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准确掌握伊犁马四种胃蝇属三期幼虫的鉴别特征,本文以伊犁地区采集的马胃蝇蛆(n=200)为试验材料,借助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以各属蝇蛆每节排列刺的差异、形状、口钩及气门板等结构作为鉴定依据。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共鉴定出四种马胃蝇三期幼虫:兽胃蝇蛆、鼻胃蝇蛆、红尾胃蝇蛆、肠胃蝇蛆。超微观察可见鼻胃蝇三期幼虫第一胸段出现"隔板状"突出物、其刺列为单排刺列且胸部第一刺列为双排刺,此外鼻胃蝇三期幼虫口钩表面纹路差异较大且表面沟壑中有类似"纤毛状物"的存在;兽胃蝇三期幼虫背侧下颌骨部分扩展成叶且叶部的顶部为平滑状,其他三种胃蝇属三期幼虫叶部的顶端部位为锯齿状;红尾胃蝇形态学特征与肠胃蝇差异不显著,但其寄生部位与刺带特征可作为其鉴定依据。胃蝇属常见四种三期幼虫体表刺列、头部下颌骨叶部、口钩表面沟壑等均可作为其鉴别要点,为马胃蝇三期幼虫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家庭散养的家兔伤口处发现了蝇蛆,经鉴定为麻蝇科(Sar cophagidae),污蝇属(Wohltahratia)的黑须污蝇(W.magnifica)的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3.
“蝇蛆粉”治疗骆驼阴道蝇蛆病的试验观察呼和巴特尔,白音巴图,巴勇舸,郭媛华社跃峰(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呼和浩特)(内蒙古阿拉善盟兽医站巴彦浩特)骆驼阴道蝇蛆病是内蒙古养驼业中最常见的一种蝇蛆病。已查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是黑须污蝇(Wohlfah...  相似文献   

4.
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的幼虫寄生引发的主要危害母骆驼外部生殖器官的双峰驼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黑须污蝇的幼虫除寄生于双峰驼阴道外,还可寄生于山羊阴道和肛门、断尾绵羊及毛驴的阴道和肛门等部位。双峰驼阴道蝇蛆病不仅造成患病母骆驼外生殖器严重损伤,还可引起食欲不振、产奶量和繁殖率下降,甚至引起死亡,从而对养驼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让更多的养驼牧民和兽医技术人员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更有效的防治母骆驼阴道蝇蛆病,论文从双峰驼阴道蝇蛆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为双峰驼阴道蝇蛆病的防控提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牦牛皮蝇三期幼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寄生于牦牛体的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Hypoderma bovis,H.lineatum.H.sinense)三期幼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3种三期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构差别不大。牛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呈漏斗状,气门孔周围有粗壮的突棘,纹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扁平,气门孔周围无棘;中华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稍有凹陷,气门孔周围有少量小的突棘。牛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前缘和后缘上面无棘;纹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后缘上面有刺,前缘无棘;中华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节的前缘和后缘上面均有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7,(7):1343-1347
试验选取6峰12岁健康双峰母驼,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峰。周期14d,分为一期(感染前,1~3d)、二期(发病期间,4~12d)、三期(蝇蛆落地后,12~14d),每天采集血液获得血清保存,于第4天对试验组进行人工感染蝇蛆。结果显示:对照组一期与试验组一期3种细胞因子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二期与试验组二期IL-10、IFN-γ含量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含量较高,IL-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三期中,试验组IL-4含量较低,IFN-γ含量较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一、二、三期之间3种细胞因子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IL-4含量一、二、三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0二期含量高于一期且差异显著(P<0.05),IFN-γ二、三期含量均高于一期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阴道蝇蛆病对双峰驼外周血清中IL-4含量基本没影响,但会使IL-10、IFN-γ含量升高,在蝇蛆落地后IL-10含量会降低,IFN-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应用低倍显微镜和实体显微镜对采自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羊狂蝇一期幼虫、二期幼虫、三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并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样本的细微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仅有较小的个体差异,其基本特征性形态显示一致,从而确认青海省的6个县市、甘肃省的3个县市的狂蝇蛆同属一种。  相似文献   

8.
