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饱经岁月风雨考验又历史渊源悠久的贵州茶产业,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快了贵州建成全面小康进程,为打赢历史性的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一、茶产业发展概况贵州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加快发展茶叶产业,预计2015年茶园面积达689万亩,占全国茶叶而积16%左右,茶园而积居全国第一位;投产茶园423.2万亩,占61.4%,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2月29日,第五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在贵阳召开,通报2016年贵州茶业经济相关情况。从年会上获悉,在2016年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全国茶叶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贵州茶产业依旧表现出色,仅夏秋茶产量即为17.2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60.4%,绿茶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位。不仅产值继续高速增长,而且茶叶品质也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3.
1月15日,安徽省科技厅领导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茶产业已成为该省众多县市的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出口量分别跃居全国产茶省份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三位。  相似文献   

4.
贵州茶产业发展机遇与危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近年来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发展状况及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两个方面,论述了贵州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和福建省是茶叶产业发展大省,贵州省快速发展茶叶种植规模和福建提升种植效益的方法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政策制度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贵州省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差异.研究发现:一是福建在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单产的经验;以及在地方政府立法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做法值得贵州借鉴;二是贵州省茶产业融资的经验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茶产业的经验值得福建省参考;三是两省经验互补有益于两省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茶产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贵州各地充分发掘茶产业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健康属性、文化属性,以庄园化发展模式带动转型跨越,不断蓄积为一股滚滚向前的经济浪潮。本文以湄潭兰馨茶庄园为例,梳理茶业探索者对于贵州茶产业庄园化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茶世界》2018,(4)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贵州茶产业发展模式,拓宽贵州茶叶销售渠道,提升贵州茶品牌的影响力,助力贵州茶业实现更大的跨越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将于2018年5月5日-8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共同主办"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最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素有"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的雅称。近30年来,福建茶产业发展经历了数量扩张期、名优茶产品开发期、茶叶提质增效期和新一轮茶业发展期4个时期,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省茶叶产量22.4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茶叶平均单产为99kg/亩;无性系茶树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均居全国第1位。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来,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不断增加,但单产较低。本文利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与综合优势指数分别对贵州9个行政区域的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拓宽销售渠道等建议,以期为提升贵州区域茶叶产业竞争力、推动贵州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0,(11)
为展示贵州的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全方位促进中国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0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于10月29日举行了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论坛。本届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论坛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承办,贵州正安璞贵茶业有限公司协办。  相似文献   

11.
杨光武 《中国茶叶》2011,(10):17-19
云南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资源,茶叶种植、加工和商贸历史悠久,茶产业是云县统筹城乡、增加就业和助农增收的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末,全县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百强县(市、区)之列,云南省第七位、临沧市第二位,云县成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为此,笔者对云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进行认真调研分析,提出一些基本想法,以期为提升云县茶产业科学发展的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乡各地     
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在纳雍召开本刊讯10月18~19日,贵州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在纳雍召开。毕节地委、行署组织全区八县一市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农牧局局长、林业局局长、茶叶企业及纳雍县茶叶企业和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余人出席会议。会前参观了老凹坝乡茶叶无性系苗圃基地建设,在中岭镇参观了新建茶园和东方  相似文献   

13.
茶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本文就贵州茶叶发展现状与趋势、规模发展后将会带来的茶叶剪、采矛盾,提出了的相应缓解矛盾的措施和具体推广茶园剪采机械作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贵州茶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勇  唐义 《中国茶叶》2008,30(5):24-25
贵州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主要产茶地区。明清时期,茶业就已成为贵州的特色产业。在贵州这样的喀斯特高原地区发展茶产业具有多种优势,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生态工程、富民工程、产业工程。  相似文献   

15.
陈勋  贾尚智  闵彩云  金孝芳 《茶叶通讯》2011,38(3):32-33,35
湖北产茶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经过近年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茶叶产值位居第4位。建国以来,尤其近20年来,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及技术推广部门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2月14日上午,由湖南省茶叶学会与沅陵县政府共同举办的湖南省茶叶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首届武陵山片区茶产业高峰论坛在沅陵县举行。来自湖南、湖北、贵州、重庆武陵山片区内26个茶叶主产县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茶叶主管部门负责人共3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以"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特点鲜明、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武陵山脉茶产业"为主旨,就武陵山片区茶叶发展战略、区域协作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代表就武陵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和产茶大国,贵州是高品质绿茶生产大省,沿河县是贵州茶叶主产县。从2007年秋冬开始,沿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来抓。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业发展的意见》(铜党发[2007]17号)等关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发展茶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综合效益初步体现。为了从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市场销售、茶旅、茶文化发展等产业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特提出相关探讨意见,促进沿河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茶世界》2018,(4)
正为实现茶产品产销对接、增强茶文化合作交流、促进茶产业发展,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帮助下,由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执委会、遵义市茶文化研究会与河北省茶叶流通协会、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石家庄佳农茶叶市场联合组织的"多彩贵州·茶香四溢"推介座谈会于4月10日下午在石家庄市成功举办。座谈会上遵  相似文献   

19.
铜仁市茶叶品牌整合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市委、市政府的的高度重视下,贵州铜仁市生态茶产业建设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茶类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茶叶总产量突破万吨,茶叶产值实现了8亿多元,茶叶企业238家,茶叶品牌35个。为做大做优做强铜仁市生态茶产业,提升品牌效益,形成茶叶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根据铜仁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茶叶品牌整合总体要求,特提出铜仁市茶叶品牌整合建议方案。一、茶叶品牌整合的必要性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03.35万亩,成为全省第二个百万亩茶叶主产市,无性系茶园面积97.85万亩,占茶园总面  相似文献   

20.
梵净山翠峰茶与茶叶公用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2010年,贵州茶叶总产量近5万余吨,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据了解,贵州现有区域性茶叶公用品牌十多个,覆盖贵州现有茶叶面积90%以上,涉及茶农250万人以上。区域性茶叶公用品牌建设对加快贵州茶叶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贵州五大名茶之一"梵净山翠峰茶"为例,提出区域性茶叶公用品牌建设的几点浅见。一、"梵净山翠峰茶"产业概况"梵净山翠峰茶"产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茶叶主产县,宜茶总面积2万公顷,2010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