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下的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驱动机理,并构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化、经济非农化、人口密度以及非农就业率与土地利用程度呈正相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呈负相关,国家土地政策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控制土地利用程度无限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分析城市化与城镇村与工矿用地之间的动态关系,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发现“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上是一个减小的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60%情况下,城镇村与工矿用地的总面积将比2003年增加30.7%,可见,城市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相互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快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自然土壤面积和类型的缩减,也导致土壤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出来。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演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张,水稻土土类和盐化潮土亚类消失,另外伴随还消失了2个土属和11个土种,一些特定的土壤功能消失;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主要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向土壤承载功能转换,其次为生态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化。土壤功能这样的转换不仅增加了区域农业生产压力,也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斌  宋慧  李朝奎  白一君  郭涛  任红鸽  雷师 《土壤》2015,47(6):1199-1208
近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定量分析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不仅可为评估区域未来环境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可为建设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区域比较方法,研究了泉州市1995—2010年15年间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泉州土地利用面积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约占总面积的60%和15%;近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翻了两倍,但耕地、林地大量减少,转出的耕地中,约有57.4%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较多发生在泉州的沿海与沿河地区,并随时间推移而有减缓的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也随之依次降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表现出从中国东部、中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趋势。尽管15年间,泉州市城市扩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与人口的影响,它与中国沿海其他城市如深圳、东莞相比,仍处于落后水平。泉州土地景观呈现土地利用上的日益多样化、土地结构上日益破碎化以及形状上复杂化的趋势。人口数量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是影响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参考。利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研究无锡市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探讨其驱动因子,并区分目前趋势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发展3种情景,对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10 a间无锡市建设用地增加了近一倍,主要来源于耕地;目前趋势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仍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不再增加,而综合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略有增加,耕地等地类减少不明显。对于无锡市这样的快速城市化地区而言,综合发展情景的模拟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5.
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更加凸显。以地形特征明显的重庆都市区为例,以DEM数据和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提取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坡度数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在不同高程等级、坡度等级以及地形位等级中的分布指数,分析重庆都市区2010年的土地利用在地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等级下分布指数的分异特征明显;在各地形因子等级区域中,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突出;随着城市用地扩张,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在高程为500~1 200 m的平地、400~600 m的低缓坡以及500 m以下的高缓坡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竞争趋势,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点区域;伴随城市扩展,建设用地侵占耕地和陡坡耕地大量存在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对山地城市来讲,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地形梯度变化为切入点,运用重庆市主城区2001年、2007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混合像元分解提取建设用地。通过计算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紧凑度指数和放射状指数分析了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水平方向的形态变化特征;结合区域的高程、地形起伏度,分析了建设用地的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展迅速,建设用地数量从2001年的237.62 km2增加到2014年的818.85 km2;综合分形维数指数、城市紧凑度指数、放射状指数来看,城市扩展从2001—2007年的紧凑型扩展发展转变成2007—2014年的外延扩展;主城区建设用地的扩展呈从低高程区的增长达到饱和状态向高程较高的区域发展的态势;从起伏度分析来看,建设用地无法向起伏度较大的区域大规模扩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增加、生产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都对城市的生态用地造成了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20年来城市化进展十分明显,急需对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发展进行定量评估.本文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9年5期...  相似文献   

8.
李秀霞  马维遥  徐龙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29-232,23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Markov链对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吉林西部的林地、建设用地、水田、旱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53.44,227.05,1 479.79,80.29 km2;草地、水域、沙地、盐碱地、湿地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1 569.44,493.35,60.07,1 029.82,389.71 km2。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不断退化是造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要适当增加草地和林地比例,合理保护湿地和水域,限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浮梁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江西省浮梁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浮梁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效益变化3方面探讨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这些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浮梁县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态势较好;(2)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最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城市扩张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工程前期(1992年)与中期(2002年)农林用地的变化特征;并在SLEUTH模型本地化基础上,模拟预测了重庆地区未来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研究城市化对该地区农林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三峡库区耕地减少而林地增加。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与乔木林面积减少明显,城市与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人类活动是农林用地变化的重要原因。模拟显示,在未来十几年,研究区将有一个缓慢的城市扩张过程,并伴有新的增长点,耕地与林地也同时减少。在当前活动强度与开发力度下,库区农林用地的减少趋势仍将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因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武汉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权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关键。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设置了经济优先情景、生态优先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对比和分析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结果。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耕地、林地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迅速扩张。经济优先情景下该趋势更加明显,水域也持续萎缩。而生态优先情景下林地和水域实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受到约束。(2)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上看,相较于其他情景单方面地偏于生态或经济,综合发展情景下武汉市生态-经济效益均能得到提升,其耦合协调度高于其他情景,新城区普遍优于中心城区。(3)从土地利用布局上看,综合发展情景下武汉市建设用地的适度扩张保障了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注重对林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的保护,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布局较为规则。因此,综合发展情景能兼顾生态-经济目标,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为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预测市政府搬迁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能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的设想及现实条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MCE-CA-Markov耦合模型,对通州区2009—2017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了行分析,模拟预测北京市政府东迁后2035年通州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布局和强度。结果表明:(1)通州景观水平上,景观总体破碎化程度降低;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耕地是主导优势地类。(2) 2009—2017年,通州区有5.09%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林地和水域。(3)对通州区2035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预测,2009—2035年耕地、园地(草地)减少;林地、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水域明显增加,这期间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占用周围的耕地。未来需做好减量发展,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继续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13.
