斑病和疫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总计为51份,中抗材料总计为80份;对大豆灰斑病和根腐病表现为抗病材料总计为102 份;对3 种病害鉴定为感病的材料总计为179 份。抗2 种以上病害鉴定结果为,抗根腐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2份;抗灰斑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4份;抗灰斑病和根腐病的材料16分。抗3种病害的材料7份。明确了在供试的大豆材料中对单一病害的抗源居多,抗2 种以上病害特别是抗3种病害的材料较少,因此,应合理的利用这些多抗性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8.
讷河市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由于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大豆灰斑病、疫霉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多种病害的复合侵染是大豆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病害交互感染不但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而且直接导致土壤环境的恶化。以往的大豆病害防治往往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将造成环境的深度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而且化学药剂对单一病害有效,很难做到喷施一种化学药剂,解决多种病害的为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大豆科技进展及21世纪初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是大豆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大豆的区划、优良品种的育成及推广、良繁体系和产业化建设、种质资源拓宽与改良、雄性不育及三系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国外栽培技术引进改造、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 ,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科技队伍和组织建设等方面 ,论述了过去 1 0 0年大豆科技研究的主要进展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2 1世纪初中国大豆科技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山西省大豆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查清病情,由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农牧厅植保站主持,各地、市植保站参加,组成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调查协作组,于1984—1986年先后调查了111个县、区的1681个乡、镇,共取土样2602个,基本查清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此病已在全省普遍发生,多数为轻病田,少数为重病田.寄主植物多达13种,其中以豆类为主.根据调查结果已编写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名录》,并绘制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图》,为科研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1 病害发生特点黑龙江省大豆的重点防治对象仍然是大豆根腐病和大豆孢囊线虫病害,有些病害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现在又有所回升.如大豆灰斑病在20世纪后期基本得到控制,灰斑粒控制在3%以下,但是近几年又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接上期)2.大豆立枯病立枯病是在大豆种植上常见的病害,又称"死棵"、"猝倒""、黑根病",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华北及东北地区较为普遍。一般轻病田死株率为10%左右,重病田死株率可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大豆立枯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图1),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菌丝的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有缢缩。病菌的菌核暗褐色,形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的生物防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减轻大豆食心虫危害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功效以及明确影响赤眼蜂寄生效果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上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进展。赤眼蜂因其卵寄生性的特性将食心虫消灭在卵初期,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对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较为深入,多注重对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影响因子的探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未来提高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夏大豆螟类及豆圆蝽防治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夏大豆主产区虫害发生重大变化,豆秆蝇、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危害相对减轻,而卷叶螟、豆圆蝽、草地螟等害虫发生严重,已由过去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大豆的叶、茎、花、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此,我们于2001-2002年对夏大豆虫害进行了防治试验,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害虫的发生规律,筛选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时期和防治药剂,对今后及时防治夏大豆虫害的发生及蔓延,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病毒病、疫霉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 ,也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 ,严重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查阅了大量文献综述了 5种病害的研究进展。通过对 1990~ 2 0 0 0年这 5种病害的危害情况、生理小种鉴定、抗病资源筛选、品种抗病机制及病菌致病机制、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 ,笔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孟若雪 《种子科技》2023,(12):121-123
文章主要阐述了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类型、传播方式、流行规律,针对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希望能够为大豆病毒性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借鉴,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问:用咪鲜·杀螟丹浸稻种行吗?答:目前很多地区的恶苗病菌对咪鲜胺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在这些地区应换用或加用氰烯菌酯、咯菌腈、乙蒜素等药处理种子防治恶苗病,可以考虑用咪鲜·杀螟丹或杀螟丹加用这些药中的某一种药处理药种。问:大豆菌核病如何防治?答: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4.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斑枯病、褐纹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一般病叶率为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90%以上,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褐斑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褐斑病的病原为大豆壳针孢,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呈球形,器壁为褐色、膜质。分生孢子(图1)无色,呈针形,有13个横隔膜。大豆壳针孢以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黑龙江省植保站根据各地植保站监测调查情况,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综合分析,预计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其中,大豆食心虫中等偏轻发生;大豆蚜虫总体中等偏轻发生,部分越冬寄主较多、蚜量较大的地区将偏重发生;大豆菌核病有偏重流行趋势;大豆"折茎病"在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防治建议:1.大豆食心虫。当大豆食心虫成虫田间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较大,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表明成虫已进入发生盛期,1~2天内开始防治成虫。在大豆封垄好的情况下,可用敌敌畏熏蒸。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长段,一端去皮,  相似文献   

20.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47°35'~48°33'N,126°16'~127°53'E).近年来,由于大豆连作面积不断增加,大豆病虫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中大豆根潜蝇是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由于根潜蝇的发生常引起并发根腐病,更加重了其危害性.因此,掌握大豆根潜蝇发生规律和防治办法对指导大豆生产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