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孢子萌发、平板培养、黄瓜子叶接种等试验,测定了丝瓜伤流液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丝瓜伤流液能明显抑制黄瓜灰霉病菌的侵染、生长和产孢;在低于80℃和中性偏碱的条件下抑菌活性稳定;有棱丝瓜伤流液抑菌活性高于无棱丝瓜。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效果,选用3%氨基寡糖素水剂、0.5%几丁聚糖水剂和1%香菇多糖水剂3种常规植物免疫诱抗剂,分别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采用含药培养基的方法开展室内抑菌试验,明确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应最佳抑菌浓度后,在番茄生育期开展田间诱导抗灰霉病试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均可抑制番茄灰霉菌的生长,其中,1%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香菇多糖水剂20倍液接菌1d后的抑菌率为36.1%,4d后抑菌率为67.43%;3%氨基寡糖素水剂抑菌效果次之,3%氨基寡糖素水剂100倍液接菌1d后抑菌率为22.1%;0.5%几丁聚糖水剂抑菌效果相对较低,抑菌率维持在0.0%~14.3%。田间诱导抗病试验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水剂2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诱抗效果,连续施用4次后,番茄灰霉病防效达61.83%。  相似文献   

3.
吡噻菌胺防治巨峰葡萄灰霉病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瑞华 《落叶果树》2021,53(2):51-52
田间试验20%吡噻菌胺悬浮剂1500、2000、2500倍液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以1500倍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5.14%,极显著高于2000倍液、2500倍液的防治效果65.21%、52.93%。建议生产上可在巨峰葡萄植株开花前后及幼果期分别喷施20%吡噻菌胺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灰霉病。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死亡谷芽孢杆菌NBIF-001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对峙结合显微观察确定其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离体组织试验研究其对黄瓜叶部灰霉病及贮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条件下NBIF-001对灰葡萄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发生扭曲、肿胀和变形;离体试验结果表明NBIF-001对灰霉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对黄瓜叶片灰霉病和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85.91%和72.52%。  相似文献   

5.
杨从军 《中国蔬菜》2019,1(6):64-69
为提高内生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W4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优化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 2.0%、果糖 1.0%、NaCl 0.25%;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8.0、接种种龄20 h、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 三角瓶)、发酵温度35 ℃、摇床转速150 r·min-1、发酵时间24 h。产生的发酵液稀释25 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92.8%,比未经优化得到的发酵液提高26.9 个百分点。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显著提高了短短芽孢杆菌W4 发酵液活性,为进一步提取分离抗番茄灰霉病菌的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16年进行了280 g/L啶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80 g/L啶酰菌胺悬浮剂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葡萄安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1 000倍稀释液,即有效成分量280 mg/kg,在葡萄灰霉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均匀喷洒1次效果最佳,可有效防控葡萄灰霉病大面积危害。  相似文献   

7.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相似文献   

8.
黄瓜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引起,是为害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对黄瓜灰霉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致病机理及黄瓜抗病机制、抗病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黄瓜抗灰霉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对灰葡萄孢菌有显著拮抗性的产芽胞细菌,利用番茄果实检测拮抗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ESI-MS检测拮抗菌发酵上清液粗提取物中主要抑菌物质并利用PCR检测合成抑菌物质的相关基因,通过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及gyrB分析对拮抗细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筛选的拮抗菌fqhm-13及其发酵上清液对番茄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和78.1%。fqhm-13发酵上清液粗提取物中主要抑菌物质为脂肽抗生素C14 ~ C16的surfactin A和C15 ~ C17的iturin A。fqhm-13基因组中含有脂肽抗生素合成基因ituC、ituD、fenD和srfAB。fqhm-13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研究为利用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番茄果实灰霉病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定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药性发展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分离得到的85株灰葡萄孢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嘧霉胺)、酰胺类(啶酰菌胺)以及苯并吡咯类(咯菌腈)等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的灰葡萄孢菌对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嘧霉胺、啶酰菌胺以及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药性发展迅速。灰葡萄孢菌对传统杀菌剂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水平较高,总抗性频数分别为72.94%、51.76%、69.41%;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数为51.76%,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三抗频数为34.12%。灰葡萄孢菌对目前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嘧霉胺及啶酰菌胺也已经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频数分别为64.71%和65.88%。而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性频数为36.47%。共发现了40种多重抗药性的类型,且有32种多抗类型未曾报道;1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敏感,抗性频数为1.18%;5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抗性,抗性频数为5.88%。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单一杀菌剂的长期重复使用,建议多种药剂配合使用以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灰葡萄孢对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葡萄孢寄主范围广泛,可引起多种蔬菜、果树及观赏作物发生灰霉病。近年来,灰葡萄孢对杀菌剂产生越来越严
重的抗药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种寄主植物上的灰葡萄孢对不同杀菌剂产生的抗药性、抗性机制、抗性菌株检测方法等方
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及变异规律,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的180株草莓灰霉病菌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6个观察等位基因(Na),平均值为6.22;有效等位基因(Ne)为1.27~4.89,平均值为3.44;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0.80,平均值为0.65;不同位点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7~1.83,平均值为1.34。供试180株样品9个SSR多态性位点上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3~0.91,不同位点PIC差异大,这一规律与I和H基本一致。不同SSR位点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1~0.77,平均值为0.65;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9~0.50,平均值为0.4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0~0.46,平均值为0.37;基因流(Nm)为0.58~4.47,平均值为1.16。不同地理菌群平均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分别为2.93和2.07,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67,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40,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6.78和75%。依据不同地理菌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797~1.9225),将供试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分为4大类:第Ⅰ大类主要由长沙、邵阳、岳阳、衡阳、张家界、湘潭种群组成;第Ⅱ大类主要由郴州种群组成;第Ⅲ大类主要由株洲种群组成;第Ⅳ大类由常德种群组成。总之,湖南省各地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地理群体间差异小,病菌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不同地区间存在病菌的移动。  相似文献   