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以江苏大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数据和驱动机制完成2025年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预测模拟,构建了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现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数量特征与时间过程的定量刻画,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关系的地理区域变化规律的客观表达,提出了新时期大丰区应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建设用地利用基本策略。结果表明:(1) 2016—2025年大丰区耕地、沿海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继续减少,建设用地增长32.47 km~2,侵占沿海湿地和水域以及向沿海扩张是主要特征;(2) 2000—2025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持续增长,镇级平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后由0.592(2000年)提升至0.665(2016年)和0.682(2025年),地区差别化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主体功能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3) 2000—2012年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总体处于强脱钩关系,2012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利用效率提升均放缓,总体表现为复钩和负脱钩关系。滨海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关系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滨海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框架与方法集成是兼顾建设用地扩张和效率提升研究课题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首先从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变化程度3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西安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10a内,西安市的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均不断减少,而同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分别呈增长态势。其中,耕地面积递减速度最快,牧草地次之,接着为未利用土地,而交通用地为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次之,依次为园地、林地和水域。因此西安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也处于调整期。通过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西安市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是一个增大的过程。这说明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扩张的过程比城市化率增大的过程要快.土地资源的缺乏已严重阻碍并将继续制约西安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土地利用的深刻变化,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碳储量变化,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耦合PLUS-InVEST模型评估与预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沿线5个省市1980—2030年的土地利用碳储量情况,模拟多情景下土地利用碳储量时空特征,探究土地利用对碳储量影响。[结果] 50年间区域的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林地能够实现基本的动态平衡;50年间该区域的碳储量流失量巨大且流失速度不断加剧,碳储量减少区域主要位于南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上海、杭州地区和沿海岸线;通过现状与多情景分析,未来碳储量减少主要受耕地流失、建设用地激增的影响;在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有所增加、维持建设用地水平的耕地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大量减少。自然变化情景同经济加速发展情景碳储流失量相当。[结论]通过研究碳储量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可知研究区现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状态,碳储量流失加剧是由于耕地流失与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减缓碳储量流失的关键因素是林地总量动态平衡;基于区域现状与发展地位,应在现有经济发展现状下,严格保障耕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可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提供支持,根据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在佛山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选择灰色模型作为数量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空间模型,设定3种建设用地扩张情景:适度约束、中度约束和强力约束,结合数量模型和空间模型的优点,模拟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3种建设用地扩张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分别为278.3、216.5和154.6km2,相应来源于耕地的比率分别为42.28%、48.38%和55.96%,说明耕地仍然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也即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大,可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进行建设用地扩展对地表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以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88,2000,2011年 LandsatTM遥感数据和1∶50 000DEM数据,基于人机交互解译和定量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三个地表特征参数:地表温度、NDVI、土壤湿度,并分析建设用地扩展对地表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88—2011年,重庆都市区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和北部扩展,地表温度中的高温区主要向北迁移,NDVI和土壤湿度在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呈下降趋势;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地表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建设用地的扩展与热环境呈正相关且在扩展方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NDVI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旨在为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效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不同低碳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对比多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碳排放差异,为江西省南昌市的低碳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基于碳储量最大情景和碳排放最小情景对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并运用FLUS模型模拟南昌市多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①根据数量结构优化结果,碳储量最大和碳排放最小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均小于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均大于自然发展情景。综合来看,碳汇最大化情景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效果更优。②根据空间结构模拟结果,低碳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并且碳排放减少区域和碳储量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区域。[结论] 为了早日实现南昌市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建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政策,控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加强对重点区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之一,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利用1990,2000,200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13 580.8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3%,后6a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前10a;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旱地、林地面积快速减少;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景观不断破碎,多样性增强。水田、旱地、林地、水域和城镇用地近圆指数较小,斑块形状复杂;分维数介于1.26~1.44,各地类形状趋向复杂,人类对其干扰不断增强;林地是整个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质,分离度最小,水田、城镇用地、旱地和水域的分离度相对较小,呈现连片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20.
老挝凯山丰威汉市土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土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各类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为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GIS空间分析技术、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与CLUE-S模型相结合,以老挝凯山丰威汉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在空间适宜性和数量结构的约束下,以用地需求、限制因素、转换规则和空间特征为基础进行模型运算,对凯山丰威汉市土地资源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 城市建设用地和水田在原有基础上向适宜区域扩张,分布较为稀疏的林业用地因得到开发利用而相应减少,其他用地类型在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能够为凯山丰威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同时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