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高等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培养取得飞速发展之后,海藻组织和细胞的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外,Saga(1977)对海带的不同部位进行切段再生的研究。Saga(1977)用鹿角菜的假根切段,径类胚体阶段,分化出象母体一样的叶状体,Misama(1977)成功地从江蓠,石花菜的外植体中培养出类愈伤组织,通过扩大培养,作为提取琼脂的原料,Chen(1978)对角叉菜的髓部组织进行培养等。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分别采用了打磨龟背、营养液浸泡和奈乙酸溶液浸泡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奈乙酸溶液可使“冒绒”速度大大加快;奈乙酸对基枝藻孢子囊形成和孢子释放能起到促进作用,其适宜浓度为0.1~5ppm。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下载大叶藻EST序列共计10 659条,从中得到SSR位点共65个,SSR发生频率为1.7%,平均分布距离为21.7 kb。其中三核苷酸为优势重复类型,占49.2%,二核苷酸数量仅次于三核苷酸,占33.8%。基于65条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0对引物,其中26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单一,片段大小与预测的相近或较大。在由16个大叶藻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其中8对引物的扩增条带具有多态性。利用这8对引物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自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共检测出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能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多个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o=0.538 2;He=0.577 6;I=0.560 7)。本研究开发的EST-SSR标记,可进一步丰富大叶藻SSR标记信息,为大叶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研究提供更多的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4.
卵胎生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培养及发育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吉  冯启超  温海深 《水产学报》2016,40(8):1195-1202
为了探讨许氏平鲉的离体培养发育形态学并设计出最适的体外培养液,以海水生理盐水为主要配方,设为对照(第一组),分别加入1%许氏平鲉血清(第二组),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三组),1%胎牛血清(第四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五组),共形成5组不同的离体培养液。分2次从妊娠许氏平鲉卵巢中获得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分别为高囊胚期、晶体出现期,在上述5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记录发育状况。结果发现,胚胎在体外培养的初始阶段为高囊胚期时,虽然在5组培养液中都能发育到十六肌节期,但是每组的发育时序有很大差别,第五组发育状况最好,发育最快,为60 h。第四组发育最慢,为67 h。其余组的发育时间介于第四组和第五组之间;当初始阶段为晶体出现期时,第五组中的胚胎发育速率最快,为57 h,并且有最高的孵化率,为80%。第二组虽然有很快的发育速率,但其孵化率最低,为40%。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受精卵发育至破膜时约200 h,且第五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是使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发育最快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5.
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相似文献   

6.
李静  张朝辉  段筱杉  应锐 《水产学报》2016,40(5):799-806
为了深入挖掘大叶藻黄酮(ZF)的生物活性,提高大叶藻的利用价值,本实验研究了ZF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纤维素酶-超声波辅助复合浸提法提取大叶藻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并采用聚酰胺树脂柱层析法对其进行纯化;研究ZF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将6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通过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研究ZF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经纯化后ZF的含量达到80%。体外实验表明ZF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清除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体内实验表明ZF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能力、脂质代谢能力以及乙醇代谢能力均有影响。ZF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和γ-GT活性显著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乙醇代谢酶活性显著提高;ZF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GSH-Px和SOD活性显著提高,血脂浓度显著降低。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小鼠肝脏严重损伤,ZF可以改善小鼠肝组织损伤情况,对酒精性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脂质代谢和乙醇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共研究了6种酶,得到该种群多态位点的比例(P%)为56.52%,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L为1.3478,根据其中17个位点,25个等位基因得到平均杂合度的预期值He为0.2122,观测值Ho为0.3251,对其遗传偏离进行D测验表明,大叶藻的杂合度较高,属于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鼠尾藻幼苗的室内培养及有性生殖同步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优化鼠尾藻幼苗生长与同步生殖的室内培养条件,实验以长度为5 cm左右的鼠尾藻幼苗为材料,在培养箱中给予不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营养盐配比[KNO3(mg)∶KH2PO4(mg)]等生长条件,通过跟踪测量生长情况,观察记录幼苗形态变化、生殖器官形成及生殖特点,寻找有利于幼苗室内生长和繁殖的适宜组合条件,实现生殖托提前发育和受精作用的同步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条件对鼠尾藻幼苗长度增长率的影响为温度>营养盐配比>光照强度;对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为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配比。培养温度越低气囊出现时间越早。侧枝的生成与营养盐配比具有一定的关系,总体上营养盐中KH2PO4所占比例越高侧枝出现时间越晚。生殖托生成的时间受到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验中受精卵的形成与脱落也明显受到温度的调节,温度越高生殖托生长越缓慢,卵受精时间越晚。光照越强藻体色素含量越低。室内培养的鼠尾藻完成繁殖过程比自然生长的个体提前3~4个月,并且平均每克藻体可以采苗约300棵。  相似文献   

9.
江蓠是重要的经济红藻,是目前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之一。近年来,由于琼胶在工、农、医药等方面的用途日益广泛,特别是农业上作为细菌肥料和医药上作为微生物培养基,对江蓠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随着琼胶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江蓠养殖的重视,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江蓠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海草(Seagrasses)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目前全世界共发现有海草约12属67种,在中国共分布有5科11属21种海草[1]。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作为海草的一个典型代表,生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海中,通常形成广大的群落—海草床。海草能完全生长于沉水环境,有很发达的根状茎,有稳定沉积物、稳定底泥、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作用,同时海草的叶片可以捕捉悬浮  相似文献   

