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编辑出版第二次全国大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初选60篇左右,预计字数40万左右;(2)继续做好团体会员缴纳会费;(3)召开大麦、麦芽生产技术会议;(4)召开第二次饲用大麦座座会;(5)办好《大麦信息》、《大麦科学》出版、发行;(6)继续进行全国饲用大麦品种区试;(7)协助组织好参加1991年在瑞典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大麦遗  相似文献   

2.
用从小麦cDNA克隆中得到的一套14种探针,研究了6个大麦品种中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这些品种的多态性程度在2种探针及不同限制性内切酶间的变化很大。有2种探针揭示了在所有探针的或酶的结合物中的高度多态性,但14种探针中的7种未能揭示RFLP现象。据全部的840个配对结合物的比较研究表明,其多态性的平均程度为14%,这比在小麦中的高些,但比玉米、水稻、马铃薯和莴苣中的低些。检测RFLP的大多数探针都相应地位于小麦染色体长臂位点上。  相似文献   

3.
硅肥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禾本科喜硅的大麦作用更为显著。近几年来 ,对大麦施用硅肥 ,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 材料和方法1 )地点 :在本镇大志村 1 0组农户吉明星承包的 0 2 4hm2 大麦 ,土质为粘壤土。   2 )品种 :大麦品种为啤酒大麦 ;硅肥为南通市复合肥料厂生产多效硅肥。3)处理 :( 1 )基肥多效硅 1 2 0kg/hm2 ;( 2 )壮苗肥 1 2 0kg/hm2 ;( 3)返青肥 1 2 0kg/hm2 ;( 4 )拔节肥 1 2 0kg/hm2 ;( 5)基肥多效硅6 0kg/hm2 十拔节肥多效硅 6 0kg/hm2 ;( 6 )不施硅肥 (CK)。4 )方法 :每公顷…  相似文献   

