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人工养殖在英、日、韩等国已经研究多年,并获得成功的养殖经验。我国的牙鲆养殖主要是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目前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都有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养殖场。但是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的一次性投资成本大,资金回收速度慢,还受海区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牙鲆鱼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牙鲆工厂化养殖及海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疾病开始频繁发生,其中以牙鲆腹水病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死亡率可达50%-80%,而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国内外研究发现,牙鲆鱼腹水病的病原菌为迟钝爱得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系统地完成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人工感染、生理生化测定,同时,进行了药敏试验及防治试验,在理论上为牙鲆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为大规模养殖牙鲆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养殖成本上升及近海养殖区域的工业化开发利用,使得工厂化和海水网箱养殖牙鲆变得空间狭小、利润微薄,对牙鲆养殖造成一定影响.人们开始尝试池塘养殖牙鲆,与前2种养殖模式相比,池塘养殖具有成本低、能耗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可养时间短,可养密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牙鲆养殖技术的开发70年代初始于日本,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70年代末开始牙鲆苗种生产研究,90年代开始牙鲆养殖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山东的荣成、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生产,尤其是山东荣成市率先在国内陆地上进行了牙鲆工厂化养殖,并获得了成功;南方地区,国内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牙鲆工厂化养殖的报道。本文仅就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在北暮生态海水养殖场进行的牙鲆南移工厂化养殖试验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牙鲆养殖技术的开发70年代初始于日本,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70年代末开始牙鲆苗种生产研究,90年代开始牙鲆养殖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山东的荣成、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生产,尤其是山东荣成市率先在国内陆地上进行了牙鲆工厂化养殖,并获得了成功;南方地区,国内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牙鲆工厂化养殖的报道.本文仅就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在北暮生态海水养殖场进行的牙鲆南移工厂化养殖试验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同养殖模式下牙鲆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牙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本文以河北、天津地理区域的牙鲆养殖为例,综合分析了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考虑到单一模式养殖优缺点都比较明显,将三种养殖模式有效搭配构成陆陆接力养殖模式和海陆接力养殖模式能取得最佳效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属  相似文献   

7.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隶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原产于美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国养殖漠斑牙鲆主要有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半咸水土池塘养殖及套养等形式。随着近年来养殖数量的增多,疾病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淀粉卵甲藻寄生引起的疾病成为育  相似文献   

8.
濑户内海沿岸的冈山县掀起养殖牙鲆热。从新年度开始,胸上渔协和玉野市渔协的养殖牙鲆者倍增,小网箱海面养殖扩大,而一直进行陆上水池养殖试验的九蟠渔协已走向正式养殖,计划增加陆上水池设施。  相似文献   

9.
牙鲆(图见彩中插2)在我国俗称牙片、左口、比目鱼。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养殖牙鲆,并发展迅速,特别在北方山东、河北、辽宁室内工厂化养殖面积非常大,养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北方海面网箱养殖越冬及渡夏极为困难(因为北方沿海水温冬低夏高),故网箱养殖技术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牙鲆人工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牙鲆养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云港市牙鲆工厂化养殖发展较快,但自然海域网箱养殖进展缓慢。为了弄清楚连云港海域几乎常年水质浑浊的条件发展牙鲆网箱养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我们曾引进了14cm规格的1250尾牙鲆鱼苗进行网箱试养,当年获得成功;随后承担了市科技局下达的“网箱养殖牙鲆试验”课题,项目实施1年,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经济效益显著,现将网箱养殖试验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