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农业、生态以及建设用地三方面入手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RS和GIS技术及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建立各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采用"三维魔方"矩阵组合法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基于网格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空间表达。以山西省汾阳市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与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划分为生态林业用地区、生态农业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建设区5个区域,占地面积分别为345.26、219.50、396.52、80.52、136.68 km~2,占全市比例为29.3%、18.6%、33.7%、6.8%、11.6%。结果与该县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并针对延安赵庄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具体情况,分三大块4个层次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区土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组合和配置,旨在寻求一种适合当地及同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段土壤和土地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应用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 ,将研究区的土壤母质划分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红土、冰渍、湖积 7类 ;该区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经向分布规律 ,土壤类型从祁连山区到酒泉盆地形成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亚高山草原土、风沙土、棕漠土、潮土、灌漠土、盐土、沼泽土等 13个土类和 32个亚土类 ,并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基本特征 ;结合该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提出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将该区土地适宜性划分为宜农、宜林和宜牧 3种类型 ;对不同适宜性土地的等级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评价 ,并对该区土地资源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厘清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和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矛盾入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选取生态保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等4个维度、18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指标分级评价和加权叠加分析,定量评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水平,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Ⅰ-Ⅴ的5个等级。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Ⅰ-Ⅳ类适宜区的面积基本持平,特别适宜区(Ⅴ)面积占比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八宝镇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适宜性评价结果、国家公园管控分区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旅游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片区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察右后旗景观生态条件及资源状况着手,在基于土壤类型单元的土地农业适宜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设计出一个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林草田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6.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很不安全(Ⅰ)、较不安全(Ⅱ)、临界安全(Ⅲ)、较为安全(Ⅳ)和很安全(Ⅴ)共5个等级。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92个县(旗、县级市)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得出其综合权系数向量,并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归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1)1989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都较低,1989年以Ⅰ级为主,2000年以Ⅱ级为主。(2)与1989年相比,2000年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3)Ⅲ级区在1989年仅包括4个县,2000年扩大为24个县,并且以大兴安岭山地区和东北冲积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布最为集中。(4)1989年没有县达到Ⅳ级,而2000年仅有一个;12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达到Ⅴ级。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托克托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半干旱区旗县域农用土地存在的问题,利用 研究区2002年遥感影像及有关图件与资料,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参照FAO 土地评价体系,应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9657个评价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 分析,完成研究区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限制条件及用地对 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 RS、GIS的高新科技手段 ,对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划分与评价进行了认真研究 ,编制出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 ,对各不同土地资源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价 ,为该地区确定最佳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安全评价是当前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看,在评价对象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定量评估方法与准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尚未形成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尺度、时空动态评价、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尺度转换、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尺度转换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及确定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当前影响河南省产能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质量偏低;农业科技水平,尤其是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落后;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导致了水资源利用率的低下。最后,就如何提高河南省农用地产能提出了相关措施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化德县的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特征以及生态经济发展条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县的生态经济结构进行重调研究,划分出生态经济类型区,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户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在耕地保护中尤其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当前针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及耕地保护认知水平的研究尺度范围较小、难以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户耕地保护的现状,文中基于全国10个粮食主产区1198份农户问卷调查,从大区域尺度上针对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利用效益及保护认知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耕地利用现状不佳,耕地利用以短期效益为主,影响耕地质量的保护,农户的耕地保护认知水平总体较低;2)税费支农政策对大部分传统种植业农户家庭收入所起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涨幅较大、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及户均耕地规模较小。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农田整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经济学、产权角度探讨"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内涵,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土地换社保"虽然始于对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但在农用地产权转移、农用地用途改变程度及政策实施的出发点方面与土地征用有本质上的区别;(2)"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应包括农用地经济价格中属于农民的部分和农用地对农民所具有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价值,而不包括农用地的生态价值和粮食安全价值。研究提出,要真正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并使得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其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益,应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水土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2个指标建立了哈萨克斯坦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分析了哈萨克斯坦2001-2017年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用障碍度法定量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2017年,哈萨克斯坦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水土资源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数缓慢上升,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明显下降。②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在地区间差异显著,高承载力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低承载力区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北哈萨克斯坦州、科斯塔奈州和阿克莫拉州的承载力高,呈逐年增大趋势,阿特劳州和南哈萨克斯坦州的承载力较低,且呈减小趋势。③承载力在2001-2009年主要受垦殖率、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及农业灌溉率的影响,在2010-2017年主要受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人口密度及单位土地污水负荷的影响,生态环境因素逐渐成为承载力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陆良、重庆丰都、陕西凤翔、新疆阿勒泰以及内蒙古达拉特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五县农用地质量等别特征及其差异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五县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及经济等别与县域内标准耕作制度、农用地结构、土壤条件及灌排条件的相关关系,查明了农用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以上述五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农用地等别总体偏低,农用地多为中等地和低等地,高等地分布较少,优等地无分布;五县之间等别差异较明显,农用地质量从优至劣大致顺序为陕西凤翔、云南陆良、重庆丰都、新疆阿勒泰、内蒙古达拉特;五县国家级农用地等别与标准耕作制度、土壤条件以及灌排条件密切相关,应根据不同生态脆弱类型区的主导限制因素,制定相应的农用地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水土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2个指标建立了哈萨克斯坦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分析了哈萨克斯坦2001—2017年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用障碍度法定量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1—2017年,哈萨克斯坦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水土资源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数缓慢上升,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明显下降。②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在地区间差异显著,高承载力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低承载力区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北哈萨克斯坦州、科斯塔奈州和阿克莫拉州的承载力高,呈逐年增大趋势,阿特劳州和南哈萨克斯坦州的承载力较低,且呈减小趋势。③ 承载力在2001—2009年主要受垦殖率、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及农业灌溉率的影响,在2010—2017年主要受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人口密度及单位土地污水负荷的影响,生态环境因素逐渐成为承载力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新疆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对新疆农用地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各地区的DEA有效性,呈现南疆最高、北疆次之、东疆最低的格局,以及非DEA的区域性差异;农业发展水平越高,DEA有效值越高,反之,DEA有效值越低,总体而言新疆农用地利用效益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渭干河流域近30 a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结果表明:① 近30 a渭干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较大的县,人均农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少,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粮作比,有助于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③ 在控制流域耕地面积,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满足粮食库存消费比30%的要求下,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粮作比需求预测值低于2009年实际粮作比,农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考虑各县差异,对粮作比预测值进行调整,得出各县合理的粮作比。地区应该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流域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民勤绿洲农业系统变化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基于1956—2008年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近50年内民勤农业生产系统(作物和牲畜)和环境系统在土地退化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一步探寻了民勤农业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系统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状态。研究表明:(1)在土地退化的条件下,民勤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依然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状态,虽未使民勤农业系统在土地退化的影响下崩溃,但却存在过度种植放牧、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之间的恶性循环;(2)民勤绿洲农业各子系统围绕长期均衡态还存在短期的波动,其中天气条件(沙尘暴次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调整回均衡态的贡献显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前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9129和~(-1).2583,远远大于其他指标;在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时,应当优先选择沙尘暴天气数和机井数等指标;(3)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羊只存栏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是沙尘暴次数的Granger原因。畜牧业的发展,超过草场的自然承载能力,风蚀现象加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矿化度增加、地表植被大面积死亡,导致沙尘暴灾害加剧。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放牧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来实现研究区的荒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