1鼻蝇蛆病 本病一般主要危害绵羊,在我国西北、华北农牧区较为普遍。鼻蝇蛆成虫直接于羊鼻孔中产幼虫,该病于每年5~9月发生。雌蝇在羊鼻孔周围产完幼虫后即死亡,幼虫以口前钩钩住羊鼻黏膜,向鼻腔深部移行,可在鼻窦、额窦内蜕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至第二年春天,第三期幼虫移入鼻孔,羊打喷嚏时,幼虫落入地面,钻入泥土或羊粪内变成蛹。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驯鹿狂蝇蛆(Cephenemyia trompe)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驯鹿狂蝇蛆体表的棘刺随所在不同部位而形态不一,但刺基较大,多数为圆丘形;期幼虫口钩周缘有内外2圈三角形口前齿;期幼虫与期幼虫相比,棘刺数量增多,棘刺变大;期幼虫后气门板上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所谓"气孔"实质上是个膜状结构,中间有一道弧形气缝。  相似文献   

10.
黄珍 《畜牧兽医杂志》2013,32(5):117-117
在羊鼻蝇蚴活动季节,幼虫进入羊的鼻腔后,幼虫口钩刺入鼻道,口钩与小刺刺激鼻腔,额窦黏膜,引起鼻腔黏膜发炎。患羊经常鼻流黏液,黏液由稀变黏,后变成脓性,呼吸困难。因为幼虫腹面有刺,头部有钩,在鼻腔爬行时,刺激患羊常打喷嚏,使羊只吃睡不安,加上鼻腔化脓产物被羊吸收,乃至引起全身瘦弱和营养不良。患蝇蛆羊只精神不安,四处躲避,不能安心在太阳下放牧采食,影响羊只育肥,最后使羊只逐步消瘦,个别的会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复合添加剂具有控制代谢问题和提高动物生长性能的能力,最近已被用于动物饲料中。本研究评估了复合添加剂摄入量是否会改变肉牛瘤胃发酵参数或动物生长性能。试验共分为两个部分,生长试验和代谢试验,其中生长试验分为生长期(42 d)和育肥期(84 d),共48头肉牛(12个平行),而代谢试验共4种日粮。结果显示:在生长试验中,复合添加剂提高了肉牛干物质摄入量和反刍时间(P <0.05)。在育肥期中,日粮添加复合添加剂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摄入量(P <0.05),各处理对瘤胃发酵指标无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在肉牛生长期日粮中添加复合添加剂(氨基酸+维生素+有机矿物质+益生菌+必需脂肪酸)可以提高干物质摄入量和反刍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5-羟色胺(5-HT)对围产期母羊生产性能及血浆和乳中钙转运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0只巴美肉羊母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5-羟基色胺酸(5-HTP)组(灌注5-HTP)和色氨酸(Trp)组(灌注Trp),每组10只。在母羊围产期产前第7天至产后第0天,进行颈静脉灌注,5-HTP和Trp的灌注剂量均为0.178 mg/kg BW,浓度为0.1 mg/mL;对照组灌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试验期为产前第7天至产后第30天。结果表明:1)各组间母羊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第5、9和15天,Trp组母羊泌乳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9和15天,5-HTP组母羊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16~30天,5-HTP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产后第15天,Trp组血浆和乳中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6和15天,5-HTP组血浆和乳中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6天,Trp组血浆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0天,Trp组乳中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6、9和30天,5-HTP组血浆和乳中5-H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6和15天,Trp组和5-HTP组血浆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灌注5-HTP可以促进母羊泌乳,提高羊羔平均日增重;灌注5-HTP和Trp可以增加血浆和乳中钙、5-HT浓度及血浆PTHrP浓度。  相似文献   

13.