4.
植物体细胞组织的离体培养是生物技术中研究最早和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其它一些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它目前被广泛用于体细胞遗传等理论研究和农作物育种,实践。在农作物育种上,体细胞组织培养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作用:(1)创造遗传变异;(2)挽救边缘杂种胚;(3)扩大繁殖系数;(4)筛选细胞突变体;(s)保存稀有种质资源。大麦是较早开展组织培养研究的作物之一,早在1890年,Brown和Mortis在研究平谷类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以施氮水平为主处理(A),播种密度为副处理(B),对大麦白粉病发病程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1)不同施氮水平间大麦白粉病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以最高施氮量(A=415.0kg/667m2)发病最重;(2)不同播种密度白粉病发病没有显著差异;(3)A×B互作不显著即施氮的效应不因播种密度而异,播种密度的效应也不因施氮水平多少而异。以期为大麦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麦双季稻叶蘖同伸规律的试验研究和苗穗粒结构的综合分析,阐明了:(1)在构成产量的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每穗实粒数;(2)大麦双季稻高产栽培的关键叶龄期是离乳叶龄期 移栽叶龄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剑叶全展期,其中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是决定有效穗数的关键时期;(3)针对各时期的主攻目标,优化形成了大麦双季稻亩产超吨粮的按叶调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是建立在RFLP标记和PCR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不同长度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DNA指纹分析技术.本文对AFLP技术在大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大麦遗传育种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发展概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大麦单倍体育种主要途径的发展概况和单倍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对大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利用、遗传转化、分子标记等在大麦遗传育种中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9月23—28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到会代表有29个省、市、区141人。会议主要内容有:(一)审议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二)交流大麦研究成果和信息;(三)选举第二届大麦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召开了二届一次委员会会议。到会祝贺的有九江市张影副市长和九江市农业局胡宗谱局长,会议还收到了江西省人大常委会裴德安副主任和江西省舒惠国副省长的贺电和贺信。主任委员邵启全教授作开幕辞,副主任委员陆炜教授受第一届委员会委托作了_T作报告,并在会议结束时怍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曾就以下项目进行过研究:(1)获得在单交种群体中自然选择的证据;(2)对比一直分别种在麦克唐纳德学院与勒·波肯他耶的2个群体同在两地之间轮换种植的15个群体的变异;(3)确定大麦育种方案的理想轮换频率。Choo等(1979)报导了六个简单遗传性状的研究结果。本试验要研究的是,7个数量性状自然选择的地点效应。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农区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根据我国饲料大麦传统利用方式,并结合近年来对大麦青饲利用技术研究的成果,提出"农—草—畜"耦合中的大麦饲草料5种生产技术模式,分别为"大麦放牧(刈割)—青草-干草""大麦放牧(刈割)—青草-青贮""大麦放牧(刈割)—青草-籽粒秸秆""大麦籽粒秸秆"及"大麦青贮饲料",以期为农技人员开展种养结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述了大麦等作物耐酸铝的可能机理,以及耐酸铝性的鉴定方法、资源筛选和遗传控制;探讨了离体培养技术在大麦耐酸铝育种中的应用;讨论了在我国开展大麦耐酸铝遗传育种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34年美国人Johanson首先发现大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当时自发和诱发单倍体频率太低,不能用于育种。自1970年加拿大Kasha和Kao等人第一个报道大麦单倍体人工生产方法以后,近十多年来大麦单倍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有十几个国家在从事这一研究,已经发现四种生产单倍体方法,其中以球茎大麦法的效果最好,研究得也最多。单倍体技术已从实验阶段进到了育种应用阶段。本文主要介绍近期国内外应用球茎大麦法生产大麦单倍体的技术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成果,供从事大麦育种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细胞学鉴定和同功酶分析等方的,研究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讨论了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种的分类系统问题.本文所列事实支持了把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作为真正的野生种,把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六棱无柄野生大麦和六棱裸粒野生大麦划为一个种,即六棱野生大麦〔H、agriocrithon (E. Abegr Shao)〕(以下分为三个变种)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先后发现了栽培大麦(Hordaum vulgare L. )的近缘野生大麦.Koch (1848)在中东地区发现了碎穗二棱大麦(H. spontaneum C. Koch)〔18、20〕.后来,人们相续发现了它的三个变种,Var. ituaburense (Boiss) Nabelek, Var. ischnaturum (Cosson) Thell和Var. Proskowetzii Nabelek. Abeng (1938)间接地从我国西藏和四川西部找到了碎穗六棱大麦,命名为H. agriocrithon. E. Aberg 〔10,11〕. Bakhteyev (1956)在中亚发现了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命名为H· lagunculiforme Bakht〔12〕,他于1962 年把它归属于二棱野生大麦的一个变种〔13〕邵启全等(1975)〔1〕报道我国西藏和川西有广泛分布着以上野生大麦的同时,还报道了新发现的六棱裸粒野生大麦,H· agrioorithon Var. nudum shao.然而,人们对以上野生大麦做过不同的分类系统,彼此间分歧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把栽培大麦的所有近缘野生大麦都归于栽培大麦一个种内.〔4,14,15,16,17,21〕.二、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三个不同的野生种,〔5,13,20〕即二棱野生大麦种,瓶型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三、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两个不同的种〔2,3,11〕即二棱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以往对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主要依靠它们分布调查形态特征和杂交实验.本文则用栽培大麦及其各种近缘野生大麦为实验材料,用细胞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这些材料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两个属间杂交组合(大麦×玉米和大麦×意大利黑麦草)获得大麦单倍体。在两个杂交组合中,为了获得大麦单倍体胚,授粉后进行2.4D处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大麦×玉米杂交组合中,证明了应用75ppm 2.4D溶液处理增加了胚分化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倍  相似文献   

16.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于单倍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以期为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大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大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工作已有50年的历史,选育了一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大麦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我所九五以来育成的通过江苏省审(认)定的三个啤酒大麦品种和几个后续啤酒大麦新品系,并对九五以来大麦新品种的性状改良及选育技术作了分析,阐述了我所大麦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同工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的所有组织中,同工酶技术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本文综述了同工酶技术在大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大麦种质资源、杂交育种、生理、病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大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是世界第四大禾谷类作物,种植范围和用途极为广泛。近十年来,大麦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概述了大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着重介绍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麦的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其转化效率的因素;总结了转基因技术在大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耐性、籽粒产量、麦芽和营养品质改良,以及饲用酶和其他重组蛋白的生产等。  相似文献   

20.
大麦黑穗病(坚、散黑穗)是我省沿海麦区常见病害之一,常年发病率1%左右,对大麦黑穗病的防治技术已有了诸多研究,但其在田间的分布模式及抽样技术还见刊不多。1990—1991年度我们对大麦坚、散黑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