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动·物·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麻醉是利用气体或经挥发出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而起到麻醉作用的。吸入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麻醉深度易掌握,麻醉及复苏迅速平稳等优点,在全身麻醉中占据重要地位。吸入麻醉的发展距今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从最开始使用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到乙醚,到现在广泛使用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地氟醚及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在国外,兽医麻醉基本上是与医学界并驾齐驱,吸入麻醉的发展已经达到很先进的地步,拥有先进的麻醉机、监控仪等设备、手段及专门的麻醉医师。相比之下,我国兽医界麻醉的发展落后。  相似文献   

2.
诱导麻醉是保证动物进行吸入麻醉的关键过程,涉及麻醉前评估和麻醉方案制定等多个进程。合理有效地选择药物对于麻醉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一种新型的麻醉诱导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常用麻醉诱导剂丙泊酚对比发现,乳化异氟醚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效果好、安全性高,可为动物临床诱导麻醉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犬眠宝注射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对经历去势术犬血浆中甲状腺激素T3、T4的影响,试验将20只实验犬随机均分为犬眠宝注射麻醉组(Q组)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I组),每组10只。两组分别进行犬去势术,术中进行麻醉监测,并采静脉血,用放射性免疫法(RIA),检测血浆的含量,测定血浆中的T3、T4。试验结果表明,犬眠宝、异氟醚麻醉及手术对犬血浆中T3、T4的影响具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为术中升高,术后持续降低直至48h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犬猫的注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作为一种动物保定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小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外科手术.麻醉分为吸入麻醉、非吸入(注射)麻醉和局部麻醉,目前适用于小动物临床的主要是非吸入麻醉.选择理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小动物诊疗的重要环节.论文介绍了犬猫注射全身麻醉的方法,麻醉前准备,常用麻醉药物以及如何应用联合用药来取长补短对犬猫实施全身麻醉等.  相似文献   

5.
引言 给爬行动物安全有效地实施麻醉和止痛,对临床兽医师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爬行动物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与哺乳动物和禽类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十分了解即将接受麻醉的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另外,很多爬行动物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与哺乳动物也存在很大差异,动物个体对麻醉和止痛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4,(7):96-98
为了探讨麻醉兔的新方法来满足复杂外科手术需要,采用异氟醚吸入麻醉,研究异氟醚对兔心肺功能的影响以判断其麻醉兔的安全性。结果显示: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呼吸次数极显著降低(P<0.01);浓度为3.5%(P<0.05)、4.5%(P<0.01)时,血氧饱个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潮气量、每公斤每分钟呼吸量、吸气时间、氧气流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异氟醚麻醉对兔心脏功能有抑制作用,对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根据野生猫科动物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差异和不同的手术目的等特点,选取2种或2种以上药物研制个性化的复合麻醉剂,进行联合麻醉,为科学保定野生猫科动物服务,已逐渐成为动物医学麻醉领域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动物学界就野生猫科动物以右美托咪啶、舒泰、异氟醚、布托啡诺等药物相互联合麻醉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临床数据不断丰富,为我们深入探究野生猫科动物复合麻醉方式提供了有益参考。综合近年研究成果,在野生猫科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运输临床操作中,用舒泰50和右美托咪啶混合肌注,视情况辅以异氟醚或布托啡诺,能够确保稳定的麻醉效果,同时尽量减少用药剂量,复合麻醉具有镇痛、肌松效果良好,毒副作用减少的实际效用,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验用小型猪吸入性全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验外科教学培训需要,对62头实验用小型猪采用氯胺酮(10 mg/kg)和速眠新Ⅱ(亦称846,0.1mL/kg)联合应用诱导麻醉的方法肌肉注射,待动物进入麻醉诱导状态后再行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开启2%异氟醚吸入麻醉维持,同时接入血氧监护仪(Nellcor),对动物生理指标无创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吸入麻醉前后SpO2差异显著(P<0.05);吸入麻醉15 min后小型猪生理指标开始趋于稳定;吸入麻醉后2小时和3小时SpO2和心率分别维持在98%和78次/min.术中无疼痛反射,肌肉松弛度良好.  相似文献   