捻转血矛线虫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常见的寄生蠕虫,该虫寄生在牛羊等宿主体内,可导致宿主贫血,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动物福利理念的普及,基于动物福利的疫病防控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却未见基于此的相关论述。论文就现有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技术,包括药物防控、生物防控、疫苗预防等进行综述,为今后研发基于动物福利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α毒素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针对2种α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快速鉴别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双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目的条带,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则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7.95pg/μL和1.261pg/μL。应用该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其中5份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双重PCR方法,可以有效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快速鉴别,对羊梭菌病病原快速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燕麦株高、根、茎、叶、穗生物量测定,计算根冠比、茎叶比、根系贡献率、茎秆贡献率、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种植密度对沙地燕麦株高、生物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450万株·hm-2条件下株高最高,其值为92.06 cm;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350万株·hm-2条件下,分别为2 277.32 g·m-2,578.47 g·m-2,3 022.46 g·m-2;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和茎叶比均高于其他密度条件下,其中密度处理之间茎叶比差异不显著,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叶片贡献率和茎秆贡献率各密度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0万株·hm-2条件下根系贡献率显著高于400万株·hm-2,根茎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350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叶片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16.02%,5.66%。因此,综合考虑,以饲用为主要目的建议科尔沁沙地燕麦种植密度3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是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原经转录、翻译后加工处理的33个氨基酸多肽。文章介绍了GLP-2的合成、代谢与生理功能,GLP-2在动物肠道内可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抗炎、促进肠道损伤修复,在肠道外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食物摄取、血压、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骨的重吸收;对GLP-2发挥生物活性的可能作用途径cAMP/蛋白激酶途径、PI-3K/Akt途径、激活ERK1和ERK2途径、刺激生长因子的释放等途径进行阐述;并对GLP-2和GLP-2类似物在人的疾病治疗和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油脂(大豆油和鱼油)来源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番鸭生长和屠宰性能以及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120只1日龄的雌性番鸭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基础日粮维生素E水平为20 mg/kg,其中两个处理组分别添加20 g/kg的鱼油和大豆油,另外两个处理组在油脂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00 mg/kg维生素E,试验分为两个阶段,1~42 d和43~66 d,测定试验期间番鸭的体重、日增重和料比以及屠宰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日粮各处理对番鸭生长和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 0.05),同时对胸肌成分及屠宰24 h后pH值无显著影响(P> 0.05)。肌肉储存1和7 d后,高水平维生素E均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 <0.05)。鱼油组较大豆油组显著提高了胸肌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比例(P <0.05),同时n-6脂肪酸比例显著降低(P <0.05),n-3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P <0.05),导致n-6/n-3显著降低(P <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番鸭与其他家禽品种一样,饲粮中脂肪酸成分的变化对其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日粮添加的维生素E水平超过生理需要水平时可以延长肉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8.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现状及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动物管理实际,分析了当前实验动物管理存在的管理主体不清,难以满足动物防疫要求,缺乏检疫规程,感染人畜共患病风险较高,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实验动物监督管理法律责任主体,建立适合实验动物养殖场的防疫条件审查制度,制定实验动物检疫规程,提升动物检疫员针对实验动物的检疫水平,完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等发展建议,以期为完善实验动物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羊经布鲁菌病疫苗(S2株)免疫后的血清抗体长期动态消长规律,本试验于2012年9月-2015年9月选取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96只山羊、100只绵羊作为试验动物,经布鲁菌疫苗(S2株)100亿CFU、200亿CFU不同免疫剂量灌服,分别于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段采血分离血清,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抗体监测。结果表明,绵羊组在一免后20d时,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150d抗体阳性率降至0%,免疫后180d^360d,绵羊组抗体阳性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0%~4%),二免和三免后不同时间段免疫抗体消长规律与首次免疫基本一致;山羊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20 d时,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免疫后90 d^360 d,免疫抗体时高时低,起伏较大,无明显规律,二免和三免后不同时间段免疫抗体消长规律与首次免疫基本一致,结果同时表明,100亿CFU和200亿CFU两个免疫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