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肥密因素对纯系高粱品种沈134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产量与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三因素间的关系方程:Y=6963.186+217.227X1+75.195X2+82.38X3-29.07X1X2+18.555X1X3+129.555X2X3-266.475X1^2-181.05X2^2-140.25X3^2,并提出最高产量时的肥密组合力:密度126075株/hm^2,纯氮111.9kg/hm^2和纯磷67.05kg/hm^2。最佳经济效益的肥密组合为:密度125955株/hm^2,纯氮96.15kg/hm^2,纯磷42.75kg/hm^2。  相似文献   

2.
徐忠诚 《杂粮作物》1998,18(5):29-31
根据近10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高粱主要性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要素与产量间的相关差异较大,高粱主要性状与气候因素相关密切,生育期间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气温对籽粒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高粱杂交种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2002~2004年3年来参加国家高粱区试春播晚熟组的高粱杂交组合在各承试点的产量及有关性状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高粱杂交种的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和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细致和全面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这些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了高产杂交种所应具备的特征特性,为今后高粱的育种、栽培、推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使栽培品种每年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高产,是作物育种程序考虑的重点。培育持续稳定高产的基因型,需要在低、高两种环境胁迫下筛选。产量变异可归因于各种自然发生的胁迫。能适应特殊胁迫环境如水分和氮肥的基因型,在粒用高粱中曾有过论证(Garrity 等,1982;Zweifel 等,1987)。Heinrich 等(1983)提出,在各种胁迫条件下保持粒重是基因型产量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不同作物打叶已用于研究产量和产量构  相似文献   

5.
6.
以新疆兵团农四师农科所冬小麦品比试验的参试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子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软化度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沉淀值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该地区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协调子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7.
绿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简单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新选绿豆品种(系)的株高、分枝数、荚长、单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期等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株高、荚长、单荚粒数表现相关显著;百粒重与荚长、生育期的相关达到极显著。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春谷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成元 《杂粮作物》2002,22(5):259-26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998-2000年中国北部高原七省区春谷联合区域试验中晚熟区组7个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出谷率、谷草比、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千粒重、株草重、株高、穗长。通过分析指出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本区谷子育种中的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粱若干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修英涛曹嘉颖(沈阳市科委110001)(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110161)胡艳青(辽宁省康平县种子公司112200)国外学者对高粱的茎叶性状、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量、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关系曾有过一些研究,但在国内这方...  相似文献   

10.
用相关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了高粱恢复系各性状对杂交种产量的影响,经分析恢复系穗粒重对杂产种穗粒重影响最大,偏回归系数b1=0.3036;其次是恢复系株高,偏回归系数b2=0.0614,恢复系千粒重呈负作用,偏回归系数b4=-0.3417。通过分析给我们启示是,提高恢复系穗粒重是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沈137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优良玉米自交系沈137是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一个王牌自交系,它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目前由沈137组配的沈单10号、沈单13号、沈单14号、沈单16号、沈玉17号、沈玉18号等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460多万hm2,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提出选育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首先要确定适宜的生育期,对穗部性状应依此注重行粒数、千粒重和出籽率的选育,并做到穗长穗粗并举,对穗行数和秃尖率可以放宽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丹988目前已育成国家及省级审定品种7个,其中丹玉86号(原代号丹3086)、甜玉8号通过国家审定,丹玉29号(丹639)、原单29号、丹玉48、丹玉79、吉农大402号等通过省级审定;丹988衍生系育成的审定品种有5个——吉东4号、丹玉97号(丹679)、丹玉99号、丹玉98号(丹687)、丹玉89号(丹689),还有一些新组合正处于区域试验阶段。由于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具有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较强,品质优良等特点,在生产上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花生晚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晚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显著。从研究结果预测,通过对抗病性、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的选择,可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系;通过对早熟一丰产性的选择,可选育出耐病高产品系。  相似文献   

15.
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7个高粱品种产量与6个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因素中除二级枝梗数、穗长与产量有负相关外,其他4个因素均为正值.其中,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均为大的正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穗粒数与千粒重.由此得出:优良的穗部性状应该是穗长适中,千粒重保持一般水平,有较高的穗粒重.对品种的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进行选择,就可达到对高产品种的选择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杂交早稻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28个杂交组合及其11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1个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通过育种手段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品质育种中要重视整精米率、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性状的改良,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应以中等为宜,否则影响其它品质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7.
部分高油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15份高油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以黑龙江省6个常用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系统地比较分析15个高油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高油玉米自交系BY812、BY815、GY798、GY237多数产量性状的GCA较高,就产量而言应视为优良自交系。高油系GY302、GY923、GY1007多数产量性状的GCA较低,用这些自交系做亲本,选育高产组合的概率不大。大多数高油系与81162、444间的单株产量总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而与434、红玉米间的总配合力效应值多为负值,说明多数高油系的适宜的组配方向为Reid系统和唐四平头系统。高油系BY832、BY815与6个测验种间的总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值.是黑龙江省今后需重点应用的高油系。而GY302、GY462、GY923、BY807与6个测验种间的总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值,在黑龙江省难以组配优良杂交种,需进一步探索其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饲用型甜高粱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适宜种植密度、是否间苗、是否保留分蘖以获得最高产量,通过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双向区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水分利用效率、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穴播量1~2粒情况下,留单苗保留分蘖、留单苗掰除分蘖、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不同密度之间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增加趋势,当密度达13.5万穴/hm^2~15万穴/hm^2时产量最高(139.6 t/hm^2);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几乎所有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较间苗掰除分蘖处理和间苗保留分蘖处理增加产量,尤其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在密度13.5万穴/hm^2~15万穴/hm^2时,降水和灌水利用效率最高,含糖量较高,单株总茎数增加;高密度、不间苗、保留分蘖同时还减少了间苗定苗和掰除分蘖造成的工时及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