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Smith(t989)曾对麦二岔蚜的不同生物型的生活史和生长发育作过评论。1979年11月从得克萨斯采集的标样中首次鉴定出这种蚜虫的生物型E(GBE)(Porter等,1982)。到1981年在内布拉斯加、堪萨斯和俄克拉何马的大多数地区和得克萨斯部分地区它已替代了生物型C(Kindler等,1984),在1986年它  相似文献   

3.
麦二岔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引起小麦、燕麦、大麦和高梁的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曾研究过种质品系‘Amigo’(Triticumaestivum L.)和‘Largo’(Triticum turgidum XTtauschii)六倍体小麦对麦二岔蚜的遗传抗性。Amigo含有从黑麦(Secale cerealeL.)转移来的单显性基因。Largo是‘Langdon’硬质小麦(T.turgidum L.)和T.tauschii(Coss)Schmal的双倍体。 Largo和Amigo之间的杂交表明,每个亲本都有一种抗麦二岔蚜生物型C的独立基因。用一组“中国春”单体小麦品种测定Amigo和Largo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把来自单体Fl的F2植株种植在直径为12厘米的盆钵中或平地上,生长到2至3叶时,接种生物型C的麦二岔蚜。我们发现Ami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1A上,Lar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7D上。中国春单体小麦和Amigo之间杂交的染色体对的资料表明,Amigo不同于包括染色体6A、6B、7A和7B的两个相互易位的中国春单体小麦。  相似文献   

4.
作者自1964年起开始高粱抗蚜育种研究。现已查明,在苏联危害高粱最普遍最严重的蚜虫,是麦二叉蚜和玉米蚜。它们在高粱植株上稠密群居。通常,5月下旬或6月上旬蚜虫开始出现,此时高粱为3~5叶期。蚜虫的分布状况及数量消涨与高粱生长发育有关。最初,蚜虫分布在叶片和茎杆上,4~6片叶后转移到新叶叶鞘内直至抽穗。抽穗时,无翅蚜定居在茎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究了高梁的同工酶遗传。方法是把2~4周龄幼苗的叶片用杵和研钵碾碎,由几种抗氧剂和多酚氧化酶抑制剂组成的缓冲剂进行提取(Wendel,1080)。叶提取物以滤纸条吸收后在12.5%淀粉的平板凝胶中进行电泳。所用的4种缓冲剂系统是A.0.155M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43M柠檬酸盐电极缓冲液(pH7),凝胶缓冲液为1:14电极缓冲液的稀释液;B.0.065ML—组氨酸—0.007M柠檬酸盐电极缓冲液(pH6.5),凝胶缓冲液为1:3电  相似文献   

6.
高粱耐寒遗传标记──(N.Seethara-ma等),UseofMolecularMarkersin'SorghumandPearlMilletBree-dingforDevelopingCountries,1994,32(英文)在所有的农业生态区寒...  相似文献   

7.
印度最近推广的高粱品种和杂交种,在成熟期如遇上温和多雨的天气,籽粒易受弯孢霉[Curvularialunata(Walker)Boedijn]感染而发霉。本文准备介绍一些亲本及 F_1的配合力,以便选择能育成早熟、优质、高产、抗粒霉病的高粱品系的亲本和特定组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确定高粱籽粒单宁特性的遗传模式。材料与方法 1977年从世界高粱中心选择57个农艺性状适宜、无亲缘关系的近交品系,种植在美国普杜大学农场中。对熟期相近而单宁含量不同的品系进行人工杂交。从13个杂交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Wamous等,1991)。进行持绿分级方差分析,以便检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用费雪氏(Fisher)最小和显著差数测验法进行成对均数比较(Steel等,1980)。用t测验比较每一种环境的F_1均值和中亲值。采用卡平方分析法检验遗传模型适合度。结果和讨论经检验两种环境中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1)。由于水分胁迫程度的不同,在防雨棚内的胁迫较在田间的严重,各基因型在防雨棚内的叶片和植株枯死程度总是比在田间的高。B35和TX7000的平均数与其对应的A系、A35和A_3Tx7000的平均数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不育胞质对持绿性反应没有影响。F_1平均值相互无显著差异表明对持绿性反应没有交互作用。两种环境条件下,F_1平均值与B35和Tx7000的平均数明显不同(P<0.05,表2)。在田间F_1平均值与中亲值差异显著(P<0.05),但是,在防雨棚内却无区别。这些结果表明控制持绿性的基因是加性的,或依特殊环境而定的部分显性。在防雨棚内BC_1P_1的叶片和植株枯死平均数居F_1杂交种和B35平均数之间,但与F_1或持绿亲本B35都无显著差异(P>0.05);在田间BC_1P_1的叶片和植株枯死平均  相似文献   

11.
12.
以往的遗传试验认为,宿根作物分蘗的生存能力可作为判断多年生倾向或非衰老特性的指标。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宿根高粱分蘖再生能力的遗传。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和非洲的高粱产地,爆花高粱是一种普通小吃。业已鉴定出几个具有优良的爆花品质的地方种。这种高粱的特征是籽粒小,果皮厚,胚乳坚硬,胚/胚乳比低(Murty 等,1982)。关于爆裂品质遗传,先前的研究已表明这一性状受多基因控制(Murty 等,1983)。还注意到,用爆裂品质良好和较差的亲本做正反交时,缺乏当代显性(胚乳或种子直感)。本文旨在通过世代平均值分析详细介绍爆裂品  相似文献   

14.
在玉米中曾有过光泽苗的报道,高粱也具有类似的性状,只不过表现的时期与玉米不同而已。在雨中或者雨后初晴,无光泽(G)高粱品种的叶表很少有靠水分张力粘附的水珠,而有光泽品种的叶片表面,水滴既可粘附在整个叶表,又能以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的水滴粘附在  相似文献   

15.
高粱叶角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粱骨干不育系、恢复系和自选紧凑型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高粱叶角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分析表明,高粱叶角性状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叶角具有不完全显性作用,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高粱叶角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叶角的方差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培育紧凑型品种时,直接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叶角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变异较小,在早代进行单株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以高粱BTAM428I、CS-12B、124B的叶片为材料,应用RAPD筛选技术对高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用CTAB法对高粱BTAM428I、CS-12B、124B的叶片DNA提取纯化。初步建立了高粱BTAM428I、CS-12B、124B的RAPD反应体系。在此实验条件下确定了RAPD反应体系中最佳的随机引物种类,共筛选了41个RAPD随机引物,获得了较稳定的RAPD扩增结果及多态性较好的DNA。其中有11个引物能对DNA扩增,产生差异谱带。  相似文献   

17.
高粱抗蚜品种叶片化学物质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粱叶片为试材,对高粱叶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叶片中的可溶性总氮、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在感蚜品种中的含量显著比抗蚜品种的含量高,且感蚜品种叶液偏酸,抗蚜品种近中性。  相似文献   

18.
95208粒用高粱幼苗生长率的遗传──(W.G.Wenzel),SouthAfricanJournalofPlantandSoil,1994,Vol.11,No.1,1~4(英文)对2个包括3个母本和6个父本的因子杂交系统的高粱幼苗生长率的遗传特性进...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高粱性状的遗传研究,特别是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现将印度学者近年来对高粱穗部及籽粒若干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综合编译如下,以资参考。一、穗部性状的遗传1.穗型高粱穗型有紧密和松散之分。据 Ayyan-gar 和 Ayyar(1938)报道,散穗型对紧穗型(Pa_1:pa_1)是显性。但是,Ghorpado 和 Kad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