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乳山湾养殖滩涂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养殖密度区底质中CH4浓度、有机质含量和硫化物含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探讨了不同沉积物剖面甲烷浓度与有机质、硫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乳山湾养殖滩涂区域海水中溶存甲烷的平均浓度为59.9±7.75nmol/L,不同养殖密度区海水中的甲烷含量无明显差异。底泥释放甲烷速率的实验显示,不同养殖密度区中沉积物的甲烷释放速率:非养殖(老化)区(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甲烷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剖面上高浓度中心位于0~5cm,在不同密度区同一深度的底质中甲烷含量均表现为:非养殖(老化)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高密度区。不同剖面沉积物间隙水中甲烷浓度与有机质的垂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与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夏季杭州湾南岸慈溪滩涂泥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宝明  鲍毅新  程宏毅  郑祥 《水产科学》2006,25(11):545-548
2004年7月对杭州湾南岸慈溪自然滩涂的泥螺种群进行了取样调查,分别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7个样地间泥螺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种群空间格局在局域斑块尺度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造成样地间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泥螺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与滩涂上积水区域呈斑块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的存活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了7个盐度梯度(10~40)、5个密度梯度(500~10 000 ind/m2)和5种底质类型(全细砂、90%细砂+10%细泥、80%细砂+20%细泥、70%细砂+30%细泥、全粗砂),研究了不同盐度、密度、底质对其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20、25和30组存活率、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密度条件下幼贝存活率、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底质类型对幼贝生长影响差异明显。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25;最适养殖密度范围为500~1 000 ind/m2,最佳养殖底质为细砂底质。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轮虫多样性及生物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逐月对淀山湖轮虫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轮虫53种(属),优势轮虫包括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 spp.、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椎尾水轮虫Epiphanes senta等,优势种的密度之和分别占当年度轮虫总密度的87.2、82.8和82.8%。3年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14ind/L和2.94mg/L,2005年3月份St6轮虫密度高达11700ind/L。轮虫密度(ind./L)和生物量(mg/L)季节分布一致,均为春季(4862和5.45)>秋季(2300和3.45)>夏季(1773和1.88)>冬季(940和0.45);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湖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较低、处于网围养殖附近的St3轮虫密度最低的变化趋势。各站点3年平均H为2.27(变幅为2.08-2.50),Marglef指数D平均为2.3(变幅1.1-3.8)。淀山湖轮虫密度和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轮虫密度(ind./L)=521.6+64.11Chl.a (µg/L)(r=0.634, P<0.001)。  相似文献   

5.
20&#177;0.4℃及循环水条件下,研究了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全长11.84&#177;0.45cm)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设置为两种模式:5.5&#177;0.5mg/L(空气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100、200、300和400ind/m^2与14&#177;2mg/L(纯氧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200、400、600和800ind/m^2。实验历时30d,存活率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1)空气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含量均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纯氧充氧条件下,3项指标也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其中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3)养殖密度为200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为400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实验结果支持提高溶解氧水平可以缓解养殖密度带来的拥挤胁迫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行为学实验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低潮区、中潮区和高潮区沉积物表层为10、60 cm深以下的沉积物的选择行为。3个潮区表层为10 cm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1#、2#、3#,3个潮区60 cm以下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4#、5#、6#。结果显示,在实验装置一中,不同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和4#沉积物中,C含量显著高于2#沉积物(P<0.05),4#沉积物中,N含量显著高于2#和6#沉积物,不同沉积物的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1#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规格和底质类型对双齿围沙蚕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搜寻时间影响显著(P<0.05),而底质类型则对搜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在实验装置二中,6#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显著高于1#和2#沉积物(P<0.05),C、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2#沉积物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各个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底质类型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移动距离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小规格双齿围沙蚕比较活跃和敏感,倾向于选择H2S含量较低的底质;在底质内部钻蚀时,双齿围沙蚕倾向于选择物质含量较低的底质。总体来看,双齿围沙蚕对自然栖息地底质类型选择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朱光来  吴杨平 《水产养殖》2010,31(10):28-29
<正>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  相似文献   

8.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88.63%也显著长于卵石底质10.77%(P<0.05),砂底质中停留时间比75.50%显著长于卵石底质23.89%(P<0.05),表明长江鲟显著喜好停留在光滑底质,其次为砂底质,在卵石底质栖息时间最短,且偏好性无雌雄差异(P>0.05)和昼夜差异(P>0.05)。行为活跃性分析表明,不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的行为活跃度明显不同,在有卵石底质存在的情况下,其急速游动平均时间要显著高于砂质和光滑底质。结合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观测到长江...  相似文献   

9.
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0·28、0·20和0·29μg/g。  相似文献   

10.
烟台四十里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2010年5、8、10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进行了30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叶绿素以及水文气象等要素。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一般在8月出现高值;仅2008年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09年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5月。2008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平均值为所有航次中最高,达到51.61×104cells/L,且各站位间差别显著(P<0.01);2007年10月最低,仅为0.02×104cells/L。2006~2009年,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值呈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分别达到8.72μg/L和1481.42mg/m3·d;2010年(叶绿素a:6.13μg/L;初级生产力:733.91mg/m3·d)又降至与2008年相当。近5年,四十里湾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呈现湾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初级生产力与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强正相关关系(R=0.921,P<0.01),并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这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