9.
绵羊安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吸入麻酸药安氟醚,对绵羊进行低流量吸入麻酸,试验通过监测其对心、脑、呼吸及循环等功能的影响及变化,结果在麻醉试验中,经临床各项反射、痛觉监测,证明安氟醚肺泡有效浓度达2.2%时,麻醉效果良好,且达到外科手术级的麻醉深度;脑电图监督显示其频率和波幅变化与麻醉深浅呈一致性变化。呼吸监督结果显示其呼吸系统的各项生理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不致发生呼吸性酸中毒等变化,并能防止因呼吸抑制而发生死亡。试  相似文献   

10.
选取23只周岁左右大熊猫单纯异氟醚吸入麻醉静脉采血,观察诱导时间及复苏时间,麻醉期的眼睑反射、痛觉反应、镇静效果,并从呼吸、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方面监测大熊猫的麻醉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异氟醚应用于幼龄大熊猫具有麻醉效果确实,镇静、镇痛效果好,血氧饱和度充裕,且对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和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轻微,毒副作用低,便于机体迅速恢复与稳定,可以作为幼龄大熊猫的首选麻醉药品。  相似文献   

11.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树鼩是最接近灵长类的动物,也是医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但是在人工驯化时饲养不当和环境因素不良,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确诊广西南宁市某大学人工驯化养殖树鼩发生死亡的原因,从发病树鼩肝脏和肠道中分离到可疑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rDNA序列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与GenBank收录的猪奇异变形杆菌RBX1株同源性高达99.9%。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分离菌株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替米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恩诺沙星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米诺环素、头孢氨苄、强力霉素等12种药物完全耐药,存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成年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8CFU。综上所述,引起此次树鼩死亡的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且毒力较强,建议采用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可定量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根据GenBank登录的革兰阴性菌floR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loerV4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氟苯尼考耐药floR基因的LAMP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min,具有可实时监测反应、定量检测出floR基因的拷贝数,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灵敏度高,检测限为6.24×100拷贝,是普通PCR的100倍。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氟苯尼考不同敏感性的大肠埃希菌floR基因,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到floR基因,其拷贝数与菌株MIC相关,提示floR基因不仅存在于氟苯尼考耐药菌中。所建立的floR基因LAMP检测方法可为floR基因的监测,以及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表面活性,试验采用过氧乙酸控制性的打开蛋白质的二硫键,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聚糖进行复合修饰。结果表明:随着二硫键断开程度的增加,接枝度明显提升,褐变度与其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当二硫键断开率为46%时,表面活性最理想。其中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提高107.56%和175%;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提高83.63%和105%;荧光图谱表明随着二硫键断开率的增加,荧光强度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糖基化复合产物荧光强度依次降低;SDS-PAGE进一步证实,在糖基化过程中7S亚基最先消失,二硫键断开后,可以加速11S酸性亚基与葡聚糖发生糖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米曲霉HML366为出发菌株,研究纤维素预处理及化学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米曲霉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浓度的Tween 80对预处理过的蔗渣滤纸酶活的影响较为显著,蔗渣经5%氨水、5%乙酸、10%乙酸处理后,添加0.8%Tween 80的滤纸酶活分别可以达到6.6、6.3 U/mL和6.1 U/mL。当Tween 80浓度增加到1.2%浓度时,滤纸酶活有所下降。预处理过的蔗渣及添加Tween 80经发酵后,其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酶活较高。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类型对荷斯坦哺乳犊牛生长发育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0头刚出生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按照体重进行划分区组,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各组分别饲喂颗粒状开食料、粉状开食料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共80 d,其中1~50 d为哺乳期,按照正常程序饲喂常乳+自由采食开食料;51~60 d为过渡期,减少常乳饲喂量+自由采食开食料;61~80 d为断奶后期,自由采食开食料。犊牛从出生第7天开始饲喂开食料。每天记录开食料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天、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早晨饲喂前称重犊牛体重,分别于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犊牛采食开食料2 h后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NH3-N浓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开食料采食量具有显著影响。