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红杉人工林林木分化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红杉人工林林木分化结构的初步研究周世强,黄金燕(中国保护大熊描研究中心)林木分化是森林植物适应生态环境和林木之间生存竞争的结果,从而导致林分的自然稀疏,尽管森林经营的单位是林分,林学家还必须经常考虑单株林木的特点来确定营林措施,如确定抚育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2.
在桓仁县北甸子和沙尖子老烧柴场设置固定样地,经过10a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封育效果良好.封山育林比人工更新造林节省营林投资;封育林分林木长势与是否抚育和抚育起始期有关,经过抚育的林分林木生长迅速,蓄积量较未抚育的林分大;林分郁闭后抚育较郁闭前抚育林木干形好,在林分郁闭后7~8a开始抚育为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进行苗木分级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日本落叶松Ⅰ级苗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好,能促进林分快速郁闭,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选择Ⅰ级苗造林10a后,保存率仍能达到93.6%,比混合苗造林保存率提高19.5%,树高生长量提高30.3%、胸径生长量提高50%,林木质量优异,林木分化不明显。日本落叶松苗木分级造林是今后人工更新应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林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空间,随着林分的郁闭,林木之间对营养空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适时适量地间伐抚育,调整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保持林分良好的结构是培育林木的关键环节。但在生产上如何确定间伐的时间和强度,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本文通过对胸径与冠幅相关规律的研究,旨在探索毛白杨人工林密度管理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营杉木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林分的产量和质量,而抚育间伐是定向培育森林,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的关健营林技术措施,本文拟就我省的具体情况对杉木林的抚育间伐谈一点看法,供参考.一、抚育间伐的作用和效益在杉木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从造林到林分郁闭之前,植株个体之间竞争不明显.幼林郁闭之后,随着林木个体的生长,林分郁闭度的逐步增加,林内的光、温、水、气以及土壤养分供应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林木个体之间争夺营养空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并逐渐产生严重的分化现象和自然整枝,其结果使冠长、冠幅缩小,叶量和叶面积减少,林分生长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对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的21年生高阿丁枫人工林进行了样地调查, 选取平均木作树干解析, 据此全面分析了高阿丁枫人工林幼中林期的直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以及林分状态、林木的年生长节律和结实状况,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高阿丁枫人工林林木的树高生长旺盛期在3~5年, 胸径在3~7年, 材积在15年以后增长较快; 林分中林木分化不明显; 年生长期长。林分尚未进入数量成熟期。  相似文献   

7.
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林分是当代营林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当林木郁闭后,进入成林阶段,林木之间产生对土壤养分和光照的强烈竞争,林分内部树木之间出现了分化现象,出现了被压木,因此随着林龄的增长和树木生长的变化,必须适时进行抚育间伐,以调整林分密度,创造良好的林分结构,使保留木得到充分的光照和必须的营养面积,以促进林木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8.
<正> 安化是湖南省的重点林业县,森林覆被率达54.1%,马尾松是该县主要树种之一,约占森林总面积的25%。由于采取人工造林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等措施,马尾松林的恢复和发展很快,现绝大部分都已郁闭成林,但多数林分没有进行抚育间伐工作,致使林分密度过大,林木分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林分的生长发育、材质和蓄积量。为了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在林分郁闭后能持久的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就要适时合理地进行间伐抚育,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分的环境条件,缩短培育期。为此,北京林学院与湖南安化县林科所协作,于1984年对林科所试验场、柘溪林场、双龙公社等的马尾松林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于林木生长过程中个体遗传性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林木的分化。林木分化的结果是一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衰亡,因此,对随着林龄的增长或森林的生长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称之为林分自然稀疏。林分生长过程表中反映了林分密度株数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亦反映了林龄间单位面积自然稀疏数量。但一树种林龄相同、立地条件(林型、地位级)不同的林分自然稀  相似文献   

10.
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林分是营林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林木郁闭后,林木之间产生对土壤养分、光照的强烈竞争,同时内部也开始分化,出现了被压木。因此必须适时地进行抚育间伐,以调整林分密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合理的林分结构,以促进林木的速生丰产。在抚育间伐中,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作,为了便于林区社队正确掌握间伐强度,我们采用按林分平均胸径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人工更新的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苗株数(单植)或植苗穴数(丛植)及播种的穴数。 初植密度(以下简称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林木郁闭的早退和林分的结构,这对林分的形成和林木生长发育有重大的影响。密度小了,不能满足进入郁闭时应有的林木数量,就会推迟郁闭期或使林分长期处于疏林状态,这就不利于对森林的培育,同时也降低了森林的防护作用和单位面积的出材量。但是  相似文献   

