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
3.
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早期基因组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FLP技术对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 2n = 38) 不同自交世代及二倍体亲本DNA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多倍体基因组在形成早期发生了广泛的变化, 变化位点所占比例高达22.2%。基因组序列变化始于F1 代, 最高变化率出现在S2 代。基因组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亲本片段丢失、新片段产生以及后代对亲本某些位点的跳跃式继承。还观察到部分双亲差异性条带呈现出偏父性遗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甜瓜幼果苦味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起源地的各变种甜瓜的F1、F2分析统计表明:甜瓜幼果苦味是受2对独立遗传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这2对基因之间存在显性互补关系。同一起源中心的品种间的杂交后代不表现显性互补;不同起源中心品种间的杂交后代表现显性互补。 相似文献
5.
厚皮甜瓜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1对SSR特异引物对46份厚皮甜瓜材料进行分析,其中52对扩增出条带,47对引物具有多样性,扩增带分子量在150~1500bp,187条谱带中154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占82.35%,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3.60条带。同时,对材料网纹、果形、单果质量、有无条带、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肉质、种子、有无麝香味、裂叶、是否自落和花性型等12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经过phylip软件和NTSYS软件分析后,计算出材料间遗传距离,并做出SSR分子标记和性状2个聚类图。结果显示,46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0188~1.2119,而单一性状气味、果皮颜色、果肉颜色和表面网纹的遗传距离都小于0.1,十分接近;2种聚类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十分复杂,大部分材料来源相近,具有相同的亲本,和回交亲本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7.
8.
9.
甜瓜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厚皮甜瓜‘76-2’的60Co- γ射线诱变酸味突变自交系和‘黄皮脆’形成的P1、P2、F1与F2 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实中糖含量、酸含量和糖酸比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酸味突变自交系ב黄皮脆’组合的糖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4) 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8.8%,多基因遗传率为6.94%;酸含量性状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D-0)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6.68%,多基因遗传率为72.77%;糖酸比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2.86%,多基因遗传率为16.02%。 相似文献
10.
11.
因存在巨大的生殖障碍,甜瓜远缘杂交十分困难,因而进行甜瓜远缘杂交生殖学研究对于克服甜瓜远缘杂交障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helex-100法对西印度瓜自交授粉后3d的幼胚进行了单胚DNA提取,结果Chelex-100法对质量低至0.3 mg的单个幼胚可有效提取DNA,SSR扩增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满足SSR分析要求;对西印度瓜和甜瓜杂交后的幼胚进行了Chelex-100法DNA提取及SSR分析,结果在幼胚DNA中稳定地扩增出父本SSR特征带,表明西印度瓜和甜瓜在授粉后不久已成功地完成了杂交.研究为甜瓜远缘杂交障碍的克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黄瓜叶面积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叶面积差异极显著的黄瓜小叶自交系‘SJ57-h’和大叶自交‘系SJ11-1’配制成的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春秋两季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叶面积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0模型,即叶面积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大叶亲本优势,即叶面积大小更趋近于大叶亲本。春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5.1%、26.59%和61.1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36%、55.41%和21.39%,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5.03%、73.79%和39.01%;秋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0.16%、34.82%和86.5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49.18%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0.43%、65.48%和13.51%,表明黄瓜叶面积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B2世代受环境影响较大,B1、F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较高,B2世代多基因选择率较高,应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甜瓜属(Cucumis)黄瓜与酸黄瓜的3种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 - 双单倍体种间杂种F1(2n = 2x = 19,HC)、异源三倍体黄瓜(2n = 3x = 26,HCC)和异源四倍体C. hytivus (2n = 4x = 38,HHCC)及其双亲为试材,比较研究过氧化物酶(POD)、谷氨酸脱氢酶(G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在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中的酶谱表达特性,探讨基因组剂量对酶谱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的酶带染色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酶带数和酶带分布基本一致。在AAT同工酶中,酶带的表达随基因组剂量的提高而增强,在POD和GDH同工酶中,大部分酶带的表达随基因组剂量的提高而减弱。这些结果表明甜瓜属异源多倍体在不同的酶系统中,酶谱表达可能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基因组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 相似文献
15.
大棚薄皮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薄皮甜瓜品种"创丰绿之冠"F1、"大八里香"、"特甜王子007"、"永甜十六"、"特大麻瓜"、"景香王"、"新景甜1号"、"特早6"为试材,研究其植株生长势、果实熟性、果型、果色、品质和产量,以期选择适合大棚中栽培的薄皮甜瓜品种。结果表明:"创丰绿之冠"F1、"大八里香"、"景香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大八里香"、"永甜十六"、"景香王"和"特早6"成熟期短,可作为早熟品种上市;"特大麻瓜"和"新景甜1号"生长周期长,单瓜重偏大,可作为晚熟品种在大棚中栽培。 相似文献
16.
黄瓜属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从黄瓜属野生种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和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中均扩增出260 bp左右的目标条带。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pGEM-T Easy质粒载体,选择阳性克隆,再经菌落PCR鉴定,然后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本文获得了21条来源于酸黄瓜和栽培黄瓜的逆转录酶序列,通过核苷酸聚类分为5个家族。这些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缺失突变,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55~272 bp,同源性范围为27.0%~98.1%。翻译成氨基酸后,有4条序列出现终止密码子突变,6条序列表现出移框突变。将这些逆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登陆的不同物种同一类型逆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Cucumis属植物种间正反杂交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形态和分子两个水平上对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2n = 14) 与酸黄瓜(C. hystrixChakr. , 2n = 24) 正反杂交而成的双单倍体(2n = 19) 、双二倍体(2n = 38) 植株的形态和育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形态上植株的分枝数、第1 朵雌花节位偏向于父性遗传, 主蔓节间长则偏向于母性遗传, 另外一些性状如主蔓直径呈中间型。通过RAPD 标记分析表明, 在所选的21 条随机引物中, 15条引物(占71 %) 显示出正反交之间的差异; 其中一些条带表现出父性遗传现象。在育性上, 正反交植株的表现截然不同。当以黄瓜为母本时, 杂种植株呈现雌雄高度不育; 而以酸黄瓜为母本时, 雌雄育性在染色体加倍后均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SSR 标记进行枣树子代苗父本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冬枣’自然授粉实生苗1 728株和‘灵宝大枣’自然授粉实生苗530株进行父本鉴定,利用可能的父本材料从376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且具有高度区分度的引物。采用荧光M13毛细管电泳技术,用这8对引物在亲本材料中共检测到45个多态等位条带,每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条带数为5.625,PIC值变幅为0.58 ~ 0.86,平均为0.71。利用Cervus3.0软件对具有8对引物数据的子代进行父本分析,鉴定出‘冬枣’ב木枣’实生苗399株、‘冬枣’ב小芽枣’实生苗390株、‘冬枣’ב映山红’实生苗357株、‘灵宝大枣’ב紫圆枣’(‘紫枣’)实生苗204株、‘灵宝大枣’ב柿饼枣’实生苗126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