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增加了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以口感化开食料的饲喂效果最佳。给犊牛饲喂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瘤胃pH值、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对瘤胃液氨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氨氮浓度,增加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因此,在犊牛开食料的选择上,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可以提高犊牛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青贮金针菇及尿素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及原生动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5头荷斯坦奶牛[(542±68)k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一共设计5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处理1组(90%青贮金针菇,10%玉米秸秆),处理2组(90%青贮金针菇,9%玉米秸秆,1%尿素),处理3组(80%青贮金针菇,20%玉米秸秆),处理4组(80%青贮金针菇,19%玉米秸秆,1%尿素)。试验期分为2周适应期和1周数据收集期。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摄入量(P<0.05);金针菇添加水平和尿素对干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处理组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增加总短链脂肪酸(SCFA)和丙酸含量(P<0.05),但乙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添加青贮金针菇和尿素对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添加80%青贮金针菇和1%尿素时,乙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尿素组(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添加尿素显著降低了瘤胃丁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显著降低瘤胃原生动物总数(P<0.05)。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导致荷斯坦奶牛瘤胃原生动物总数逐步减少(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组中螺旋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青贮金针菇的荷斯坦奶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甲烷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用金针菇废弃底物与尿素、玉米秸秆混合日粮可以提高奶牛日粮的营养价值,日粮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原生动物种群和肠道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试验探讨了桃金娘多糖对乳鸽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60只初生乳鸽和40对亲鸽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补饲普通保健砂,试验Ⅰ、Ⅱ、Ⅲ组在普通保健砂中添加1%、2%、3%的桃金娘多糖。结果发现,试验Ⅰ、Ⅱ、Ⅲ组的乳鸽体重、日增重、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血清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桃金娘多糖可提高乳鸽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提高血清溶菌酶、PO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添加浓度以2%~3%为宜。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有窗封闭式笼养育雏鸡舍为对象,于2018年3月~2019年1月开展研究鸡舍内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浓度和细菌总数,并分析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季节育雏舍内环境温度满足鸡群正常需要,鸡群成活率超过97%。夏季舍内相对湿度达82.48%,并且料肉比高于春季、秋季和冬季。春季、秋季和冬季CO2浓度易超标,不同季节舍内白天温度均高于夜晚,而白天CO2浓度低于夜晚。不同季节舍内环境温度分别与相对湿度、CO2浓度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有窗封闭式育雏鸡舍内不同季节雏鸡生长发育良好,但夏季湿度过高,春季、秋季和冬季舍内CO2浓度高于标准。建议夏季应合理控制舍内相对湿度,春秋冬季注意平衡舍内的保暖和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两株H1N1亚型重组流感病毒的猪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种不同宿主来源的新型甲型重组H1N1亚型流感病毒(犬流感病毒(A/canine/Guangxi/QZ5/2013)(简称CIV-QZ5)和猪流感病毒(A/swine/Guangxi/QZ5/2014)(简称SIV-QZ5),以猪为动物模型,分别以106 PFU/mL病毒剂量和气管攻毒的方式感染3周龄仔猪,从而探究新型甲型重组犬流感病毒对猪的致病性。试验发现CIV-QZ5及SIV-QZ5均能有效感染仔猪,攻毒仔猪均出现发热(≥39.5℃)、流鼻涕、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流感症状,其中CIV组出现1头仔猪(A3)死亡。通过对肺脏灌洗液进行病毒滴定,发现CIV组在攻毒后3d和5d在肺脏的复制能力较SIV组强,最高达到3.12log10PFU/mL。病理剖检发现,肺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实变。肺脏病理切片发现两组均出现不同病变,其中以死亡仔猪(A3)最为明显,主要以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以及支气管内有大量的弥漫性浸润的单核细胞为主要特征。结果表明,猪源甲型重组CIV不仅能引发猪出现明显流感症状,而且能有效地在肺脏复制,为了解潜在的猪-犬跨宿主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