15.
 以10 μmol · L-1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熏蒸处理‘巨峰’葡萄果实6 h,随后转入1 ℃下贮藏28 d。结果表明,MeJA 处理显著抑制了葡萄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率和失重率的上升,促进内源NO 释放量和H2O2 含量在贮藏前期的上升,同时诱导植保素合成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对香豆酰–CoA 连接酶(4-CL)和白藜芦醇合成酶(RS)活性以及植保素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脱氢二聚体含量的上升。由此推测,MeJA 在葡萄果实细胞内发挥了信号传导作用,通过调控下游信号分子H2O2 和NO 的水平来提高植保素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促进了植保素的积累,提高果实的抗病性,降低了其腐烂率。  相似文献   

16.
以欧亚种葡萄‘里扎马特’为母本,中国野生刺葡萄‘黑珍珠’为父本进行杂交,随机选择92株后代为作图群体,借助SSR和SRAP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葡萄抗炭疽病相关QTL进行检测并分析。在12号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抗炭疽病相关QTL,其可解释表型变异37.07%,贡献率为71.50%。这表明在12号连锁群检测到的QTL是抗葡萄炭疽病的1个主效QTL。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深绿木霉T2蛋白质激发子TraT2A对百合叶片气孔及光响应和荧光特性的影响,揭示TraT2A诱导百合抗灰霉病的生理作用机理,以兰州百合和深绿木霉T2蛋白质TraT2A为试验材料,测定TraT2A诱导处理后,兰州百合叶片气孔开度及光响应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raT2A + IB(灰霉菌)处理后百合叶片的气孔开度减小;试验中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TraT2A + IB处理的净光合速率(ETR)明显高于对照、接种IB和TraT2A处理,叶绿素荧光特性中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ΦPSⅡ和qP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NPQ值则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表明TraT2A + IB处理的PSⅡ反应中心能把捕获的光能更有效地用于光合作用;同时TraT2A + IB处理后5 d和7 d时百合抗灰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均在96%以上。说明TraT2A诱导处理可以提高百合光合效率,进而提高对灰霉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以6种生防农药和"威代尔"葡萄为试材,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果粒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几种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这6种生防农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起到指导作用。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均能有效的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值分别为4.64μL·mL-1和1.21 mg·mL-1;丁子香芹酚(120μL·mL-1)和寡雄腐霉菌(1.8 mg·mL-1)对葡萄灰霉病都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防治效果和化学农药嘧啶胺(0.2μL·mL-1)防效相当,同时对葡萄植株的生长和果实都没有影响。试验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对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明显,值得在葡萄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FD6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将FD6菌株感应激酶gacS基因部分保守区片段克隆到自杀载体中得到质粒pBS-S,将该质粒电击转化到FD6菌株中,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gacS基因插入突变体。经测定该突变体不产生抗生素硝吡咯菌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藤黄绿脓菌素、蛋白酶和氢氰酸,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形成生物膜和嗜铁素能力显著降低,并且丧失了对番茄灰霉病防病能力。gacS基因互补试验结果表明,gacS基因表达可恢复产生次生抗菌物质的能力,且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与野生型菌株接近。由此证明,gacS基因是影响拮抗细菌FD6抗生素产生和对病害抑制能力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