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福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2):40-44
举国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科学认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对社会制度问题的评析,旨在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合理性从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剖析,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之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广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举国体制”的框架下,改革和创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论证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全面统筹的、适宜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钟文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4,(1):40-42
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但当中国人实现了几代人做过的奥运金牌和体育强国的梦想的时候,一股理智的体育思潮开始在社会上蔓延,竞技体育、体育,他们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在竞技体育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文化缺失的现状无遗被表现出来。我们应当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并使西方体育文化在本土化发展的基础上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范继军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79-80
竞技体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体育领域占据着最高层次,成为当今世界主体体育文化,而且因其可观赏性和参与性、对青少年的教育性,在社会大众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体育界曾发生过一场辩论,围绕着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分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派认为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育即身体教育、体质教育;而竞技体育属于文化,与杂技、杂耍、舞蹈同宗,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竞技体育不得进入学校,干预体育。另一派则认为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部分,它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不应排斥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观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走势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社会文化与竞技体育观的关系,利用比较法从儒家与基督文化、学术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兵法文化、性格文化等6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方竞技体育观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讨论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优点与不足,旨在为西方先进文化"洋为中用"和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竞技体育的剖析,阐述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产生的误区,认为竞技体育对传承学校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必须重新定位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更好去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用竞技体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和竞赛,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朱建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4):96-98
竞技体育以其强烈的竞争性、超人的体力与技艺性、高尚的娱乐性、竞赛结果的预先不确定性和独特的观赏性等特点已被世人所接受,竞技体育道德也作为体育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职业道德的一个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善着人们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因此,它不但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也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动损伤一直以来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损伤成因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损伤成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大众体育损伤成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等,竞技体育损伤的成因主要是激烈的对抗和疲劳等。结论:大众体育运动损伤的成因较为单一,而竞技体育损伤的成因较为复杂,受伤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李映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4):67-70
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样兴起于西方,经过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趋向于融合,竞技休闲化与休闲竞技化是当代体育发展的总特征。一方面,在过去民族主义推动下的传统意义的竞技体育在向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在人类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调中,积极引入竞争因素,从而向竞技化方向发展。而无孔不入的商业则促使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东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1):34-37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具有跨行业、跨系统的特性,“生存危机”的培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坚持完善举国体制的同时,借鉴美国学校人才培养的法治管理模式,健全人才市场,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全世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5,(5):34-36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经纪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了我国体育经纪组织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体育经纪组织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增强体育经纪组织品牌意识、实施体育经纪组织品牌战略、设计体育经纪组织品牌要素、塑造体育经纪组织品牌文化、打造体育经纪组织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2.
在了解掌握广东绿道建设与管理现状信息的基础上,对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以及广东绿道体育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分类与分析;以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以政府、公众、绿道体育营利组织、绿道体育非营利组织、评估监督机构为基本元素,以6对二元互动关系、3个三元互动关系为基本框架的多元网络化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邓志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2):52-55
文化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也大大促使全球体育文明成果惠及不同种族的人们。现代休闲运动作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的运动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迅速传入中国并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排斥的博弈中,休闲运动必将被中国各阶层接纳,成为大众化的时尚健康运动。 相似文献
14.
孙恒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2-3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融合的产物,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至关重要。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和社团体育活动开展密切相关,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要科学设置体育课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促进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对我国体育文化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的合理诠释。首先明确了和谐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从宏观的社会到微观的个人等三个层面谈到了和谐体育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出和谐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人本性与科学性、先进性与多样化、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文化契合,进而论证出高校建设和谐体育文化具有可行性,最后提出高校和谐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自身的治理能力,其受到属性、责任、关系、战略等要素的驱动,成为组织能否科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体育非营利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内部条件严重不足,且受外部环境的干预较大,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与失调的市场运行机制,颠覆了组织的本质属性。提升体育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能力,要基于组织自身、政府、市场及社会其它因素四个维度采取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17.
西方体育职业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过去人们看到的只是它对经济的贡献,似乎职业体育与休闲体育根本就是两码事。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职业体育与休闲体育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与融合,职业体育对休闲体育的带动作用表现者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乃至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张〓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5):84-8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下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类型、培养策略等发展问题展开深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诉求主要为龙舟竞技运动人才、龙舟礼仪服务人才、龙舟文化管理人才、龙舟商贸旅游人才、龙舟专业教育人才、龙舟制作工程人才与龙舟项目科研人才等七种人才类型;其主要培养策略可概括为“更新观念,提高人才培养地位”、“适应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强化领导,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振教育,开拓人才培养渠道”、“明确目标,廓清人才培养规格”、“文化修为,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优化队伍,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制定法规,加大培养经费投入”与“加强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合作”等九大策略。上述龙舟体育文化人才类型的明确及其培养策略的制定,对于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人才培养摆脱困境、实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刘长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4):56-57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相应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但在当前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却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面临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提出了本人舍理化建议,旨在为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