12.
林木株数按径阶分布,是林分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密度适中,生长发育正常的林分中,其分布呈常态或近似常态曲线,但随着林木个体间对营养空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林木分化渐趋显著。当小的个体占多数时,分布曲线出现顶峰左偏的近似常态分布,反映出林分生长受抑制;若及时采取抚育措施,伐除受抑制的林木,就能减弱或消除竞争,使分布曲线又回到近似常态分布,或出现顶峰右偏,此时林分内已具备了较充裕的营养空间供林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所以通过分析株数按径阶分布的偏态类型,可了解同令单纯林内林木间对  相似文献   

13.
杉木林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其他事物一样,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在人工造林的初期,因有一定的株行距,植株尚小,个体间的竞争尚未发生。这时的主要矛盾是植株个体和环境条件的矛盾。当幼林开始郁闭之后,随着林木个体进一步的发展,林分郁闭度进一步增加,使林分内部的光照、温度、通气以及土壤水分养分的供应等条件发生变化,各林木之间竞争营养空间的矛盾逐渐趋向激化。这时林木个体的大小与优劣产生强烈的分化现  相似文献   

14.
国营东辽县建安林场,位于辽源市北50华里建安乡所在地西侧马鞍山脚下。该场截止1978年营造人工林99,000余亩,其中落叶松86,000亩,占86.8%,而且大部分已郁闭成林,逐步发挥效益。但由于造林当时采用1×1米或1×1.5米的密度,林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营养空间紧张。因此,林木分化明显,高低不均,粗细不匀,五阶木明显出现,卫生状况不良,严重地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5.
杉木一般在造林后2-4年进入速生阶段,树冠幅度、高度都急剧增加,至3-5年生时,密度较大的林分开始郁闭,到5~7年生时林冠已充分郁闭。此时,林木处于群体生活阶段.树冠的发展受到阻碍,下部枝条枯死,使冠幅产生“负生长”,因而造成了生长量明显下降。高密度林分在进行初次间伐后。树龄达10-16年生,林分再次郁闭,林木生长再次受阻,又一次需要间伐。  相似文献   

16.
在郁闭林分,森林与土壤间的养分循环及土壤理化性质维持在稳定状态;但采更作业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地力衰退。 1、地力衰退的起因 1.1 林木收获带走养分 林分枯枝落叶经分解成为补给自身的肥料。林木伐后运出,不仅聚集其中的养分被带  相似文献   

17.
塞罕坝不同立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空间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两参数对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3种立地类型、3龄级的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木分化方面,仅曼甸中林及阴坡近熟林2种林分出现明显分化现象,林木间竞争较为激烈,考虑进行适当地营林措施,其他7种林分分化不明显。在林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方面,阳坡中林、阳坡近熟林的林分整体属于随机分布,其他7种林分平均角尺度均低于0.475,属于均匀分布。可见,可根据林木生长立地类型的不同及生长阶段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营林活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林木生长过程中个体遗传性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林木的分化。林木分化的结果是一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哀亡。因此,随着林龄的增长森林的生长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谓之为林分自然稀疏。林分生长过程表反映了林分密度株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亦反映了林龄间单位面积林分自然稀疏数量。但一树种林龄相同,立地条件(地位级)不同的林分自然稀疏数量不一,因此,常不易掌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林木分化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林木分化的胸径离差和枯死枝高度与平均胸径比,建立林木分化度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林木分化度确定幼林郁闭后初次抚育的开始时间,为森林经营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省西昌、凉山地区自1959年开始先后用云南忪进行多次飞机播种造林,现保存约四十万亩。飞播林的特点是;面积大、成活率高、出苗齐、林子密、郁闭快、林相好。为探索飞播林分的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质量,缩短培育周期,从1964年开始进行抚育间伐试验,有的林分已抚育间伐三次。但抚育间伐面积还未达到飞播林四十万亩的20%,绝大部分林分郁闭后,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