11.
大叶藻花序的解剖结构及超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叶藻花序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大叶藻花小,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一扁平的肉穗花序上。花的结构简单,雄花仅1枚雄蕊,雄蕊1花药,花药1室、无柄、纵裂;花粉为丝状花粉,无纹饰、萌发孔。雌花仅一心皮,有胚珠1颗,柱头两个;柱头细长,柱头表面及柱头到胚珠处细胞壁表面有大量的丝状突起。大叶藻的花序结构已与沉水生活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型变种C.scutel lumvar.pava,褐毛藻Halothrixlumbrical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Australaba sp.、脆螺Stenotis sp.。在春季,大叶藻上的附着硅藻类有9种,大型海藻类7种,动物类8种。其中,褐藻类为主要附着生物,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份。夏季,附着的大型海藻种类明显减少,仅出现4种,而动物类有6种,硅藻类8种。其中,腹足类为夏季附着优势种。硅藻附着高峰出现在秋季,此时的附着动物类减少至4种,大型藻类种数与夏季持平,但附着的生物量较小。冬季未发现附着的大型海藻及动物,仅有微藻类的硅藻附着。  相似文献   

13.
1. The 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adjacent, yet separate, intertidal Zostera marina beds in the Salcombe Estuary, Devon, UK. The seagrass bed on the west bank comprised a continuous meadow of ca. 2.3 ha, whilst the bed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estuary was fragmented into patches of 6–9 m2. 2. Three 10 cm diameter core samples for infaunal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taken from three stations within each b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univariate community parameters between beds, or in measured seagrass parameters. Howev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due mainly to small changes in species abundance rather than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es present. 3. The species contributing most to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communities were polychaete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unvegetated habitats (e.g. Magelona mirabilis) and found to be more common in the fragmented bed. 4.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dian grain size and sorting coefficient was recorded between the two beds, and median grain size was found to be the variable best explaining multivariate community patterns. 5.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he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seagrass beds, habitats which are of high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As the infaunal community is perhaps intuitively the component least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fragmentation at the scale observ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recorded has consequences for more sensitive and high‐profile parts of the biota (e.g. fish), and thu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eagrass habitats and their associated communitie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在15 ℃条件下,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水培促萌+萌中插植、水培促萌+萌后插植以及基质栽培)对鳗草(Zostera marina)种子萌发、实生苗建成与生长的影响,分析了鳗草实生苗的培育成本及其应对不同栽培方式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水培促萌+萌中插植、水培促萌+萌后插植的鳗草种子萌发率和实生苗建成率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达到54.8%和46.5%,分别是基质栽培处理组的1.3和1.6倍(P<0.05)。水培促萌+萌中插植、水培促萌+萌后插植的鳗草实生苗的各项生长指标亦无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基质栽培处理组(P<0.05),特别是根生成速率平均达到基质促萌处理组的1.6倍。主成分分析显示,水培促萌+基质插植的鳗草实生苗生理状态较优,其中,总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贡献度较大,贡献度平均分别达到16.6%和15.0%,是基质栽培处理组的1.2倍(P<0.05)。培育成本分析显示,水培促萌+萌后插植栽培方式的培育成本最低(3.6元/株),是水培促萌+萌中插植栽培方式的81.9%。综合实生苗培育效果和培育成本,水培促萌+萌后插植的栽培方式是适宜的鳗草实生苗栽培方式,其主要通过提升实生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实现对实生苗建成与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移植2年后的大叶藻(Zosteramarina L.)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情况进行4个季度的观察和测量,发现在春季(3月和4月)和初夏(6月)大叶藻叶的叶绿素含量较低,而其他季节相对较高;根在冬季(12月和1月)和初春(3月)最发达;叶及叶鞘长度,叶宽和每株成体的生物量都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降到最低值;单株大叶藻叶生产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大叶藻侧生苗在冬季的萌发率最高,而夏季未观测到有侧生苗萌出。结果显示,光照影响大叶藻叶绿素的含量;水温对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无性繁殖产生显著影响,夏季高水温对大叶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冬季低水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研究了赤霉素和弱酸对鳗草(Zostera marina)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监测了鳗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幼苗建成率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干重、水分、呼吸速率、可溶性糖、淀粉、赤霉素、脱落酸含量和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究了2种外源处理对鳗草种子的促萌作用,分析了鳗草种子应对外源促萌的生理响应过程。结果显示,2种促萌处理均能有效促进鳗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其中,赤霉素处理组促萌效果最优,其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建成率为对照组的1.6倍;促萌期间,2个促萌处理组种子α-淀粉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赤霉素处理组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是促萌前初始值的3.3倍,亦显著高于弱酸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弱酸处理组种子淀粉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各处理组之间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种子α-淀粉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综合分析认为,外源赤霉素处理是破除鳗草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通过调节种子淀粉酶活性、提高淀粉分解速率和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实现破除休眠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鳗草种子快速萌发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